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背景下生态旅游项目的兴起及反思
2013-03-23曾添
曾 添
(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武汉 430056)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 年首次提出的。[1]1990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把其进一步细化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因此,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标志着中国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始。此后,高铁的开通、城市圈的形成、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出台等有利条件,使中国的生态旅游项目更是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以武汉与随州连接带的随州千年银杏谷生态旅游项目为例,分析城市圈背景下生态旅游项目快速发展的原因,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乱象,并反思城市圈背景下的生态旅游项目运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圈背景下生态旅游项目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1.“城市圈”的形成
“城市圈”(megalopolis)这一概念是法国学者简·戈特曼(Jean Gottman)提出的,他把城市圈界定为“以一个或几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逾千万、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按照戈特曼的定义,城市圈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和城镇网络,发达的枢纽和交通通信设施,模糊的形状和边界,有历史联系的、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合体,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新趋势的培育地。城市圈被称做“大都市连绵带”、“大都市地带”、“城市群”、“城市带”,是伴随着人口聚集、城镇网络化发展、交通通信设施大幅度提升等的社会综合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态。
蒋存良认为,中国将要形成九大城市圈,即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大武汉都市圈、中原都市圈、成渝都市圈、大西安都市圈、淮海都市圈、海峡西岸都市圈。[2]高铁的开通、高速公路的便捷、人口向二三线城市的倾斜、国家对城镇化发展的注重、通信设施的无缝化连接,这些都极大地促成了城市圈的形成。而城市圈之间的便利快速的交通,使得城市圈附近的短途生态游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旅游经济形式。
在这些都市圈中,大武汉都市圈居于其中,武汉距离北京、西安、上海、广州均为4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地理位置上把其他几个城市圈连接起来。高铁的开通,使得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彰显。城市圈中的中心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物流与中转的人流等综合因素促使大武汉都市圈成为联结全国其他八大城市圈的核心点,因此研究武汉城市圈周边的生态旅游项目具有典型意义。
2.政策的支持
生态旅游是个由国外兴起,在中国民间十分活跃的旅游项目。国家也陆续出台政策表示极大的支持。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41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第9条(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在2013年2月18日国家旅游局针对九三学社中央的《关于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提案》的回复中提到,国家旅游局于2011年已着手与环保部等部门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支持性政策中,与生态旅游的实施者联系最紧密的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加快土地流转,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其中就特别指出,要发展家庭农场以及生态旅游项目。这些都是城市圈背景下生态旅游项目方兴未艾、很多项目快速上马的原因。
3.小长假的出现
小长假指国家有关部门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取消五一国际劳动节长假,增加传统节日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形成元旦、清明、端午、中秋、五一、十一、春节传统节日的假期系统。小长假带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城市与城市、城市圈与城市圈之间的连绵带,形成越来越多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项目。随着“小长假”的出现和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长,这种城市圈连绵地带的生态旅游度假项目恰好满足了群众的节假日度假旅游需求。北京、云南、广西、海南、成都、武汉等地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等多元化转变,正说明了小长假与生态旅游项目的促生关系。
4.文化产业的兴起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相关联程度极高。文化与旅游结合,旅游项目中重视文化内涵,体现传统文化优势,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底蕴,发展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性旅游项目,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武汉城市圈与随州连接带的随州“千年银杏谷”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生态旅游项目。随州洛阳银杏谷是中国最大的野生植物银杏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银杏分布最密集、保留最完好的一处。银杏谷中的银杏、春秋初年随国世大夫季梁以及后期的胡氏祠堂,形成了文化、生态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随州市政府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千年银杏谷”主题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他们认为这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块宝贵的人文生态资源,有幸在城市圈、交通便利、小长假、文化产业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得以和武汉、随州、襄樊等武汉大城市圈周围的居民见面。以古银杏群落为标志的田园风光,叙说着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随州“千年银杏谷”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是以上各个因素对城市圈背景下生态旅游项目促生发展的最好说明。
二、城市圈背景下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乱象与反思
在城市圈、小长假、文化产业发展等各种政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促进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结合、提高乡村生活质量,以及缓解城市压力、有效疏散假期人群、提高旅游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生态旅游项目在城市圈等各种政策背景下的发展,有如中国其他很多一窝蜂上马的项目一样,存在着很多乱象,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谋定而后动,有效、有节制地、有规划地发展。
1.粗制滥造,破坏生态
由于缺乏专业认识和规划,“业主”为了迎合旅游者,盲目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劳神费力、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也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为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一些地方搞“三线下埋”,结果埋掉了踩踏几百年的古街;有的“随意模仿”,一讲到旅游开发,就把国内一些开发得较为成功的景区、景点作为“典范”,不假思索地学习其经验,照搬其做法。
以随州的千年银杏谷为例,千年银杏谷中的核心景点“五老树”是五棵上千年的银杏树,正好处于山中村内的一个环抱平原谷地,地势平坦,山中田野错落有致,在改造成收费景点前,是颇有些村韵古风的地方。可惜的是,在开发成生态旅游项目后,全部铺上水泥地,建造广场,还在广场上人为地修建了一个巨大的算盘,算盘上的数字是308,是为了显示山谷中天然古银杏树的数字。可惜,号称生态旅游,却恰恰丢了其原来真正的卖点:原生态。308的数字,暗示着天然,却其实正好显示出人为。整个景点粗制滥造,破坏生态。
2.配套设施跟不上
目前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二楼居人)”等,使游客望而却步。许多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高层次、高科技的特色产品并不多,市场宣传、销售等服务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很多游客一般只去一次,“回头率”很低。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亟待建设。
比如“千年银杏谷”,项目中标单位湖北玉龙投资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专门用于银杏的保护、配套设施的建设等。为此,该公司还专门在新修的广场处修建了公共厕所,可惜没人打理,游人冷清时污染了环境,游人如织时,又无法满足需求。农家住宿和餐饮也因为缺少培训,在城市圈形成后,很难满足武汉、襄樊、十堰、郑州等各地游客需求。
3.粗放式经营,旅游品质下降
多数生态旅游业的经营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许多经营者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更是不清楚。许多景点由个人或者村委会管理,处于低水平的管理状态,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基本没有新的投入,也基本没有对经营秩序的有力管理。
在这点上,“千年银杏谷”因为是随州市政府投标给湖北玉龙投资有限公司建设和经营,所以比完全纯粹的散户经营会稍好一些。比如他们也给农户开展了一定的宣传培训,培育了农家餐饮住宿以及农产品等市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餐饮住宿标准体系,目前还没有能够形成加盟农户对外经营的卫生和住宿标准。这些都是掣肘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的综合性因素。
4.可持续发展不强
除部分外国游客和少数知识层次较高的国内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研习外,目前乡村生态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生态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许多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农产品上市时游客如蜂,农产品下市时清冷无人。而乡村生态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甚至未开发。
“千年银杏谷”同样没有摆脱秋天看银杏的主题特色,除了看银杏,基本无别的主题旅游。主题生态产品挖掘不够,使得该村居民一年就主要做一次银杏黄叶的生意,平时门可罗雀,投资很难收回,缺乏一个生态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力。
5.“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制度化、法规化
生态旅游项目的核心是“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可惜的是尽管城市圈、小长假等各种有利因素形成后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上生态旅游项目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生态旅游“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未有全国性的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各地的各个项目都在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2013年九三学社中央的《关于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提案》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但从各地生态旅游项目的真实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圈背景下的生态旅游项目“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道路还有很长的一段摸索时间。
[1]生态旅游[EB/OL].[2012-11-12].http://www.baike.com/wiki/%E7%94%9F%E6%80%81%E6%97%85%E6%B8%B8.
[2]蒋存良.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圈[EB/OL].[2013-01-06].http://wenku.baidu.com/view/88db9dea0975f46527 d3e150.html.
[3]项光勤.世界城市圈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4(3):15-18.
[4]What is Ecotourism? [EB/OL].[2012-12-02].http://www.ecotourism.org/what-is-ecotourism.
[5]环境保护部:我国将采取多措施规范发展生态旅游[EB/OL].(2010-12-10)[2012-11-13].http://www.gov.cn/jrzg/2010-12/10/content_1763318.htm.
[6]崔晓文.旅游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01-306.
[7]谢红霞.旅游公共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