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课程知识观反思的“全人生幸福”课程知识价值观的构建
2013-03-23陈铁成
陈铁成,熊 梅
一、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反思
确立一种课程知识价值观,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于谁的问题,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教育是为了社会发展,还是为了个人幸福?教育应强调成人幸福,还是强调儿童幸福?学生的未来幸福重要,还是当下幸福重要?现代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皆因课程知识价值观在上述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或异化。
(一)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幸福
当前,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基础教育赋予了功利化的追求,认为能够实现个人最大需要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但对于一些教育者、学生的家长而言,他们的最大的需要不是以孩子的最大需要为标准,而是以自己的需要为价值标准,这就导致了课程知识价值观与学生幸福的偏离。在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屈服于成人的压迫,而放弃自己对幸福的追求。人处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中,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是密切相关的。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孩子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和美好。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但是在这些目的中,学生的幸福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个人幸福要优先于社会发展。马克思指出:“当每个人追求自己私人利益的时候,也就达到私人利益的总体即普遍利益。”[1]黑格尔也肯定人的利己之心是必要而有益的,“主观的利己心可以转化为对其他一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是有帮助的东西。”[2]
(二)强调成人本位,忽视儿童幸福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获得幸福,那具体是让谁获得幸福呢?是儿童本身,还是以家长为主体的成人获得幸福?如果是以儿童的幸福为重要,课程知识价值取向就应该以儿童幸福为指向。如果忽略儿童幸福,认为儿童幸福不重要,就会偏离儿童主体的课程知识价值观。当下的功利主义教育中,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紧张甚至冲突的,儿童“当下幸福”被牺牲掉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没有把立足点与出发点置于儿童这一原点上。教育必须坚持儿童本位,爱护儿童的生命成长,尊重儿童的精神生活。儿童期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要经过的时期,是人类生命全程的组成部分。作为成人要尊重儿童,不能以成人的价值观去规约儿童,也不能以成人意愿代替孩子的想法,更不能暴力对待儿童的教育,儿童幸福与成人幸福同样重要。
(三)强调未来发展,忽视当下幸福
中国基础教育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学生现在学习的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这是基础教育多年来为学生编织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因为从逻辑推理上,这是一个不完全性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也就是说,学生现在付出的辛苦,不一定将来就一定有幸福。即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而不惜牺牲当下的幸福;为了将来结果的幸福,不惜牺牲过程的幸福,而这种所谓的“将来幸福”又是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教育可以为了人的未来幸福,这是教育者主观的意愿。教育是不能承诺也不能保证孩子的未来一定是幸福的。在不能保证教育的结果必然使人幸福的前提下,现实的思路应该是让幸福走进教育的过程,走进儿童当下生活世界。对未来幸福的迷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当下幸福的忽视。可见,尊重儿童、追求儿童幸福,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当下性”,这是教育的“根”之所在,“根深”才能“叶茂”[3]。
二、“全人生幸福”课程知识价值观构建的策略
“全人生幸福”是一个全新概念,是指人的整个人生都应该是幸福的。在传统的教育中,受未来主义教育目的论的影响,教育所做的是放弃学生当下的幸福,而追求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全人生幸福”概念接近的教育观有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和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他们所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本文强调的“全人生幸福”主要是指人生的纵向历程,即人生的全程幸福。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当下幸福。在哲学与伦理学意义上,“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幸福”的观点已经得到认同,但是在基础教育上,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在这个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即使有人偶而提起,也是曲高和寡,应者寥寥。因为在教育者、在家长、社会的价值观里,孩子对幸福的要求被湮灭了。杜威、卢梭等人就曾认为,传统教育“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中”[4]。中国当下的教育围绕着知识、课本考试旋转,没有真正把儿童和儿童幸福放在首位,这种课程知识价值观主导的教育一定是异化的教育。
(一)更新课程知识
作为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学校的课程知识必须有所变化。首先,课程知识要不断更新,去除陈旧的知识,伪知识,价值不大的知识,甚至有害的知识;其次,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幸福感自然就会提升;再次,要增加实践操作知识,学生喜欢动手,实践也是知识学习的必然途径;最后,重视在学习中或教学中生成的知识。生成的知识,是最自然产生的知识,是直接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与学生没有距离感,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重视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关于命运的知识,科学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人文知识是非客观性的知识,是反思性的知识,也是具有个体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是面向主观世界的,是人类在对内在精神、情感世界的需求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在物我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的知识表现形态,它是通过价值标准、审美标准、道德规范等来进行的,用以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方法往往是主观的、多元的,有较强的情景性。人文知识承载着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人文知识陈述的是经过价值解释、理解和选择了的事实,是一个被意义化、价值化了的,被主观化了的客观事实。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也要提倡教育的人文性,要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这是学生幸福的前提所在。
(三)尊重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与幸福知识的属性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也都是为个人服务的。前者从知识的产生本原与拥有者的角度来划分的,有个人知识和公共知识之分,后者是从知识给人带来的价值来划分的概念。在教育中,强调个人知识,也是对学习者个体的尊重,有利于个体知识的学习。迈克尔·波兰尼认为,只关注公共知识和知识的客观性,将个人的热情、人性等属性完全排除在知识之外,是不合理的。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个体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即“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5]。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个人知识的学习,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以及动手实际能力,这些都是个人知识,也是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知识,对促进个人的幸福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四)去精英化教育
精英教育是少数人受益的教育。精英主义教育追求的是“卓越”与“优秀”,这意味着一部分孩子必定会遭遇失败,学生的痛苦指数也会增加。我们强调的是大众教育和平等教育。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就宣称“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体现的就是平等的思想。大众教育并不是拒绝优秀,它是在平等教育的基础上的个体的自由发展。精英教育把知识作为人通往成功的重要载体,这就导致了知识凌驾于个人之上,将人变成纯粹的“知识人”。人被知识一步步边缘化。教育在使人拥有了知识后却失去了认识自我的意义,人的幸福在哪里呢?当下,教育不能成为所谓精英人群获得利益的手段,应该成为大众普遍追求幸福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全人生幸福最重要。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6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10.
[3]张三花,袁爱玲.让幸福走进儿童当下生活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0(2):30-31.
[4][美]杜威.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王承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