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合作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2013-03-23

关键词:职业工作教育

王 祖 林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也要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业与职业的结合往往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而合作教育将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利益有机结合,能满足上述要求。合作教育利用校内外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工学结合,学业与职业结合,既有利于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又能促进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合作教育在我国经历了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名称更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都指向人才培养,故本文沿用“合作教育”称谓。已有研究大都是关于合作教育模式、体制与机制、政策与法规、问题与对策等宏观研究,案例和经验介绍居多,而关注合作教育本身的育人价值较少,微观研究不足。从价值视角揭示合作教育育人的独特功用,有助于为合作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强化对合作教育的理性认识。

一、 合作教育定义、特征与典型模式

1.合作教育的定义

一般认为合作教育于1906年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教师赫尔曼·施奈德提出并践行。学生时代的他曾在煤矿和建筑行业做过兼职,深刻体会到实践工作对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实践知识很多在课堂中无法学到,只有通过实践工作才能掌握。基于此理念,他提出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知识,一段时间在产业部门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生产劳动,工学结合,用劳动所得支付部分学费,并将此计划称为“合作教育”,随后付诸实施并取得了成功,进而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尤其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领域较容易开展。

国外对合作教育虽有不同界定,但都以人才培养为旨归,定位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工学结合,注重学业和职业的联系。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认为合作教育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雇主效力且能获取报酬的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进一步分析与思考[1]36。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指出合作教育计划是使学生在工业、商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1]175。2003年在荷兰召开的世界合作教育理事会上,一致同意将“cooperative education”改为“work-integrated learning”,也有国家称之为“work-based learning”(基于工作的学习)或“experimental learning”(经验学习),强调工作实践对学习的功用。我国对合作教育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使学生工学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定义比较全面,但仅将企业作为合作另一方,缩小了合作范围。

结合不同定义,可以认为合作教育就是指高校与用人单位(雇主)合作,利用校内外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从事与学习相关的工作,培养出满足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合作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性,指向人才培养,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求。

2.合作教育的特征

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期,这种灵活性能应对行业需求和个人工作需求,这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至今,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 合作教育具有就业与职业导向性,基本形式是学习与工作结合,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存有差异。合作教育与实习存在目标、学生角色、时间长短与学生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合作教育中的工作经历须占有一定比例并与所学专业对应较好,一般有工作报酬,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进入雇主单位工作,具有就业的指向性,但受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计划的指导和管理,而不是随意的安排。相同点是工作与学习结合,都有相应的实践时间要求和结果反馈。

(2) 合作教育具有市场选择性,实施的关键在于雇主、学校与学生的积极合作,互惠互利,缺一不可。合作的结合点在人才,这由高校的首要职能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决定,否则不会有合作的发生。与哪个高校、哪个单位以及哪个专业的学生开展合作教育往往具有市场选择性和利益导向性,是在一个平等、竞争和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

(3) 合作教育具有合作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合作教育的优势在于贴近工作实际和就业市场,能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人才,不仅可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可以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这主要取决于合作方的条件、目标与合作环境等,如美国在社区学院、技术大学、本科大学与研究型大学都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作教育。因此,合作形式、内容与对象都具有多样化特点,即使同一所大学也可根据学科专业特征和办学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

(4) 合作教育具有现代性,它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部。合作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一种形式,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它的诞生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它在现代化工业社会对人才个性化需求旺盛的时代显示出独特价值。合作教育是当前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教育模式,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联系,遵循了教育基本规律,最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可培养其他类型的人才,这主要取决于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3.合作教育的典型模式

合作教育在国外备受推崇且涌现出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目前,国外合作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美国的并行式模式(校内专业学习时间与校外工作时间一分为二)、交替式模式(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直到毕业)、双重制模式(并行与交替的混合,灵活选择)、“学徒制合作”模式(apprentice cooperative education)和企业—教育契约模式,英国“三明治”与“教学公司”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与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等,这些不同模式在相关研究中多有论述。如:刘昌明[2]对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全面评介,李炳安[3]对英国教学公司模式进行了介绍,刘洋等[4]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运行与管理办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故本文不再具体赘述。纵观国外典型的合作教育做法,大都有比较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证,有专门校内外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并投入可观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作后盾。值得一提的是,美加高校内部(如美国东北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在不同院系和学校层次配备有专门的合作教育协调员,协调员大都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熟悉用人单位需求,了解市场,主要为学生负责用人单位和与专业相关的有针对性工作岗位的落实与安排,能真正为学生发展考虑,这种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我国合作教育最初由国外引进,典型模式有工学交替式、订单培养式、联合培养式、项目基地式等。如:长江大学较早在石油类和建筑类专业开展工学交替式、订单培养式和联合培养式合作教育,在动物科学专业与园林专业开展项目基地式合作教育,在农学专业开展“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在新闻专业开展“4X4”合作教育[注]“4X”指的是该合作教育的4个要素和环节,即学生、学校、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因4个要素的第一个字的声母都是“X”,故称为“4X”;第二个“4”指的是建构该合作教育的4级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见习和实验、假期新闻合作教育(或新闻活动)、专业活动和专业实习。,并形成了一套多学科合作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合作教育亦成为该校办学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于1985年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合作教育,近三十年来边研究边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具体表述为工学结合、计划完整、定岗工作、过程监督、全面考核、定额报酬、时间保证。在具体操作上已形成了三学期的运作方式(三个工作学期),三个阶段的工作学期(准备、实施与总结),三个结合的教育特色(与教学内容、就业、创新实践结合),三纵三横的管理体系(“三纵”是指组织结构中的决策层即学校合作教育领导组、组织层即学院工作组和执行层即各学院教师协调员,“三横”是组织结构的三个横向连接链即教务处、学生处和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和三大支柱体系(即组织保障体系、市场运作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该校已成为我国合作教育的典范,参与学生比例较大且成果卓著,广受赞誉。

相比较而言,我国合作教育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走过场重形式、缺乏体制机制保障、重经济效益轻人才培养等问题,既与对合作教育育人价值的认识不足有关,也与重学轻术的观念不无关系,国内至今还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文化与环境,合作市场有待扩展。目前,高职教育在合作教育方面成效显著,但要坚决摒弃合作教育只能在高职教育开展且适合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偏见,国外合作教育表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基于不同合作内容和模式均可以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美国研究型大学东北大学因开展合作教育而享誉全球。

二、 合作教育独特育人价值的体现

一般认为,价值是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合作教育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学校的文化环境,重视学生的亲自实践与体验,突出了人的社会实践属性,教育性是其本质属性,它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具体表现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业与职业的发展。

1.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表现在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情感与道德等方面,这是衡量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合作教育为大学生学习与成才提供了有益的渠道和途径,它有助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转化、情感的培养、责任感的强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1)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转化。根据知识的分类,显性知识可以运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而默会知识靠感官或理性直觉获得,需要在实践情景中参与和体会。因此,知识的获取与能力培养仅靠高校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如同游泳一样,要想学会游泳就需要亲自在水中体验和领悟游泳技巧。一个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的能力需要在实践领域中不断尝试与训练才能有效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有人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参与合作教育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毕业“后效性”调查,通过与同期没有参与合作教育学生比,参与合作教育的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5]。合作教育使学习者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供了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情境,让学生亲自进入生产现场感知、体验生产过程,直接体验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等,接触实际并获得基本实践技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 有利于情感态度的培养与责任感的强化。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实践和练习不断养成某种行为习惯,掌握技能,直至形成情感态度的过程。一个人参加的实践越多就越有利于培养人的情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增强情感耐挫力。合作教育给学生创造了亲身体验的实践学习机会,有利于获得情感体验。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进入企业中,目睹产品加工流程,了解管理过程,领悟企业文化魅力,感受员工工作态度,在实践场所有机会与不同的工作人员相处、沟通、交流与合作,锻炼了社会交际能力等生存本领,有利于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顺应了人的社会实践本性,这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不无裨益。这些实践场所不仅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也是培养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与团队精神的实训基地。合作教育中,学生自由地判断和选择问题并解决各种矛盾,锻炼了独立自主能力,有利于强化责任感。

(3) 有利于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大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有孕育创新型人才的环境舞台和实践平台。社会是创新的大舞台,社会发展变化为创新提供了机遇,而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真实的场景,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致使创新潜力得不到开发。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空间,使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学习,有许多表达自己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学习内容贴近社会,有益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现感兴趣的东西,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将学习、思考与行动联系起来,为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然后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碰撞,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拓展想象空间,为创新的产生奠定坚实基础。

国外学者的众多调查研究表明合作教育能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6]表明,合作教育试点班学员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总体较强,岗位适应性强,外语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好,具有上进心、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较高,自我定位较适宜,用人单位对试点班学员工作表现整体上较满意。Roy Henry[7]调查了美国安大略省和俄亥俄州各城市参与合作教育的教师、雇主与学生,调查显示合作教育使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增强了自信心与沟通技巧,提高了组织能力。 Eleanor Rogers[8]的调查研究证实合作教育有助于个人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信与沟通技巧,工作经验对学生获得认知和自我改善是非常有益的。上述众多调查研究充分证明了合作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2.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从形式上看,合作教育让学生工学交替,可能会对理论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有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与紧迫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业发展。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能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能给学生提供财力支持,帮助他们支付学费和其他杂费,尤其是能减轻贫困生的就学压力,获得教育资源,有效增强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美国专家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的辍学率低,这与获得报酬不无关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下降甚至更好些;合作教育也许会延长毕业时间,但不会降低学业标准。这与克莱姆森大学的合作教育研究结果相同,合作教育与学术成绩(毕业时的累计成绩)呈正相关,但不与特定学科的具体指标相联系[9]。

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融合了传统课堂学习与工作经验优势,把基于学生学习的合作教育与课堂教学整合在一起。Emanuel[10]对参与美国6个最大规模的合作教育计划的教师进行了调查,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利用程度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来评价合作教育的学术价值,调查表明合作教育对学生的学术贡献和对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贡献作用较大。Scott William Kramer[11]对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建筑学院的460名学生(合作教育学生与非合作教育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1996—2000年),对比他们的学术成绩(建筑专业核心课程成绩与非核心课程成绩各五门和毕业时的年均成绩),结果发现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的五门核心课程成绩较高,并且学术成绩的提高与获得的实际经验呈正相关。上述调查研究表明,合作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体验和观察而所得的知识或技能,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增强认知水平,理论与实践统一,相互促进,学做合一,保障了学术成绩的进步,充分凸显了合作教育的育人价值。

3.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Darrell[12]用电子方式调查研究了美国南达科他州矿业技术学院1986—2006年参与合作教育的276名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的看法,问题包括职业生涯实现、专业发展、个人成长和整体满意度。调查显示合作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与性别、种族、年龄或专业无关,与男性与白种人相比,女性和非白种人毕业生认为合作教育增强了他们对专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理解,建议学生应在毕业前取得工作经验。参与合作教育有利于学生获得工作经验,探索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意识,获得自我效能感,提高职业决策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发展,这正是合作教育价值的闪光点。

(1) 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合作教育有利于学生充分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员工职业素养,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这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职业道德只有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才能有效培养。目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内在教化和外在约束相结合,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而合作教育可以集内在教化和外在约束于一体,同事间的言传身教易使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无声的转变,现场实践与工作认知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有利于增强团结协作精神。长期的观察学习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并把这些优良品质转化为一种道德习惯,久而久之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2) 促进职业规划与职业决策。大学不但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还要培养社会职业的合格从业者。合作教育有着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和职业性导向,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工作实践与科研训练,较早进入到了真实的职业场域中,缩短了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的时间距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职业决策力,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一项研究表明,参与合作教育可以使职业成熟,有合作教育工作经验的学生职业决策与自我效能感高于没有合作教育工作经验的[13]。参加合作教育的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强、升迁机会大(升职次数是没参与合作教育的两倍)、起薪高、加薪幅度大、雇主满意度高[14]。Lee Scott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合作教育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实际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选择力,就业机会增大,学生能采取主动行动以适应社会,提高社会交往技能[15]。

(3) 强化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从事着真实的工作,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和和制度约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到工作中去,有助于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的形成。在工作中不断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探求职业方向和目标机会,使今后职业的选择更具理性。合作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因为用人单位认为“任何相关的工作经历对雇佣决定都非常重要”[16]。合作教育在大学校园非常成功,它是最快地增长学生工作经验的选择方案之一,被证明是提高学生毅力和就业能力方面非常成功的教育模式[17]。Hyginus Echefu的调查表明,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对各行各业的员工该做什么有一个全面理解,比没有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更了解自己长处和不足,有效缓解了学生由学校到工作的过渡问题[18]。

综上所述,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大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形成一个过渡,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专业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力的提升,还是自我成长和自信心的提高都有重大作用,育人价值显著。目前我国迫切需要为合作教育的开展建立相关政策与合作平台,探索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 1 ] 徐金燕. 中国合作教育发展探究[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 2 ] 刘昌明.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评介[J]. 教学研究, 2007(3):197-200.

[ 3 ] 李炳安. 产学研合作的英国教学公司模式及其借鉴[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1):58-63.

[ 4 ] 刘洋,王云鹏. 发展合作教育,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及其改革[J]. 世界教育信息, 2007(6):67-70.

[ 5 ] 童国峰. 关于产学合作教育“后效性”状况的调查[J].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8(3):47-48.

[ 6 ] 罗秋兰,秦福利,韦娇艳. 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分析[J]. 市场调研, 2007(10):228-229.

[ 7 ] Henry Y R.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and the State of Ohio[D]. Columb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tudie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5:173.

[ 8 ] Rogers G E.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s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Fiorello H. Laguardia Community College[D]. New York: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Fordham University, 1987:144.

[ 9 ] O’Neil B. The Impact of Participation in a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ertain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Clemson University[D]. Clemson: The Graduate School, Clemson University, 2000:102.

[10] Emanuel C. Engineering Facul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based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D]. Buffal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uffalo, 2002:121.

[11] Kramer S W.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Between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Within the Building Science Program[D]. Auburn: College of Education, Auburn University, 2003.

[12] Darrell S. Career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 Perceptions of Graduates from a Rural Midwest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Institution[D]. Vermillion: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2008:149.

[13] David D. The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Exposure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Locus of Control[D]. Blacksburg: School of Education,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1998:122.

[14] 陈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28.

[15] Scott L. A Comparison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ir Co-op and Internship Experiences and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A Study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Students[D]. Orlando: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2006:130-133.

[16] Carl 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Other Criteria in Attractiveness for Hiring[D]. Kalamazoo: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1992:216.

[17] Francis Jr M J.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erceived Personal Development[D]. Storrs: Neag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1996:97.

[18] Echefu E H. Career Concepts and Self-awareness Due to Univers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D]. New Brunswick: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1994:141.

猜你喜欢

职业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我爱的职业
选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