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

2013-03-23贾凤姿

关键词:现实性资本主义马克思

贾凤姿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现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符合现实的理论才有生命力。一些人宣称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已经“过时”,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性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关键。

1.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201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30周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风行一时的理论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辉,而马克思主义却与时俱进,日益展示着她的现实性。在马克思长眠英国海格特公墓的130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越出欧洲磅礴世界,并且由理论变为伟大的现实。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琼斯说:“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1]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当代的,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决定其现实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都逝世130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现实性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具有现实性了,那么17世纪、16世纪的,甚至更早的理论岂不是一文不值了吗?这就一笔勾销了人类认识史。阿基米德定律创立的时间尽管很久远,但今天的造船业无论如何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了,造出的船无论多么现代化都是要沉的。一种理论有没有现实性不取决于它产生时间久暂,而取决于它的真理性。尽管时代发展波澜壮阔,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决定其现实性。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决定其现实性。要正确区分马克思本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马克思是具体的个人,马克思主义是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作为个人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中,会像所有的人一样逝世。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是与他的后继者紧密相连的,就像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指出的那样,“伟大的灵魂——哲学史上英雄的身体在时间里生存,诚然是一去不复返,但是他的著作却并没有随着他们而俱逝”[2]。我们对马克思个人的评价可以是历史的,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评价应该是当代的、现实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他的后继者割裂开来,只就马克思来谈马克思主义,这样就会把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的历史看成空白。其实,在马、恩逝世一个多世纪里,正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时期,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决定其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虽然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理论,而不只是关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理论,虽然现在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时代,但它的社会内核没变,社会基本矛盾没变,社会性质没变,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没有结束,马克思主义就具有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可能“私有化”,知识在原则上天生姓“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的客观必然性。2008年以来席卷西方世界并影响至今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预言的科学性。

2.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质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一直保持勃勃生机,历久弥新,主要取决于她的优良品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理论品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1)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与时俱进”中的“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范畴,而是一个时空范畴,指的是“社会历史时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历史时间和社会实践空间的变迁都会推动马克思主义产生新的理论飞跃。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根据欧洲革命形势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胜利论”,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3]86。“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内部矛盾加剧,无产阶级革命就有了突破帝国主义阵营的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4]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环境中的传播,不是简单的传教,而是一个和新地域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再创造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突破了俄国“城市革命”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破除了苏联剥夺资产阶级的做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打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时俱进中的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2)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没有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实践调查就不会有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没有俄国工人阶级反抗沙皇专制的斗争就没有列宁主义,没有中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实践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品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魅力。

二十多年来,一杭一直渴望找到父亲,并对他寄予了太多的理想色彩,没想到,他竟然是一个杀人犯,而且差一点要了自己的命,真是讽刺,太讽刺了。他拼命灌自己的酒。“这怎么可能呢?你是想在杀我之前给我开一个玩笑吧?”一杭端起酒杯又灌了一杯。

(3)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品质。马克思说:“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5]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实现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的结合,一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批判,二是针对自身的批判。马克思对一切事物都从它的暂时性去理解,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批判和抛弃错误的和过时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终止于某一个具体的结论之中。如: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把《共产党宣言》原文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论断订正为“至原始土地公社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再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想的社会主义是消灭商品和货币的社会,列宁最初也持这种观点,后来列宁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列宁提出了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批判品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升华动力。

(4)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马克思主义从不把自己的理论封闭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四面八方的精神食粮,从不盲目排斥,[6]也不一概全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是资产阶级的学术成果,马克思也‘不是闭起眼睛不看’而是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6]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还吸收了人类有史以来的自然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品质在思想观念多样化和意识形态国际竞争激化的今天,能够吸收一切新的文明成果,从而使自己永远站在历史的潮头。

(5)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信仰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同时也站在科学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历史唯物主义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剩余价值理论里,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自然科学为工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科学性的品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立于不败之地。

二、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

理论自信是理论自尊的前提,理论自尊是理论自信的关键,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是指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尊严和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表明,“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下手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自尊地位。维护统治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自尊地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本的国家,美国将爱国与爱资本主义统一起来,声称美国的社会制度是世界上最合理的、最优越的,“爱美国”就是爱美国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作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自尊地位。

1.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源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尊地位,不是哪个人也不是哪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中国人民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思想。中国自从汉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民的统治思想,孔子被奉为“万世师表”。1840年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发现古代思想落后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代表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西方。可结果怎样呢?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政治纲领,可是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了;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幻想走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的道路,可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政权的夹击下,不过百日也夭折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连续不断地发动反对清王朝武装起义,终于通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蒋介石在中国搞了22年的资本主义,结果是帝国主义不但继续侵略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而且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成立了满洲国。

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西方、在日本走通了,而在中国却走不通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不愿意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原料产地、产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市场。所以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扼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列强争斗,明显地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怀疑。正当中国人迷茫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

2.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源于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

历史的选择终究不能完全左右现实的选择,历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地位,还需要在变化发展了的现实环境下加以坚持和巩固。苏共在“反对精神垄断”的旗号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之时,也就是亡党亡国之时。苏共亡党亡国从反面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加速性,形成了多种社会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争夺话语权困境,这种情况如果久拖不决,改革开放的进程必将受阻,中国梦就难以实现,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经济多元化背景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有多少种所有制,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的意识形态。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还没有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是纯而又纯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每一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思想体系处于支配地位。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任何一个国家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550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因此,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处于自尊地位的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全球化深刻影响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地位。当今的国际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增强与意识形态软实力密切相关,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要避免成为西方强势话语的附庸,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从而保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两种社会制度博弈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斗争,突出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呈现一定的弱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在全球背景下暂居上风。如果我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党就会分裂,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无法进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自尊地位,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3.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策略

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地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构建适应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地位应着力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不断地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持在意识形态中的自尊地位。理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加以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或最基本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只有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自尊地位。

其二,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列宁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否认或不了解领导权思想的阶级就不是阶级,或者还不是阶级,而是行会,或者是各种行会的总和。”[7]曾经拥有19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一夜之间垮台的根本的原因就是苏联主流意识形态出了问题,这个历史教训我们要永远铭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自尊地位必须重视领导权问题,必须将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8]

其三,打造强有力的理论队伍。毛泽东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9]巩固马克思主义自尊地位必须由专业人才队伍来承担,在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迫切需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骨干。

其四,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有制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济根本。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自尊地位,必须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其有能力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方向。

其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自尊,学校(尤其是以青年学生为对象的高中和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不容忽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自尊地位。

总之,只要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尊,历史选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1]马桂花.马克思,英国人心中最伟大哲学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5-07-27(007).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曾瑞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2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6]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5.

[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8]李红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J].思想理论教育,2007(Z1):95.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2.

猜你喜欢

现实性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