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13-03-22郭风英
郭风英
优势视角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郭风英
优势视角本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笔者在尝试将其融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过程中,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能够有效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赋予学生更加正向积极的自我评价,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资源优势、更加乐观自信、更具有专业信心。因此,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既使学生从中受益,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 实务教学
郭风英,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博士(河南郑州 450000)。
一、优势视角的内涵及理论反思
优势视角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对社会工作实务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范式。198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对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进行了系统分析,标志着优势视角的诞生。优势视角是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激烈转向,在对病态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对抗逆力研究的过程中,突破“聚焦于问题”的实践模式的治疗方式,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
(一)优势视角的内涵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张洪英,2012)。优势视角的理念是“坚信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挑战的程度”(黄卫湘,2010)。优势视角认为如果聚集于案主的病理和缺陷,同时也意味着在削弱或者阻碍个人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曾静,2008)。因此,在此视角下,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问题和病理”。
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如下:第一,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第二,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第三,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王思斌,2004)。
优势视角关注点在于案主的优势和潜能,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对社会工作模式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优势视角的理论反思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者在助人的过程中的一种理念和理论支撑,笔者认为既然优势视角可以协助案主发掘自己的潜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解决外在或潜存的问题,那么,如果能够把这一视角融入到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把教学看作一个助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学生充当案主的角色),其效果会不会优于一般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呢?
由此,笔者进一步思考,虽然学生不同于案主,但是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和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过程具有共通之处。首先,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过程,和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具有相似性;其次,优势视角注重通过挖掘案主自身的优势,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最终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这与教育教学理论中“赏识教育”的本质内涵“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学生,注重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有相通性;再次,运用优势视角来思考案主问题时,主要通过降低或消除问题对于案主的威胁性,提高案主意愿解决问题的动机,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这一思路并不是刻意忽略案主的痛苦或不足,而是期待案主改变角度,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而这一思想与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巴特勒的“七段”教学论又具有同一性。因此,优势视角的理论观点不仅对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性,而且对培养学生自我挖掘潜能的能力和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基于此,笔者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运用优势视角理念指导实践教学,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估。
二、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案例透视
笔者在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能够有效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赋予学生更加正向积极的自我评价,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资源优势、更加乐观自信、更具有专业信心。本文以X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48名学生为例,阐释优势视角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积极效果。
案例一:学生对“自身态度”方面的认知改变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态度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有学者认为,在小组工作中,领导者的态度体现为:真诚、尊重、同感(颜农秋,2008)。在领导者的态度方面,4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足够耐心、不善倾听;60%的学生认为在日常互动中,与朋友进行交谈时,出现不适度地打断他人或表现不认真等行为。85%的学生认同同感的重要性,但是能运用实践的不到30%。
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是相信人天生具有一种通过利用自身资源改变自我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运用“镜中我理论”,让大家进行此方面的“优点轰炸”,学生们先是讨论,然后自愿发言。学生们激情高昂,气氛热烈,远远超出了预先规定的轰炸范围,有的进行自我批判,有的进行自我赞赏,更多的是挖掘其他同学的内在优势。下面是学生们发言的片段:
学生1(男):我是一个大胆却粗心的人,不拘小节,主观性强,老是自作主张,有时不等别人把话说完,我就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忽略别人的感受……学生2:我认为你只说对了一半。学生1:是吗?
学生2:我还不了解你吗,“三八节”能想起给咱班女同学组织活动送惊喜的只有你吧,我们其他男生都没有想到。
老师:噢,看来学生1还真够细心的,谁还对学生1有更多的了解?比如他真诚、耐心、尊重别人等。
学生3:我和他是一个宿舍的,他不仅细心,而且耐心,有时候虽然会打断别人说话,但是那可能是他一时激动,大多数时候,他还是能够认真地听别人说话,而且发表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大家都喜欢他。
学生1:我以前还没有发现我的这些优点。(得意地坐下了)
老师:看来,学生1有很多优点,只是自己没有发现,我想其他同学是不是也和他一样,没有发现自己优点的火眼金星,有哪位同学愿意谈谈?
……
之后,笔者让更多的学生发表了看法,并引导大家写出“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见下表)。
表 学生认知表
写完之后,笔者引导大家再进行讨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如何纠正偏差,实现理想中的我,并使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笔者发现,通过此次活动,更多学生对自己更加满意、更有信心。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并能够真诚对待他人;80%的同学认为能够接纳不同社会特质的人,并且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同感很重要,78%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运用过同感,只是没有意识
到;95%的学生表示,以后要尽可能改变自己,尊重、接纳每一个人,并在日常互动中适时适度运用同感。
案例二.小组工作中领导技能的自我认知和运用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除了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真诚、尊重的态度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工作技能接触案主、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尤其是在小组工作中,社工的领导技能直接影响小组工作的成效。小组工作者的领导技能很多,笔者以其中经常运用到的技巧为例,分析学生对自身领导技能的认知层次。
小组领导中常用的技巧有:沟通的技巧、总结、联结、设限、反映、澄清、基调设定、探问、摘要、分类、对质(刘梦,2009;吕新萍,2010)等。笔者课前做一个调查,学生们能运用其中1种技巧的占100%,2种的98%,3种不到89%,4种以上不到70%,5种以上的不足50%,6种以上的不足20%,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能运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但是对于更多的领导技能,学生们不知或者不会运用。
为此,笔者对每一种技能做一简单的解释说明,让学生两两一组当场练习。然后,分小组让学生主持小组、角色扮演,练习领导技能。练习的形式是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探讨对象,组员轮流担任主持者,组织组员进行讨论,要求主持者运用一定的领导技能,周旋于不同的角色之间。要求练习小组有不同的角色,如沉默者、滔滔不绝者、自以为是者、替罪羔羊者,具体步骤如下:
1.学生分小组,要求5~7个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3.每个组员轮流当主持组织大家讨论;
4.大家推荐3个小组当场表演;
5.表演者分享感受;
6.观察者提出表演者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领导技能;
7.延伸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技能?
课堂实践的结果表明,参与表演的同学有一半以上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领导技能,而经旁观者指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充分认识自己。而在经过延伸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技能?”之后,90%以上的同学表示愿意并有能力提升自己的领导技能,课堂上没有机会表演的学生也表示,一定要在课余时间练习自己学过的领导技能,并表示对自己领导小组更有信心。
三、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案例分析
优势视角强调助人原则,如果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师生互助互学活动的话,上述案例充分展示了优势视角在实务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学生能力的挖掘
优势视角下主张助人的过程首先关注的是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包括其所具有的环境优势、个人能力、个人兴趣、个人知识和才华。在上述案例中,案例一运用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让学生彼
此之间进行优点轰炸,在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激发起参与和改变的动机;案例二则通过观察者对表演者的优点评析,使表演者意识到没有被自己发掘的优势和潜能,同时通过延伸讨论,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同时设想自己的未来,即如何通过领导技能的练习、提升,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二)强调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优势视角主张社会工作中的助人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上述案例,不仅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而且体现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使平等、合作、助人的社工价值观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活动,学生之间彼此优点轰炸、探讨,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共同分析大家的优点,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案例二中,学生们讨论、角色扮演,必须在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三)强调个体发展中的自我责任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责。上述案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自我成长、发展中自身的角色和责任。案例一通过学生们对“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的认识,进一步探讨如何看待自我、发掘优势、实现理想中的我,特别是让学生们制定发展计划,体现了为自我负责的精神内涵。案例二通过延伸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技能?”,使学生明白领导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练习、升华,从而推动学生自我负责的积极性。
(四)相信人具有改变的潜能
优势视角下的助人过程主张挖掘人的潜能,激发和提升人内在的学习和成长能力。优势视角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通过学生自我优势的发掘和不断的学习,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案例一通过学生优点轰炸和对自我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理想中的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改变自我,实现成长。案例二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练习,了解小组领导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如何提升自己领导技能?”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贯通于日常生活中,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
(五)重视原生资源的运用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以优势为本、以案主为中心,在进行正规的精神健康治疗或者提供正式的社会服务之前,优先考虑原生的资源。把整个社区视为蕴藏着无限潜在资源的绿洲,把助人活动置于社区内的自然场景之中。同样,在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应考虑学生所在的社区自然场景的原生资源。上述案例充分重视学生本人、学生群、班级、教师、学校等优势资源,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
总之,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强调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合作,相信每个人具有改变的潜能,强调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中的责任,重视学生资源系统中原生资源的运用,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准介入社会工作”,不断提高自我。
四、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案例反思
笔者通过两年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发现,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不是单一的一次或几次教学活动,而是要把优势视角融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始终,使之成为学生终生都能受益的一种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认知自我、发掘自我优势和潜能,进而改变自我、促进成长。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绩效如下:(1)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能使学生更加自信。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其出发点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这些优势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个体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知自己。因此,通过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重新认知自己,树立自信。(2)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能使学生积极乐观。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教学,通过学生对自己的重新认知,发掘自身的优势,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生活。(3)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笔者以XX大学XX级的48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例,通过两年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笔者发现学生更具有专业信心,更多的学生愿意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在接触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训练之前,将近7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从事社会工作;通过两年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具有专业信心,并表示有能力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当问到“为什么”的时候,9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有信心”,70%的学生认为“自己拥有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掌握社会工作的实务技能”。
通过上述对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实践分析,笔者认为优势视角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优势视角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优势的挖掘和原生资源的运用,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自我改变的能力,并让学生为自我发展、自我改变负责,同时注重学生优秀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既符合社会工作价值观也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优势视角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其核心在于学生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其终极目标是有效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正能量,赋予学生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更加乐观自信、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因此,社会工作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紧密的、有效的内外资源系统,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1]曾静,2008,《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小组工作干预初探——基于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模式》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黄卫湘,2010,《优势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瘾问题探讨》,《黑河学刊》第11期。
[3]刘梦,2009,《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吕新萍,2010,《小组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颜农秋,2008,《在后心理援助小组工作理论与实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7]张洪英,2012,《小组工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5-0139-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