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水土流失成因探析
2013-03-24高子涛刘志国
高子涛,张 涛,刘志国
(吉林省汪清县水利局,吉林 汪清 133200)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全县幅员面积9016 km2。汪清县地处长白山脉东部,境内群山环绕,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2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105条,河流总长2034 km。河流多为短小急流,水位变化显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2亿m3。境内多为山地,林地面积6233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9%,耕地面积30521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39%,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人为因素影响,极易引发水土流失,截止2007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74028 hm2。水土流失对地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和干扰,因水土流失引发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国家财产和地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根本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客观条件。
1.1 自然因素
1.1.1 气候
汪清县在气候分类上,大部分属中温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受日本海的影响大,季风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漫长而冷。降水量一般在500~700 mm,但时空分配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5.59%,在地区分布上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在降雨集中的时间,经常出现雨量大,历时短的暴雨,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量都很大,暴雨是土壤侵蚀过程中的动力。
1.1.2 地形
地形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必要条件,地形条件中又以坡度、坡长为主要因素。汪清县属于长白山余脉的低山区,地形复杂,河网密度大,坡陡水急。山体与河谷平原相对高差大,海拔高程一般在127~1477 m之间,地面坡度多在15°以上。坡度越大,径流速度越快,侵蚀量就越大。山体岩性多为砂页岩,砂砾岩、安山岩等,节理发育。这样的地形地貌在一冻一化和夏季雨量充沛、暴雨频发的条件下,容易引发山地灾害。
1.1.3 土壤
土壤是被侵蚀的对象。汪清县土壤结构复杂,土壤主要有淡黑钙土、暗棕壤、灰棕壤、白浆土、草甸土等10个土类。灰棕壤和白浆土占90.7%,其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团粒丰富,孔隙度大,容重小,持水能力强,抗蚀能力大。但由于底土粘重,透水性差;加之早期侵蚀严重,土层变薄,肥力减退,少数地块已露出母质,成为不毛之地,抗蚀能力明显减弱,遇到降雨,极易发生地表径流,形成水蚀。
1.2 人为因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
汪清县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稀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0.25 hm2。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开荒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全县严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乱砍滥伐、放火烧山,使森林遭到破坏失去蓄水保土作用,并使地面裸露,直接遭受雨滴的击溅、流水冲刷和风力的侵蚀;陡坡开荒不仅破坏了地面植被,且又翻松了土壤,产生了严重土壤侵蚀的条件;过度放牧使山坡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在坡地广种薄收、撂荒轮垦,使土壤性状恶化,作物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
2)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
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扰动,植被破坏,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源。某些工程由于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原有的少量植被又遭破坏,弃土、弃碴随处可见,加重了水土流失。
2 加快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保持农业生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当前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当前做到全面退耕还林、还草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面向市场。汪清县有着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境内无大型工业,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可以在扩大农村特色生态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增加土地产出的附加值,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开发滕本、乔木类经济作物,调整传统的生产结构,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不断优化生存环境,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措施,突出《水保法》执行力度,坚持综合治理。
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坚持不懈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有关涉及水土保持的部门应加大协调,协调一个意识方向,理清一个主线,即将《水法》、《水保法》、《防洪法》、《森林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归纳出一条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思路,各相关部门充分认识这一思路的必要性,统一思想,统一运作,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水保发展空间,严格处理、抑制影响和破坏水土保持工作的行为。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要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3)发挥智力支持,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要大力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度,加大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对水土流失的责任意识。同时,应加大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科研投入。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现实需求、县域实践和试验机构的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试验、实践单位的实践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形成以点带面,稳步发展的良性促进格局。
[1]刘树坤.中国生态水利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12(第一版).
[2]朱铁良.利在当代功载千秋.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五十年(1955—2005).
[3]汪清县水利志,1986—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