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转述言语(下)*

2013-03-23

当代修辞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快报新闻标题正文

辛 斌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一、引 言

本文分上下两篇,旨在考察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转述言语的形式和功能。在上篇(《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警示引语和直接引语,对它们的形式变化和功能变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我们看到,所谓的“警示引语”,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并不是表示他人话语,而是说话者出于各种交际目的用以引起读者对引号内成分所表达的特殊含义的注意;直接引语在新闻标题中呈现各种形式,其与警示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边界十分模糊,报道者利用其形式变化达到不同的报道效果。本篇将顺着同样的思路,对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间接引语及其变化形式做一简单探讨。本文的讨论将表明,虽然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区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在实践中我们最好将各种转述形式视为说话者借以达到特定语用效果、完成特定交际意图的修辞手段。

二、间接引语

虽然人们经常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区分提出各种质疑,但Waugh(1995:165)指出,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如果说直接引语是逐字逐句的、未经压缩的复制性的他人话语,间接引语则是经过或多或少压缩、归纳和引申的他人话语。Short(1988:65)在分析各种引语形式在新闻语篇中的功能时发现,在他所掌握的语料中,只有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但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标题中出现间接引语的现象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那样多,但也时有所见。下面是一个英语报纸新闻标题:

(1)Early Start Is Telly Success Says Neil Doncaster(,20110803)虽然例(1)中的“Early Start Is Telly Success”也可以被视为自由直接引语,就如同下面例子中的“既然你们丧尽天良,那就别怪法律无情”一样(例中小号字表示副标题,下同):

(2)既然你们丧尽天良,那就别怪法律无情,检察官当庭表示 我们的量刑建议是:杀!杀!杀无赦!(现代快报,20111102)但至少在形式和措辞上是可以被当作间接引语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整个标题的语序来证明这一点,如例(1)可变为“Neil Doncaster Says That Early Start Is Telly Success”。可以说,正是由于例(1)和例(2)的语序,才使得被转述言语“Early Start Is Telly Success”更像自由直接引语。在我们搜集的含有转述言语的67个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含有间接引语的只有5个,加上两个含有混合引语,两者加起来所占比例只有10.4%。在汉语里转述言语的引导句通常出现在被转述语之前,所以标题中出现的间接引语更容易辨别。例如:

(3)索罗斯称 欧元区应建统一财政部(新华日报,20110926)

例(3)中的“欧元区应建统一财政部”既没有加引号也不是出现在冒号之后,更无措辞上的线索表明它是直接引语,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为间接引语。

与直接引语相比,间接引语最大的特点是赋予转述者较大的自由,允许他或她以各种方式对原话进行从形式到内容上的改编,例如改变原话的措辞、浓缩原话的内容、长话短说等。这对新闻报道者提炼新闻标题、突出报道重点尤为重要。转述者对原话的改变或压缩至少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即这种转述在多大程度上保留或突出了原话的(a)概念意义(ideational meaning)、(b)人际意义(interpersonal meaning)和(c)语篇意义(textual meaning)。

首先,转述者可以在间接引语的形式内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话的命题内容,即概念意义。如:

(4)六成受访者:应取消领导专车(现代快报,20111102)

例(4)中冒号以后的部分只是报道者对“六成受访者”观点的归纳总结。这种间接引语为转述者进行反驳和评论,并在转述话语和被转述话语之间维持清晰的界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转述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话命题内容的基础上特别突出被转述话语所表达的情感或态度,即人际意义。例如:

(5)北京连日大雾仅是“轻度污染”? 郑渊洁等名人质疑北京空气质量;环保副局长:监测数据不能看美使馆“眼色”(现代快报,20111102)在例(5)中报道者转述的重点显然不是原话或其命题内容,而是“郑渊洁等名人”的话语所实施的“质疑”这个言语行为。为了突出此言语行为,转述者不仅为大标题加了问号,而且似乎是担心读者看不懂,还在副标题中直接使用了这一言语行为的名称“质疑”。副标题中提到的消息来源“郑渊洁等名人”既增强了“质疑”的可信度又表达了转述者的支持态度。

最后,新闻标题中间接引语对语篇意义或者美学意义(aesthetic meaning)的突出经常体现在转述者所选择的措辞上。例如:

(6)东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寇建勋: 2500点上方压力不小(现代快报,20111102)

例(6)中的大标题“2500点上方压力不小”虽然不是分析师寇建勋的原话,但却是用了与其身份相符的语言(例如“点”、“上方”等)。这种间接引语把原话的一些词语或表达方式纳入其中,人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些词语的原有特征、主观意义和典型性。这样具有个人、专业或行业特色的词语有时被加上引号,整个标题似乎就变成了混合引语。例如:

(7)长虹路大市场改造 商户担心“改黄了”(现代快报,20110928)

从正文看,例(7)中的“改黄了”是转述者的措辞,但有商户们的口语特征,生动总结了他们的担心。纳入间接引语的这些词语特色鲜明,体现了特定的文体风格,表达了特定的主观意义。

Volosinov(1973)也区分了间接引语在表意上的三种趋向:(a)转述者主要关注被转述者话语的命题内容;(b)转述言语不仅传递原话语的命题内容,也传达关于原说话者自身的信息,例如其说话方式、心境和立场态度等;(c)转述的是某人物的内部话语、思想和经历。其中前两种我们已经讨论过。Volosinov把第三种叫做“印象变更”(impressionistic modification),它其实涵盖了Leech和Short(1981)分类中的“思想转述”(thought representation)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the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简称为NRSA)。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前者,下面是NRSA的英文例子:

(8)Obama Blames Republicans for Crisis(20110726)

(9)Italy Approves Austerity Meausures(20110812)Bell(1991)根据Austin早期的言语行为理论,把“say”、“tell”和“according to”之外的转述动词都叫做“新闻施为词”(news performatives),例如“announce”、“declare”、“refuse”、“threaten”、“insist”和“denounce”等。这些词与前面三个的区别在于它们引导的内容无所谓真假,而是“合适”(happy)与否,因为它们本身就代表一种行为。Fishman(1980:99)指出,许多官方文件具有施为性质,而记者也喜欢这样的文件,“因为这些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确定无疑的事实”。如果具有适当身份的人说出“I announce”、“I blame”或者“I denounce”,不仅他说的内容具有新闻价值,而且他这样说的本身就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话语与行为的合二为一对新闻报道是最理想的,因为报道者不需要证明任何其它事实,唯一的事实就是某人说了什么。

在中文报纸的新闻标题中单独转述言语行为的例子十分少见。在我们考察的1612个中文标题中,含有引语的标题有399个,但其中几乎找不到像例(8)和(9)这样仅仅转述言语行为的例子。下面(10)中的“听专家支招”或许可以算一个:

(10)黄金周消费:听专家支招 三个“让”教你避开纠纷(光明日报,20110928)中文报纸的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像下面例(11)这样的转述言语:

(11)南京地铁给市民吃定心丸: 我们的信号系统用的是西门子(南京晨报,20110928)在这个例子中,转述者对冒号之后的直接引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进行了解读,即“给市民吃定心丸”,这显然对读者理解后面的“我们的信号系统用的是西门子”具有引导作用。

三、间接引语与思想转述

Short(1988)指出,新闻里转述的通常只是言语,而不像小说里那样也有思想转述,因为记者无法直接进入被采访人的内心,而小说故事是作者创造的,作者可以使叙述者享有进入人物内心的特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中就不会出现思想转述,毕竟从人们的话语、举止和表情来推测他们的思想并加以转述是可能的。例如:

(12)川陇交界地震是“5.12”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认为:这个说法不妥(现代快报,20111102)

例(12)中的“认为”是典型的思想转述动词。不过,可以预料,思想转述在新闻中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远不会像在小说中那样常见。究其原因,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而思想转述难免报道者的主观介入。Waugh(1995:131-133)指出,转述言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功能与它在小说或会话等其他语类中的功能不同,原因在于新闻报道的重点是传递信息,因而特别关注话语的指称意义、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由此涉及的报道者的责任,而这些都不是小说或会话所要重点关注的。即便是例(12)中的“这个说法不妥”,从该新闻的正文看,也是由孙士说出来的话语“我个人认为叫它是余震不太合适”。标题和正文中的这种不一致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把某人的思想转述为其话语,前文中的例(3)便是一例:正文中“欧元区应建统一财政部”之前使用的转述动词是“认为”,而不是“称”,报道者在标题中出于某种目的把索罗斯的思想变成了其话语。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里,当某一部分话语出现在冒号之后时读者常常难以确定那是思想转述还是话语转述。请看下面的例子:

(13)质检总局:有些地区为质量违法行为提供了保护(光明日报,20110927)

(14)Prince Charles:wind farms are horrendous(20040808)据正文,例(13)中冒号后的部分属间接引语,其大部分词语来自原话:“有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为质量违法行为提供了保护伞。”例(14)是思想转述,正文里用的转述动词是“believe”:

本文的语料表明,无论是在英语报纸还是中文报纸中,与直接引语相比,间接引语和思想转述在标题中十分罕见,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新闻报道追求(哪怕是表面上的)客观公正,报道者使用直接引语至少表面上承诺了“逐字引用”,容易获得读者的信赖,而在标题中选择间接转述形式或思想转述往往难免带有转述者的主观性,容易给读者留下报道不真实或不客观的印象。不过,从修辞的角度看,报道者在新闻标题中青睐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的主要原因也许是这样的转述形式能给人以身临其境、形象生动的感觉。

四、作为修辞手段的转述形式

人们通常把是否忠实于原话作为区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主要标准:“根据普遍接受的观点,直接引语表示忠实于被转述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而间接引语只转述其内容。这种观点广为认可。”(Coulmas1985:41)然而,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常常不过是报道者把消息来源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归纳整理的结果,形成的文稿有时经消息来源同意后发表,有时则连这一道程序也被省略了。Bell(1991:60)指出,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报道者以此来显示报道的客观公正,至于是否逐字逐句地忠实于原话,那又另当别论。Short(1988)也认为,新闻标题中的直接转述形式,其用意不一定是为了忠实于原话,而更可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毕竟在新闻报道尤其是新闻标题中,引人注目往往要比忠实于原话更重要。

汉语新闻标题中形式上是直接引语实际上却为间接引语的例子十分常见,原因之一是报道者既希望言简意赅又希望像直接引语那样显得客观公正、原味十足、令人瞩目。例如:

(15)杨子:别因为我是富二代就骂我(南京晨报,20110928)

(16)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称“中国人道德滑坡”说法不妥 老人摔倒 二话不说就该扶(现代快报,20110928)

例(15)中的“别因为我是富二代就骂我”从代词“我”的使用看,是直接引语,实际上不过是报道者对杨子“对自己的富二代身份大吐苦水”时所说的话的归纳总结。例(16)中的“老人摔倒,二话不说就该扶”是自由直接引语,从标题的上下文看应该是“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的原话,但正文中却显示它只是对记者与王世明的一段对话的浓缩和改编:“对于摔倒老人该不该扶这一问题,王世明也表示,对扶老携幼,我们的态度是就该去做,没有二话可说……”

在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貌似直接引语的间接引语可以各种形式出现,完成不同的语篇功能。请看下面这些例子:

(17)“眼前突然漆黑,像是地震”(现代快报,20111102)

(18)“A股市场处于估值底部,中期将向上”“股市国家队”社保唱多(现代快报,20110928)

(19)地铁里有群忙忙碌碌的人 谁受的委屈最多,谁就能获奖 他们坦言:我们不想拿奖,只想让不文明现象在地铁里消失(现代快报,20111102)

(20)“把江苏曲艺的旗帜举得更高些” ──第四届芦花奖晚会上访姜昆(新华日报,20110926)

(21)“熨平经济增长的波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光明日报,20110929)

在例(17)中整个标题被加上了引号,表明为直接引语,但它实际上是对被转述者“张先生”原话的归纳:“当时我感觉眼前一黑,巨大的响声随之传来,感觉像是地震,爆炸传来的冲击波将车窗全部震碎。”例(18)中的“A股市场处于估值底部,中期将向上”其实是从正文中的间接引语“目前A股正处于估值底部,虽然短期仍将呈现低迷走势,但中期将向上”改编而来,在这里用作副标题,作用是为主标题提供理由或证据,因为直接引语往往被认为更加真实可信。例(19)副标题中代词“我们”的出现,表明冒号后的是直接引语,但从正文看它也是对一段间接引语的归纳总结:“而作为执法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不文明的现象,在地铁这样的城市窗口地区,越来越少。”报道者此处把间接引语浓缩改编为直接引语,增强了标题的对话性,使报道更加生动逼真。例(20)和(21)中的直接引语也都经过转述者的改编,原话分别是:“江苏曲艺的旗帜应该举得更高一点”和“要熨平经济增长的波幅”。我们注意到,这种改编不仅改了措辞,甚至连言语行为都发生了变化:前者由一个陈述变成了一个要求,后者则由一个要求变成了一个陈述。这样的言语行为改变透露了转述者的立场态度。

上面的例子表明,直接引语从来就不是对原话的措辞和内容的准确复制,所谓的“逐字引用”几乎从来就不是一字不变地引用,只是表示所引的话语是真实的。van Dijk(1988:87)指出,原话和其直接引用形式应该被视为“功能上的近似物,同一类(type)的两个标记(token)”。但是,从上述例子中原话和其直接转述形式的变化来看,说两者是“功能上的近似物”也并不准确。直接引语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某消息来源的话语被从一个上下文语境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个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新的上下文语境对它进行重新表征、限定和利用,使之服务于另一个声音和不同的交际目的。这种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和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必定或多或少地扭曲其意义和/或功能,原来说话者的声音通过转述者的过滤,发生了某种变化(见Waugh 1995:155-156)。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对原话的改编上,相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即形式上的间接引语,实际上却可能是直接引语。例如:

(22)微博热传“女孩记住这14条可以救命” 警察“蜀黍”说,有几条要修整一下(现代快报,20110928)

在(22)里,副标题中的“有几条要修整一下”在正文中是带有引号的,表明这句话是警察“蜀黍”的原话,但在此处从形式上看却是间接引语。新闻报道者有时会把被转述语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几个字加上引号,形成所谓的“混合引语”,以突出报道的重点,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23)铁心桥要进行“根本性改造”(现代快报,20110928)

其中标示为直接引语的部分实际上是从一段更长的间接引语中提炼出来的:“李侃桢表示……铁心桥、宁丹路这一段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报道者显然是把报道的重点放在政府的决心和改造的程度上了,至于是改造铁心桥还是从铁心桥到宁丹路这一段,则无关紧要。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混合在新闻标题中比较常见,两者相互结合的形式不拘一格,基本取决于报道者对原话语的解读和其报道目的,由此创造出了介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典型转述形式之间的各种变异形式。这正如Waugh(1995:154)指出的:“新闻报道中大多数转述言语的新形式靠的是在保持直接和间接形式之间严格分界的同时以各种方式把它们混合或利用其各自单独或相互混合所能产生的各种文体变化。”有时候转述者甚至把自己的话或者第三者的话加上引号,冒充被转述者的原话,或许可叫作“假设引语”(hypothetical quotation)。例如:

(24)股价太低“看不下去” 巴菲特史无前例回购股票(现代快报,20110928)

从正文看,例(24)中的“看不下去”根本不是原话,而只是报道者对“巴菲特史无前例回购股票”的可能原因的推测。转述者把自己的推测加上引号,貌似巴菲特的原话,借以突出其对“股价太低”的态度并引起读者的注意。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25)去欧洲淘金? 科比:有意者速来电话(南京晨报,20110928)

从“速来电话”中“来”一词的使用看,例(25)中冒号之后的部分应该是直接引语,但科比是美国人,不懂更不能说中文,这部分显然是来自英文媒体的报道,“有意者速来电话”充其量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细读正文,里面有一段比较长的对科比话语的直接转述,其中一部分是:“我想率洛杉矶湖人摘取更多的总冠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眼下正值停摆期间,如果有哪支球队对我感兴趣的,都可以来找我商谈加盟的事宜,不管是希腊联赛的球队,还是欧洲其他联赛的球队。”例(25)整个标题都是报道者根据科比所表达的部分意思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其中难免夹带上报道者自己的意思。例如整个标题被设计为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增加了即时性和动态感,而“有意者速来电话”又颇具广告味,无形中增强了科比原来话语的商业气息。

五、结 语

在本篇中,我们根据有限的语料考察分析了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间接引语及其各种变化形式。分析表明,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定义来理解各种形式的转述言语,而是应该根据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将其视为各种典型形式,各种形式的核心地带足够清晰,但它们之间的边界十分模糊,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各种典型形式会发生变化,转述者以此来达到各种修辞效果,完成各种交际目的。

猜你喜欢

快报新闻标题正文
星球快报
星球快报
星球快报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