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救助基金会医务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探索性研究
2013-03-22安芹喻霞
安芹 喻霞
儿童救助基金会医务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探索性研究
安芹 喻霞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儿童救助基金会中的医务社工直接关系到基金会的运行管理,探讨医务社工的职业认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三位医务社工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医务社工的职业认知在实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救助对象的成功医治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职业情感,同时因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而引发消极情感,但还是表现出坚定的职业行为倾向。最后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出建议。
职业认同 医务社工 访谈
安芹,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喻霞,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2009级本科生(北京 100081)。
一、引 言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次成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战略重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次成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整个社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转型阶段,社会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诸多领域。综观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经验和专业发展普遍规律,医务社会工作始终走在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与本土化发展的前列,尤其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建设方面(左芙蓉,刘继同,2007)。所谓医务社会工作,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
复和发展患者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莫黎黎,2001)。专业医务社工以个案、小组、群体、社区和宏观社会工作为工作手法,为医疗系统提供服务(刘继同,2005)。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以利他主义精神和专业工作方法为在生命历程中遭遇困难、受到疾病困扰的社会成员提供助人服务,协助医护人员完成医疗工作,提高医疗效果(郭永松等,2009)。
当前,福利与健康已成为我国大众最迫切的社会需要,社会福利时代为社会工作制度发展营造了适宜的环境,整合福利与健康的医务社会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刘继同,2012)。研究表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从总体情况来看仍有行政性色彩,在理念和方法上与专业社会工作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属于一种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齐建,2011)。医务社会工作者除了隶属于医疗系统以外,在医疗救助基金会里也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目前各类基金会飞速发展,以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类、医疗救灾类、社会服务类的基金会成为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支柱(张亚维,陶冶,2012)。有关儿童医疗救助方面的基金会发展迅猛,其中医务社工的岗位职能从对申请救助的患儿进行审核、评估到患儿接受手术以及术后出院各个环节都有涉及,直接关系到救助基金会的运行和管理。由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不仅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尚不清晰,同时也缺乏相对理想的外部职业环境,因此医务社工的职业认同问题值得探究。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与评价,是对职业特性、职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情况,对职业所感受的职业情感以及在职业规划中的职业行为倾向(李倩男,2012)。对于个体而言,职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对于个人身份的重要性程度(刘秋颖,苏彦捷,2007)。本研究以在儿童救助基金会工作的三位医务社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了解其职业认同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希望可以为探索促进医务社工职业发展的途径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编写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医务社工对职业本身有着怎样的认知?(2)医务社工对职业本身有怎样的情绪情感?(3)医务社工的职业行为倾向是如何发展的?(4)家人、服务对象、同事、医院相关群体和国家政策对医务社工的职业认同有怎样的影响?
对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约为90~120分钟。在征得受访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录音,撰写访谈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
(二)研究对象
根据方便取样原则在北京选取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须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在儿童医疗救助类的基金会至少工作1年以上,其二是工作岗位为医务社工。选取的三位受访者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认知伴随实务逐渐形成
在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是从进入到医务社会工作岗位才开始的,在工作之前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都不是特别确定,尤其不清楚基金会中医务社工的岗位职能。
受访者C:“我是基金会最早的社工之一,当时所有的概念都来自书本中,具体的履行还真不确定。”
受访者A:“医务社工如果说是一个基金会在做,刚开始时说实话我也不是特别清楚。”
在具体从事实务工作之后,受访者才逐步澄清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涵,发现与自己原本的理解明显存在偏差,认为目前的工作还不是专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
受访者A:“我们基金会为孩子提供医疗社工服务,虽然叫医务社工,但是和真正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感觉是在医院外给案主提供有限的个案服务。”
受访者B:“虽然我们想做到更专业,但与在医院里、教科书中的医务社会工作还是有差别。”
受访者C:“只要我们发现了案主的问题都在做一些工作,但是说能做到什么程度,或者是不是能够满足案主的各种需求,我觉得是与理想状态有差距的。”
同时看到,儿童救助基金会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对社工的专业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受访者C:“我其实主要负责医疗资助和个案服务,医疗资助包括对其他申请机构的了解、医疗救助政策的了解等;个案服务包括帮助患者寻找资源、对儿童患者的陪伴式教育、给家长们组织家庭教育,主要是如何吃药、疾病信息、生活注意事项等,我在机构的一条标准就是机构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受访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虽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受访者C:“我对医务社会工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现在比刚起步不知道好多少倍了,所以我觉得现在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其实我是比较乐观的。”
(二)积极与消极的职业情感相互交融
职业情感是反映职业认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受访者积极职业情感体
验的重要源泉来自对救助者的帮助效果,也是职业成就感最直接的原因。
受访者C:“孩子们好了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说保证每个都活下来,但治疗更顺利一点,能帮他们的家庭解决一些问题,让自己觉得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也是重要的收获,给受访者带来自我满足感。
受访者A:“我觉得我应该是一直在进步,会更加理性,考虑事情会全面一些,会把一些好的习惯留着,除了把它当作一份工作外,个人的各个方面,个人的素养、观念都有提升。”
就导致医务社工的消极情感而言,工作压力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导致工作胜任力出现问题。三位受访者均承受着一定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谈及个人能力发展空间问题。
受访者A:“工作上其实是很有压力的,一个是工作量方面的问题,另一个虽然我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但在服务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东西,我本身掌握的是不够的,基金会对社工部、对医疗社工提出要求的时候会有压力。”
受访者C:“新员工现在培训算是有了,但是当时没有,很多专业培训均需自学,机构没有。”
武汉商学院与武汉中欧自贸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顺应了武汉自贸区发展的趋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双方在教学和实践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发展企业、建设武汉。学校在合作中利用企业的实训基地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节约了教学资源,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德才、技能兼备的储备员工节约了用人成本;校企合作的同时也为武汉留住人才,为实现百万大学生留汉作出努力。
另一方面,工作薪酬偏低也是构成生活压力的客观原因,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进入组建家庭、养育子女的人生阶段,就当地的消费水平而言经济压力确实非常突出。
受访者C:“当然这个工资,说实话生活压力还是蛮大的。”
受访者B:“收入吧,挺大的限制,因为我三十岁了,如果我四十岁还是这个收入的话,我养活不了我的家庭。”
受访者C:“我是一个老员工了,导致我离开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两个,一个是现在机构不断引进新的专业人才,我不是科班出身,可能能力有不足,机构不需要我了,那我一定选择离开;另一个就是,由于成家立业的压力,现实工资太少,出于经济的考虑我也许会离开。”
(三)医务社工成为确定的职业行为倾向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行为倾向是最能直接表现职业认同的。三位受访者在选择医务社工岗位之前都有过公益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开始确定自己的工作领域,最终选择了做医务社工。
受访者C:“当时不想继续读书了,面临毕业找工作,正好基金会成立,问我要不要来机构工作,我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还挺好的,因为做志愿者时间挺长的,对这个机构、对这个事情是比较认同的。”
在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将医务社工作为明晰的职业定向列入职业规划,甚至表示即使以后因为种种原因要离职也不会离开这个行业。
受访者A:“还是喜欢做吧,工作上肯定随着基金会的脚步去走,因为个人能力提升反过来也会促进自己的工作或者基金会的发展,这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四)人际因素成为医务社工职业认同发展重要的促进因素
服务对象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会影响职业认同发展,访谈中发现服务对象态度的改变成为医务社工的工作动力。
受访者C:“刚开始做这个项目其实人气不是很旺,但是后来有资助大家都来了,再后来不管有钱没钱大家都来,在患者之间建立了口碑和信任。”
受访者B:“因为不是说你救助完了就形同陌路了,而是形成了一个好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关系,许多给我积极的影响。”
和谐的同事关系促进了对医务社工的职业认同。通过访谈发现,与同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成影响因素。
受访者B:“大家的关系其实都非常好,但是在工作上是有争论的,因为对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但是工作之后都是好朋友,这个环境和氛围都是高满意度的。”
家人从不满意到逐渐理解和支持加深了职业认同,有的受访者家人开始时不同意,但是在工作之后逐渐愿意支持他们。
受访者C:“我的家人不是太满意,特别是刚开始时比较不认可,但是后来我们帮助了一个患病的小姑娘,他们更加了解我的工作了,也就慢慢支持我了。”
(五)外部环境成为医务社工职业认同发展的可改善条件
医院相关群体还不足以构成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作为儿童救助基金会中的医务社工,由于工作的关系需要和医生、护士等相关群体沟通,受访者表示作为医务社工与医院的沟通还是以非正式的为主,官方、正式的合作还比较少。
受访者A:“现在助医部和医生沟通得比较多一些,有些家长不明白的事情我们就去和护士沟通,有时候我们需要进病房,在非正常探望时间只能和护士商量,因为虽然是工作,但人家愿不愿意帮你,那是她自己的事,她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在国家政策方面,受访者均表示相对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而言,还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更多的宣传推广。
受访者C:“因为政府更清楚社工的价值所在,我个人的期望是政府需要更好地倡导这个事情,在允许的条件下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说医院里医务社工给几个编制,其实真的花不了多少钱但是意义很大。”
四、讨论与建议
无论从目前医患关系的困境出发,还是考虑到救助基金会的科学运作以及良性发展,我国对医务社会工作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需求,具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医务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尚未成熟、公众对医务社会工作还缺乏社会认可度的初级发展阶段,对医务社工的职业认同进行探索性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深入研究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奠定基础,对如何建设专业而稳定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透过研究可以发现,医务社工对职业属性的认知往往是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开始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医务社工普遍缺乏认识。一方面,很难吸引社会工作人才主动投身于医务社会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想见医务社工在开展专业化工作时经常遭遇的困境,服务对象不清
楚医务社工的工作属性,医务社工也难以获得专业成就感。可见,对医务社工而言,提高公众认知度非常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提高职业声誉。从医务社工所感受到的积极职业情感以及职业认同发展的促进因素来看,与社会工作者的助人理念和人文关怀情怀密切相关,尽管医务社工有非常现实的生活压力,但社工人明确的职业行为倾向与他们的个人追求不无关联。
关于外部环境条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要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必然需要政策扶持和设置编制等多种形式的支持,这也是促进救助基金会健康运作的重要途径。例如国外研究也发现,医务社工在医疗机构与其他职业人员的合作并不愉快,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医务社工在帮助患者运用自身的资源增权去应对疾病,但是医生、护士等更希望患者能够服从,因此医务社工必须学会和其他职业相关群体进行跨专业合作,但同时医疗结构也必须对医务社工给予足够的重视,包括在薪酬待遇方面,才能激发社工的自主性、专业性,有助于提高外界其他专业群体对医务社工重要性的认知(DenNetting,WiIliams,1996)。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提高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是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医务社会工作更加专业化的课程,可以使医务社工对职业角色更加明确(Shelley,2008)。可见,要应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必须首先做出适应与转变,也就是说,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务领域的具体结合,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督导模式。当然,医务社会工作对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也具有参考价值,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建设成为高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1]郭永松,张良吉,李平,等,2009,《医务社会工作调解医患纠纷的途径与方法》,《中国医院管理》第3期。
[2]李倩男,2012,《深圳民间社工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刘继同,2005,《医务社会工作及其使命》,《医院管理论坛》第6期。
[4]刘继同,2012,《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社会工作》第7期。
[5]刘秋颖,苏彦捷,2007,《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
[6]莫黎黎,2001,《医务社会工作》,台北: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7]齐建,2011,《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半专业化现状及其发展建议》,《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第3期。
[8]张亚维,陶冶,2012,《我国基金会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TOPl00基金会为例》,《扬州大学学报》第3期。
[9]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日报,6月7日。.
[10]左芙蓉,刘继同,2007,《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历史变迁、结构功能与运作模式》,《社会工作》第2期。
[11]DenNetting FE,WiIliams FG.1996,Case manager-physician collaboration: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identi ty,Roles,and Relationships Health&Social Work.
[12]Shelley AF,2008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n hospital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profession al identity,New York:Stony Brook University.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5-0081-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