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体系的研究
2013-03-24哈斯乌力吉吕志伟何伟明曲法义
哈斯乌力吉,吕志伟,何伟明,曲法义,白 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为了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强本科生能力和素质训练,结合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我院建立了本科生创新训练体系,设置了“创新训练”课程。
1 本科生创新训练体系的建立
本科生阶段是创新思维形成的最重要阶段。目前的本科生培养体系中比较多地侧重知识体系的传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训练,这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对本科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1]。在本科生教学环节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切实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国内外高校努力探索的问题[2],在具体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方面需要更多关注。
研究型大学通常都具有很好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基础条件,但由于研究任务繁重,用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源和精力严重不足。各项制度和政策不能很好的引导鼓励优秀教师投身于本科生的创新训练当中来。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把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在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少数几门课程上,存在着很多问题[3]。另外,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掌握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及研究现状,然后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最终才能获得创新性成果[4]。这个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因此仅靠毕业设计的半年时间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为了能从本科生入学就开始不间断地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建立了本科生创新训练体系。2008年我院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把“创新训练”课程纳入其中,并从2009 级学生开始执行。为此,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施“创新训练”课程的支持政策,为该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
目前,我院各基层单位实行以梯队聘岗,采用以科研和教学工作梯队作为整体考核的制度。梯队作为团队合作的一种形式,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可以体现出多方面优势[5],也为“创新训练”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创新训练”课程的实施方案
“创新训练”是一门持续整个本科四年的系列课程,具体采用如下的实施方案。
对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第一学期设置“创新训练”课程I(6 学时),第二学期设置“创新训练”课程II(6 学时)。主要内容包括聘请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和责任教授等知名人才,通过对本学科体系、学科发展过程、学科前沿和学科特色的介绍与分析,重点培训学生从宏观上对创新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学科并热爱本学科。
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设置“创新训练”课程III(6 学时),第四学期设置“创新训练”课程IV(6 学时)。“创新训练”课程III 的内容主要包括:请知名教授和科研一线人员,结合科研实践中典型的事例,介绍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讲解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训练”课程IV(6 学时)的主要内容则开始转入到: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以学生为主讨论的方式进行训练。
对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创新训练”课程V(16 学时)和“创新训练”课程VI(16 学时)。主要内容是由每个责任教授团队接纳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让学生以科研团队(若干个学生为一组)的形式利用实验室良好的科研条件,进行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科研创新活动(注意对学生而言的科研创新,重点在于学生自主有目的地进行科研实践训练)。三年级学生以相对简单的科研问题为主,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则开始涉及一些综合性问题,训练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训练”课程V 和VI 的具体内容,由各个责任教授团队结合科研实践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和承担实施。同时注意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
3 “创新训练”课程的考核方法
“创新训练”课程共4 学分,课程I-IV 有统一的时间安排,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主要是在晚上或周末的休闲时间开展;课程V-VI 没有统一的时间安排,学生自己抽空参加。考核方式以考核出勤为主。“创新训练”课程V-VI 考核可以有二种途径:①参加课题组的科研训练,第五学期以考核参加课题组的学术活动次数为主,参加的次数不少于5 次,由各梯队科研秘书作考核。并选择一篇前沿性科学文献,针对研究动态,作简要介绍。第六学期,除参加学术活动外,需要参加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写出实验总结分析报告。②参加创新活动(包括数学建模、电子大赛等竞赛活动等)、申请校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获国家级竞赛奖者可得4 学分、省级得3 学分、校级得2 学分,创新学分可以累计。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我院提出的本科生全周期创新培养体系,是一套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雄厚科研实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训练体系。设置了“创新训练”课程。
自2009 级学生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创新训练”课程以来,该课程被学生广为接受,反响良好,学生能够按照所设计的步骤逐渐融入科研工作氛围、科学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初步形成了创新型思维。该创新训练体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供研究型大学建立创新培养体系作为参考。
[1] 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 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1-5
[2] 王晓光. 基于人本原理的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分析[J]. 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4(4):9-141
[3] 钟玉云,雷 静. 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70-71
[4] 庞国斌. 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 大连:教育科学,2004,20(6):5-8
[5] 吕志伟,哈斯乌力吉,何伟明,王雨雷,朱成禹,林殿阳. 创新型团队模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探索与实践[J]. 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