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5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03-24叶长东
叶长东
(徐州铜山区茅村镇卫生院 221135)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科常见、多发病,也是临床中心脏类疾病造成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类急危病症应当给予足够重视[1]。ARB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类疾病常用药物,该药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的多个方面,主要机制在于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广泛适用于心血管类疾病的防治中[2]。本研究中笔者应用ARB类药物缬沙坦联合常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心内科收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6例,患者平均年龄(57.2±11.6)岁,患者CHF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且LVEF≤40%,所有患者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心电图等确诊,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高血压性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肌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14例。
2.方法: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卧床休息,严格控制食盐摄入,联合强心、利尿等治疗,并且在此基础联合服用缬沙坦25mg日一次,在血压控制良好基础上酌情加量,观察时间2个月以上。
3.检测指标:治疗前后均记录患者心率、体温、血压、LVEF等,并在治疗开始及结束进行胸片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摄片,及时进行新功能状况评估,其中1级为有效,2级为显效,无明显改变或病情恶化者为无效。
4.统计学处理: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患者心脏功能状况治疗:2个月后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3例,临床有效率为88%。且治疗前后心脏相关指标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见表1。
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仅3例患者稍觉头晕,无1例患者因不适终止治疗。
表1 缬沙坦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及比较(±s)
表1 缬沙坦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及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收缩压 舒张压 心率 作室射血分数治疗前160.8 ±15.7 91.3 ±9.2 88.3 ±10.1 42.6 ±4.2治疗后 149.7 ±15.7*83.2 ±9.2* 76.8 ±9.4* 50.7 ±7.6*P值 <0.05 <0.05 <0.05 <0.05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排血功能明显减弱,使得肌体灌注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代谢所需,进而导致循环障碍综合征[3]。慢性心力衰竭是致使心血管类疾病死亡的重要原
因,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主要是心室重构,随着心脏功能不断减退,交感神经系统反射性兴奋,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机体内AngⅡ及醛固酮分泌明显增多,心率增加,心脏耗氧量上升,心肌细胞进一步重构,心肌肥厚进一步加重,导致心衰恶化[4]。目前治疗尚无逆转该过程的特效药,在疾病早期进行有效的阻断心室重构是治疗慢性心衰的重点,缬沙坦作为临床常用特异性AngⅡ受体拮抗剂,其亲和力、和药物稳定性明显加强,药物能长期对肾上腺素释放醛固酮的作用进行有效,抑制,明显降低并稳定患者血压,降低患者心肌肥厚的负荷,对心血管重构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在临床中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该类疾病临床有效率得到明显提高[5]。本研究中使用该方案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状况治疗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有效率高达88%,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药物安全性,作为心血管类疾病临床一线药物,越来越多专家倾向于选择ARB类药物联合使用。综上所述,常规治疗方案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安全确切的临床疗效,联合用药后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1 张泽华,王焕兵,郭士启,等.缬沙坦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J].安徽医药,2010,14(12):1459 -1460.
2 林建华,周晓梅,廖静.氯沙坦钾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5例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08,29(9):1148.
3 唐岚.氯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08,14(13):2066.
4 张传海.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8):35.
5 郑晓丽.缬沙坦治疗慢性心竭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4):56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