APP下载

基于生命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学校体育新维度

2013-03-25肖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格德育生命

肖波

一、问题的缘起

学校体育有异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属性,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就其教育属性而言应当具有德育价值,而且也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然而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德育的缺位现象,由此也影响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由于教育者思想认识的误区导致德育的缺失

当前对于德育在体育中地位的认识问题,从某些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到学校领导再到体育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部分教育者认为体育课程中贯彻“健康第一”主要是学生身体的健康,缺乏对精神、思想层面健康的关注,因此在体育中缺乏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等德育目标的关注,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德育不是学校体育应承担的教育任务。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不利于体育中德育目标的实现。

2.德育评价指标的模糊增加了体育中实施德育的难度

一般来讲,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借助体育教学来实施德育,其效果肯定是短期的。作为隐性的教学目标,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较为复杂,且操作性不强,导致广大体育教师虽然认可体育中的德育,但对于如何做、做的效果如何及如何评价等存在模糊认识。正因为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所以体育中的德育评价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二、体育之生命教育维度

1.体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体育是一种生命体验,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体育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命体验的方式。体育能够挑动生命的脉搏,激发生命的激情,体悟生命的乐趣。而体育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生命现象,本质上讲更接近生命活动规律。即使缺乏体育,生命照样可以发展,但体育可以让人的生命更好地发展,因此体育是生命发展的充分条件。体育可以通过对学生潜力的发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目的的体育可以强化和加速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生命教育在研究对象和任务上具有共同之处。生命教育坚持以生命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因此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而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与生命教育都以生命为教育的主要对象,以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提升为基本任务。

体育与生命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生命教育而言,只有实现对生命的关注、尊重与完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就体育而言,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更多着眼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身心健康发育的促进,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两种教育都是基于人的生命发展视角的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都关注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的意义。

2.体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

(1)通过体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使其充分感受生命

由于生命教育与体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命教育如果忽视学生内在的生命动力,忽略学生的生命体验,将与体育的目标和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体育要注重与生命教育相融合,为生命教育提供有效载体。体育课程的设置应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为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自然生命进行系统的训练,使其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生命不断完善。体育在注重人体潜能发挥的同时要进一步促使学生感受生命的激情与乐趣,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展。

(2)通过体育改革,构建生命特色教育模式

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培育体育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融入科学精神之中,构建生命特色的教育模式。体育不仅要关心运动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掌握技术或竞赛中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在体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命现实中的体能健康及精神的需要,将其作为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自我保护生命和完成生命的主体。在生命特色教育模式中,要把培养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可以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要充分体现体育人性化的特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良好品质培育结合起来。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发挥学生个体作为体育资源的功能,真正还原学生个体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藏的生命能量,使其获得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体育之人格塑造维度

1.体育与塑造健康人格的内在要求

体育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这些都为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健康人格的塑造也是体育的内在要求。就体育教学而言,由于身体发展与精神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自觉地把促进积极向上精神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体育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体育的开展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2.体育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1)通过审美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当代青少年学生人格不健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发现美、审视美的眼光,缺乏创造美的动力和能力。而体育运动蕴含了大量的动感之美、速度之美、和谐之美。体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

作为完善学生人格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体育与审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育除了为审美教育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体育本身就有美育参与其中。就学生行为角度而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感受到结构美、协作美、跃动美、速度美、柔韧美、机智美等;就学生的身体角度而言,通过体育锻炼本身可以意识到身体的线条美、姿势美、健康美、力量美等。通过体育对健康人格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审美教育也会同步而行,体育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

首先,教师要在体育中诱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育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导入教学法,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例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美。为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布置场地,合理摆放器材,美化教学环境,使其符合美学要求,给学生以美的感觉。还可以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气质,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

其次,通过师生角色的转化,让学生自己创造美。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时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对体育器材、课堂内容的操作,培养他们审美的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通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由地表达,引导他们感受活动的乐趣,培养其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2)通过培养情绪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实验表明,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内在的驱动作用。良好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内驱力,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可以控制与调节其不良的主观因素,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体育在培养学生情绪智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体育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感知性、感染性强等特点,例如通过跳高、跨栏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长跑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通过一些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当这些精神品质迁移到学生的人格系统中时就会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体育教师在情绪智力的培养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影响体育效果的诸多非智力因素中,作为核心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也是促使学生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内驱力,体育活动正是这种内驱力作用下的积极过程和结果。体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借助参加体育活动的意向、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弱化甚至不足的现象,这种消极的情绪源于学生在未完成任务后产生的消极心理,教师应教导学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时要克服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由此体会积极乐观的情绪不仅是取得成功的精神保障,也是具备健康人格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佑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2] 郑洪冰.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内涵.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2).

[3] 祁金善.当代教育的重要命题——健全人格的培养.郑州大学学报,2000(4).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人格德育生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