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2013-03-23张春静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哲学

张春静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与哲学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哲学背景和方法论基础,它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融合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和领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创新。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胜利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正确贯彻,那么新时期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则归功于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在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为了找到正确道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检验并日益成熟。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与现实中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导致了唯心主义的泛滥与形而上学的猖獗。苏联模式即是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思维定式实际上是传统哲学的思维窠臼,即先验思维模式。这种先验思维模式把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和概念变成了一种神圣性与超现实性,变成了现实社会发展的先验逻辑。现实的社会实践要按照这种先验性来展开,而无视现实条件是否充分。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真谛,甚至退回到18世纪哲学,即前康德哲学的水平。而在这种先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结果必然是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背道而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然导致失败。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本源即在于此。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实践抛开现实生活,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抽象对立的原则出发,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作为主要的批判目标,将姓资姓社作为一个原则问题,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一度造成“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我国并没有像苏联一样解体,反而日益繁盛,其根源即在于“实践标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文革”后,由于对“两个凡是”的错误坚持,党的领导面临挫折,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及时把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提到党工作的首要地位,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明确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38,并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月,中央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指出,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坚持实践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两个凡是”的批判,解放了思想,为我党在思想上全面拨乱反正做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准备,逻辑地得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结论。1978年12月,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一个党一个国家,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硬,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顺利发展。”[1]278讲话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问题。”[1]141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深入发展和贯彻,确保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保证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践标准的讨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从教科书哲学的先验思维模式转变为实践的思维模式,解决了抽象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背离的矛盾。苏联和我国走过的发展道路表明,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及其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实质和灵魂。认为坚持马克思的词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与深化

1.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提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实事求是,从基本的意义上来说也是思维与存在、现实与理论的关系问题。而现实与理论关系问题,要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实践观点,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实现了哲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前康德哲学是把世界看成一个客观存在,用各种知识论去解释世界,是二元的思维方式,无法真正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同一问题。西方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都存在这个问题:经验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却未考察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主观思维如何把握客观存在;唯理论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说明认识的客观来源问题。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54康德哲学则通过哥白尼革命确立了人的主体自我意识,不再是自然界为人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界立法。通过这种方式把人的认识能力与客观对象的符合建立在人的主体的能动性上。但是其保留了我们无法认识的物自体,所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黑格尔则通过绝对理念自身的辩证运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将人的认识过程理解为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这就保证了主观理念与客观存在的辩证发展的认识过程的成立。人类的认识也只有在不断辩证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是黑格尔的辩证发展是基于他的绝对理念的,而忽视了现实物质运动。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55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和力量,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提出,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协调主客体的关系,达到主客观的真正的辩证统一。

2.新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哲学首创了实践观念的思维方式,现实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以及改造对象世界。“实践活动是以现实的、感性存在为对象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它具有受动性;实践活动的本质是以改造自然对象为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它又完全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4]实践观点作为新的思维方式体现于实践活动的辩证本性,实践活动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否定性统一关系的基础性活动,实践既是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活动,又是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新矛盾的分化活动。马克思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自觉变革出发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第一次突破了传统哲学所陷入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思维泥淖。

实践思维方式的提出,摆脱了先验抽象原则的束缚,他明确提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实践观点要求一切从现实存在的客观现状出发,“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5]。实践观点要求真正的“实事求是”。在马克思看来,“对事物、现实、感性”,必须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6]。可见,实践观点即是要求在现实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本本和教条出发。

理论是实践的一个发展环节,理论与实践之间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实践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理论的实践性本质要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相适应。反之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导向的作用,理论的实践性标准和现实性本质要求在实践上证明理论和认识的真理性。总而言之,从实践观点出发就是要求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发展的同步性和相适性。所以,实践的发展从根本上要求理论具有自我更新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要求一种具有不断创新精神的哲学理念,这在现实上就要求思想的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往往都要从重新调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入手。”[7]这样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综上可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理解了马克思的精髓,坚持了马克思的实践观。“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这对哲学范畴之间是一种内在完整而又相互制约的逻辑关联,其中“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手段,实事求是则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8]。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因循守旧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所坚持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原则,强调了思想观念与实践活动应当永远坚持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有实践的创新。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必须有新思想、新方针,才能解决新问题,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279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否则囿于过时的经验或理论,因循守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很多思想在面临新形势时,也需要创新和发展,一味地从书本中找现成的答案只能导致失败。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符合马克思的辩证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因为马克思理论本身就是开放的体系。“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9]291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是解放思想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不能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就是胡思乱想,要以现实为出发点,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书本。而要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是”所指之内部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要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去发现,则此“是”伴随着不断的创新,因为实践不可能一成不变。可见,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已经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二者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的含义。因此,小平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1]278。随着实践的变革,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与基础。

总体来说,实事求是既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即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规定了解放思想的落脚点,即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规定了新道路,二者统一于社会现实实践。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丰富哲学内涵

邓小平的实事求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最具生活实践性的、最具文化先进性的哲学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作为现代中国哲学一个关键性的哲学范畴,深层地、根本地表现为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自觉变革——自觉把“实事求是”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作为现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基点,这就意味着哲学精神的本质变革——从实践出发、从人的现实世界出发,从传统、教条和先验思想中解放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解放思想”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已然具备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本性。现代中国哲学是把引进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和再塑中国文化作为其建构方向的,从而解放思想是一个文化综合性和理论独创性的哲学范畴,解放思想不仅使得现代中国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所体现的哲学精神完全一致,而且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内在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理论动力。

实事求是哲学达到了当代世界最先进哲学——后康德哲学的高度。应该把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放在实践中去理解,“实事”是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中国发展变化的国情,是现实生活世界。这与后康德哲学进入我们意识界的经验事实,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同样的意义。实事求是中的“是”,即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种有效性、有用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则为如何才能在现实世界中求得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解放。这与康德的关于意识界的普遍有效的判断,与美国实用主义“知识是工具,为生活而用知识”的真理观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是先进的哲学。然而,这个有效性内含着一种规律性,只有符合某种规律才能达到有效性,而非完全的实用主义。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不在于如何根据规律改造社会主义事业。是实践推动理论创新,而非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有效性同时具有价值标准,人的地位被提高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标准。在实事求是视野的转变过程中,“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争论是一个必要环节。这场争论重提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性复归,强调“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实质上是对“文革”以及之前数十年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彻底反动,是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现实生活的重新被发现。这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中,现实的人不再只是实现先验理想目标的工具,现实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这场争论使实事求是的视野从追求乌托邦的理想、先验预设原则转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人的标准成为衡量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而只有关注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因为历史的主体是人。胡锦涛在“十七大”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即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仅仅把人作为手段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进一步展开与丰富发展。

四、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特征

1.创新性

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实质。马克思最重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理论,二者本质都在于创新。社会主义建设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其他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创造中走自己的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人们习惯于用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经典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固守经典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失去了理论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辩证法的真正继承者,从批判现实中,而不是从书本中创造一个新世界。他认识到求实创新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面临新形势需要新变化,理论需要创新,而实践也需要创新。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再因循守旧,而是大胆创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等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姓资姓社的问题,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贡献了新的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得到不断发展。不仅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务实性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务实性。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9]256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落后的国情出发,看到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有用的文明成果,从现实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一贯反对空谈,反对不务实际,主张“不争论”,讲求“拿事实说话”。“不搞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就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9]374判断的标准不是姓资姓社,而是三个有利于标准。面对着苏联模式已经失败,而又没有其他经验模式可以借鉴的情况,邓小平主张“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等理论,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邓小平的务实并不是完全的实用主义,而是实践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务实精神。

3.开放性

“所谓开放精神,即指能够容纳天下,善于吸收一切合理的、有利的异己文化和事物的精神。”[10]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开放性。在理论上,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开放精神,并且在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而在实践中,近代世界的发展是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各个民族互相融合,势不可挡。对于落后的中国来说,只有善于利用人类先进文明为我所用,才能掌握独立发展的主动权。那种只考虑意识形态、不考虑人民群众的做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邓小平强调,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展生产力,则要善于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正确认识和善于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通的,它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因而能够为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所直接吸收和利用。而政治和文化方面,则要辩证地取我所用,借鉴其有意义的一面。邓小平同时指出,开放国门,引进来的未必都是有用的,必然有无用甚至有害的一面,要辩证地看,尽力克服其弊病,吸收其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开放性和批判精神。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8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7]高清海.理论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8]高清海.完整辩证地理解“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43.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高清海.哲学在走向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8.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哲学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实事求是”定乾坤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