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2013-03-23刘桂芳
姜 红 刘桂芳 于 锋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物理诊断科 154002)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不伴有胸痛或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SMI是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动态心电图(DCG)是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SMI最常用的方法,其敏感度高达70% ~85%,并可对SMI的发生规律、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对78例冠心病患者24hDCG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到我院就诊并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8例,冠心病诊断均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和WHO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或有典型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表现而诊断入选;有可能影响ST段结果的病例不被录选。78例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9例,陈旧性心梗23例,稳定型心绞痛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
1.2 方法 采用北京美高仪软件技术公司生产的ECGLAB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记录12通道心电波形。要求患者完整记录日常活动情况(活动、休息、进餐、服药、激动事件、睡眠等)及时间,出现症状时应详细记录症状起始、结束时间及感受。
1.3 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ACC/AHADCG工作指南推荐的标准(1)基线的ST段在等电位线上,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0.1mV,在J点后0.08s处测量;如果原先的ST段已降低,则要在已降低的基础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再降低≥0.1mV,在J点后0.08s处测量;(2)ST段明显移位至少持续1min;(3)两次心肌缺血发作至少有5min间隔。若有≥2次以上缺血事件发生,并和日志对照确定当时无心绞痛症状,则定义为SMI事件阳性。记录缺血总阵次(IN)、ST段移位分布、ST段移位均值、ST段最大移位、每阵缺血持续时间、每阵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HMIT)和最低心率(LMIT),并计算心肌缺血阈变异性(IV)=(HMIT-LMIT)/LMIT×100%.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的检出情况78例中共监测出心肌缺血发作1135阵次,平均每例14.55阵次,其中SMI984阵次(占86.7%),有症状心肌缺血151阵次(占13.3%),两者之比为9.87∶1,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P<0.05)。SMI发作持续时间为(23±13)min/次,有症状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为(24±14)min/次,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 >0.05)。SMI时ST段下移幅度为(0.228±0.086)mV,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时ST段下移幅度为(0.231±0.089)mV,两者差异亦无显著性(P >0.05)。
2.2 心肌缺血昼夜变化情况SMIST段下移984阵次,白天(6:00~18:00)706次,夜间281次,白天是夜间的2.51倍。发作高峰位于6:00~12:00,共547阵次(55.59%),随后逐步递减,12:00~18:00共 219阵次(22.26%),18:00~24:00共126阵次(12.80%),夜间至凌晨6:00出现最少92阵次(9.35%);ST段变化以6:00~18:00为界限,夜间心肌缺血时间较长,昼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SMI发作时心率变化、伴发心律失常情78例患者平均心率76次/min,SMI发作时平均心率93次/min,如以SMI发作时的心率较平均心率≥10次/min为快频率依赖,<10次/min为慢频率依赖统计,78例中快频率依赖46例占58.97%,慢频率依赖8例占10.26%,其余24例SMI发作时心律在(73±10)次/min之间,占30.77%。78例中心肌缺血伴心律失常者55例占70.51%。其中SMI伴发心律失常为49例占62.82%,有症状心肌缺血伴发心律失常为6例占7.69%,二者兼有之3例,占 3.85%。
3 讨论
本文研究显示,SMI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更高,有其自己的发作时间规律,大部分呈现快频率依赖性,且多数伴有心律失常发生。因此SMI有极大危险性,应引起重视。而这类患者由于没有明显症状,警惕性相对较差,更易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因此,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常规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及时检出SMI的发生,减少其所引发的心肌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