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改革的难点与出路
2013-03-22刘翠霞
刘翠霞
(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改革》编辑部,北京100089)
学术期刊改革的难点与出路
刘翠霞
(国家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改革》编辑部,北京100089)
继出版社改革之后,报刊体制改革成为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领域改革的重头,学术期刊改革不仅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市场化生存、文化体制改革等外在环境改变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借改革契机突破发展瓶颈、提升自身实力、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必然之举。厘清改革的难点,借鉴国际经验,进而找到我国学术期刊未来的生存之道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术期刊;改革难点;专业化;数字化
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主要涉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等领域。近两年,报刊体制改革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而学术期刊承担的特殊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使得这一改革又必须慎之又慎。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拉开了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帷幕。但时至今日,学术期刊改革可以说依然道路漫漫、难题重重。
一、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改革难点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关乎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关乎国家文化发展繁荣,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其中,学术期刊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播、积累、传承、创新科学知识这一重要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而突出的专业性导致学术期刊实质上属于出版物中的小众读物,市场化道路比较艰难。所以,学术期刊改革不仅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市场化生存、文化体制改革等外部环境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借改革契机突破发展瓶颈、提升自身实力、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必然之举。整体来看,当前学术期刊的改革发展面临以下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全、散、小、弱”问题突出,专业性学术期刊所占比例过低
目前我国共出版期刊9 000多种,学术期刊有6 000多种,包括4 700多种科技期刊、2 000多种大学学报。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主办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出版社等部门。这种办刊格局直接导致我国学术期刊多年来延续的“全、散、小、弱”问题越来越严重。通常一个单位只办一种期刊,造成了我国学术期刊分散经营、规模偏小、制作成本偏高、效益低下的现状;多数部门的办刊初衷是为本单位研究者提供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这种目标定位导致了我国期刊群中综合性学术期刊比例过高,而专业性期刊偏少。我国的学术期刊整体质量不够高,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很少,国际竞争力很弱,我们跻身于出版大国之列,却无法成为出版强国。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显示,2010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我国被收录的期刊有138种,仅占被收录8 005种的1.7%,远远落后于美国的2 697种。而我国被收录的138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仅是0.904,平均总被引用次数是898次,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2.014和4 294次。
(二)学术期刊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
学术期刊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文化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国科研水平和创新实力的标志。学术期刊专业性学术性强、受众面窄的特质决定其无法成为大众读物,在目前这种分散经营状态下发行量难以增加,无法刊登大量商业广告,市场化运行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我国的学术期刊作为出版行政审批制度的产物,与生俱来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料显示,“在我国6 170余种学术期刊当中,因经营不善而无计可施的占近3成,而靠收取版面费维持生计的更超过半数,不少期刊学术水准持续下降”〔1〕。2 000多种高校学报中,发行量能达到千份的不足50%,大多数学报的发行量是200~300份,市场化程度极低。我国学术期刊经费来源都较单一,主要靠财政拨款,缺乏其他筹资渠道。随着事业单位转制改制,部分学术期刊由全额拨款变成自负盈亏,转而靠争议颇大的“版面费”筹资维持运转。就目前来看,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期刊质量的滑坡,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获利、淡化学术质量把关、传播“垃圾”论文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因为我们还缺乏灵活有效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对优秀期刊的资助制度尚在建设中,造成了目前学术期刊水平整体不高、进退维艰的生存困境。
(三)“趋同化”等学术泡沫现象严重,学术期刊整体质量滑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期刊数量增长显著,从1978年的930种学术、行业期刊,发展为现在的6 000多种,30多年来增长了6倍多。但是,数量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明显提升,近年来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反而出现了严重滑坡。一味追求数量增长实际上影响了学术期刊质量的提高,许多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在研究定位和栏目设置上高度趋同,导致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缺乏创新,表面繁荣导致泡沫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近年来推行的科研人员学术成果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许多人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职称评定而一味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造成学术期刊表面上资源过剩、实质上内容贫乏的泡沫现象存在。这样的现状不仅严重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十分不利于我国科研事业的繁荣进步。
(四)学术期刊评估体系不够完善,马太效应影响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估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期刊引证指数,由图书情报部门、专门学术评价研究机构通过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遴选及期刊引证指数的评价来反映,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二是文章转载量,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发的转载排行榜;三是期刊评奖,如新闻出版总署、部分学术团体等主持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等。比较而言,核心期刊及转载排行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但过分倚重核心期刊引发的马太效应是:稿件都向核心期刊聚集,造成核心期刊稿件“排长队”,而没能跻身核心期刊的杂志则“稿荒”严重,迫使期刊不得不想方设法加入核心期刊的行列以求生存。此外,转载量也被作为评估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类期刊的转载排行几乎可以决定刊物的等级、地位。多年前就有学者意识到,把“转载”当作一种学术评价而不是信息的传播形式,是一个虚假的学术指标。但是在这个虚假但有效的指标的诱逼下,刊物把“转载”当作用稿标准和办刊导向,等而下之者更是出入于各家转载类期刊之间,施展各种“自选动作”,从而使转载量迅速提升。它从另一方面警示人们:虚假的学术指标只能鼓励大量非学术因素犹如蓬蒿般地滋生〔2〕。
(五)针对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改革方案存在诸多争议
由于学术期刊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学术期刊需要改革所持态度基本一致,但是对如何改革却莫衷一是。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争议,部分专家及业界人士认为这一方案缺乏调查研究仓促上马,是“拍脑门政策”,其“一刀切”式“转企”的做法遭到不少质疑。《办法》出台后有学者撰文对其出台的法规依据、政策连续性以及可行性进行质疑,比如刘明寿等撰写的《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需要复杂性思维》,夏文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之理性解读》等。《办法》要求将现有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均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这种相对简单的划归其科学依据是什么?这样做是否就可以达到“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和升级,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报刊出版传播能力”目的?这是值得相关管理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学术期刊承载的是传播、积累和传承知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而企业的天性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小众的学术如何与大众的市场相衔接,这确实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难题。
二、国外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
学术期刊最早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涌现了各类学术团体,人们经常通过聚会或信函互相交流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成果,后来逐渐发展为学术团体将信函汇编成册,并定期发给相关人员,这就是学术期刊的雏形。促进学术交流和传播也成为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形成了一定的办刊模式,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非营利性学术团体与商业出版机构成为并立的办刊主体
最初,西方学术期刊的主办者主要是各类学会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等学术团体,均不以盈利为目的。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互联网的兴起、电子期刊的出现,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许多出版商加入学术期刊的办刊行列,逐渐形成与学术团体二足鼎立的办刊主体,甚至成为学术期刊市场的主导者。出版商将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带入学术期刊领域,西方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多数份额被出版商占有,据一份关于英国出版行业的定期财务分析报告显示,1999年至2003年期间,英国学术出版商的税前利润率增长非常明显,仅2003年来看,平均利润就由2002年的12.9%上升至15.4%〔3〕。另外,在全球市场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荷兰学术期刊出版,现有专业性期刊近5 000种,科技期刊全部由出版商经营。
(二)集团化、规模化的垄断式经营成为主导方向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术期刊的出版者意识到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于是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向着规模化、集团化、跨国经营的方向发展,集团包括几十个、上百个编辑部,形成了强大的资源共享配置能力和鲜明的品牌形象。如荷兰埃尔塞维尔(Reed Elsevier)出版社的母公司以拥有5 000多种学术期刊荣任世界期刊出版行业的龙头老大,英国出版商里德·埃尔塞维尔集团出版科技期刊总数达2 000多种,其2003年在全球科技期刊领域的经营利润率高达34%;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期刊1 461种;英国物理学会主办45种期刊,形成了学术期刊规模化经营;美国出版3种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有500多家,美国化学会主办35种期刊,“1995年在美国有6 771种印刷型学术期刊,其中40%是商业出版集团公司出版的”〔4〕。西方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有两种存在方式,要么加盟出版集团,要么自己组成专业期刊集群,实现规模效应。
(三)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主的办刊趋势
“现代学术发展除了综合研究的特征以外,更呈现出学科边界清晰的专业研究特征,与之相对应,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在结构上,除了少量顶级的综合性期刊外,大多是专业边界清晰的专业或专题期刊”〔5〕。比如哈佛大学在其主办的《哈佛评论》总刊名下包括了多个由学科分类划分的分卷,故其名义上是综合性学报,其实质是专业性刊物。近年来,西方学术期刊专业化程度更为明显,不仅一些原来的综合期刊逐渐分化为按专业出版,一些新创办的期刊更显示出这种发展趋势。
(四)办刊经费来源多元化
起初,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以及集团化经营的成熟,学术团体经营的学术期刊和出版商经营的学术期刊一样,大都走向商业化运作,广告收入成为学术期刊非常重要的经费来源,如英国《自然》杂志广告收入占刊物总收入的50%左右,美国的《科学》、德国的施普林格杂志社等广告年收入高达数千万美元。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比较多元,除了出版者通过发行、广告及少量版面费获得的收入外,还包括这样几种类型:①政府资助与补贴。西方国家政府对学术期刊的资助,主要是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运作,如美国有国家人文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德国研究会设立了“印刷补贴”等;②私人基金会的募捐。如梅隆基金、福特基金、拉南基金等都是以个人名义成立的基金会;③多种渠道的资金筹措。包括政府资金、民间捐款和社团赞助等。一般而言,政府资助之外的基金资助如果期刊获利后需要按一定比例返还。
此外,国外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运作方式,如国际化投稿和审稿、全球化经营以及多元化的定价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西方学术期刊往往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制定不同的价格,比如面向机构、个人、会员、学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价格都不同。随着数字期刊的出现,还增加了网络版价、印刷版与网络版的捆绑价等。
我们该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找到我国学术期刊改革的突破口呢?
三、我国学术期刊改革之路:专业化与数字化
一个时期以来各界在为学术期刊质量滑坡担忧的同时也在为其发展与改革集思广益。《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学术期刊勾勒的发展蓝图是:建立学术期刊科学遴选和培育机制,重点支持代表我国学术水平、具备国际办刊能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期刊发展。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但是,这与《办法》一样,涉及的只是少部分学术期刊,而对于大多数学术期刊来说,依然不知路在何方。《办法》中提出的“转企”,严格说来提供的只是外部体制改革解决方案,对于“转企”后的这些期刊到底该如何继续“学术”之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划。笔者认为,在当下这样一个学科细分、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专业化与数字化不仅可以解决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而且是未来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
(一)改革的内驱力:学术期刊专业化
我国目前科研单位、高校等办刊主体各自为阵,导致学术期刊形成小而分散、全而不精的“版图”,加之综合性期刊所占比例过高,而专业性期刊较少,这种模式不仅造成办刊单位精力分散,期刊集约化程度较低,而且与世界学术发展细化、学术期刊专业化、规模化的大方向不相适应,也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分众市场”。
1.专业化有利于学术期刊形成“专、特、大、强”的集约化发展规模
要想彻底解决学术期刊“全、散、小、弱”的发展困境,只靠“转企”或者组建传媒集团是不够的,如果将多个综合期刊整合起来还是走综合的办刊模式,显然只是换汤不换药,问题依然会存在。所以有效的整合应该是将散落在全国的各类学术期刊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整合,唯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解决分散经营造成的成本偏高、效益低下的发展困境,最终走向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事实上,教育部最早发起的“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就是一种专业化发展的有益尝试,其初衷就是为了改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大而全”的现状,逐步成为有关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创办代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专业学报——以一级学科门类为主,如中国高校哲学学报、中国高校经济学学报、中国高校法学学报、中国高校历史学学报等。尽管这样的尝试还很有限,目前也还没有完全显示其效果,但是类似这种模式的整合应该是大多数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将分散在各个单位的科研编辑力量、学科专业优势集合起来,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逐渐改变目前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整体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学术科研水平,实现“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的目标。
2.专业化可以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细化学术期刊市场,更好地为学术发展服务
不管大家褒贬与否,我们国家与全世界一样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的是知识分化的细化和学术专业化的日益明晰,科研单位及高校的专业、科系划分越来越细,研究人员也相应地被划定了各自的学术研究范围,而晋升职称或考核又要求其必须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这样一种学术体制背景下,目前“千刊一貌”的综合性期刊基本上无法满足专业化学术体制内的读者对某种专业知识全方位了解的需求,所以事实是,综合性学术期刊,比如高校学报,更多的时候承担的只是“发表”的功能,而“传播、阅读”的功能基本弱化,这样的期刊一旦“转企”,几乎不具有任何市场竞争力。而专业化期刊不管是在定位还是栏目设置方面都可以做到各不相同,既能避免学术创作的重复和泡沫,提升学术水准,也可以为市场发行提供更为精确的对象。此外,网络时代,信息、知识获取空前便利,但同时呈现碎片化、跨学科化、泛学术化趋势,而专业化的学术期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为读者打造“专、精、深”的知识园地。所以,我们应该顺应学术发展的趋势,加强专业化的学术期刊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科研学术事业打造交流、传承的平台。
(二)改革的外动力:学术期刊数字化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期刊内容制作的数字化和传播手段的网络化同样带来了期刊生产、管理运营、评估、环保等革命性的变化,为期刊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
1.数字化平台是实现学术期刊资源整合、集团化、规模化运作的最佳途径
在传统办刊时代,我国期刊管理制度和办刊条件的制约使得异地联合办刊基本没有可能。《规划》提出“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建设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组建传媒集团公司”,以及《办法》设想“鼓励和支持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和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对报刊编辑部进行整合,鼓励和支持以党报党刊的子报子刊、实力雄厚的行业性报刊出版企业为龙头对报刊编辑部进行整合,形成大型综合性或专业性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这些规划都必须依靠新的数字化平台来实现。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学术期刊资源,实现专业化办刊方略,可以完全突破办刊主体不在同一区域造成的种种合作不便,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进行资源整合配置,形成各地优势资源的互补。2011年,在教育部“名刊工程”基础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20多家高校期刊和中国知网合作出版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2012年,由国家行政学院主办、全国行政学院系统联合创办的“中国党政系列数字化专业期刊”(包括8份专业期刊),在中国知网数字平台上启动。这都是借助数字平台整合各地学术期刊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数字化学术期刊联盟的探索实践。不过这些尝试都还只是将纸质的期刊数字化,未来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应该是从纸质期刊数字化向完全的数字出版转变。不管学术期刊将来以何种性质存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学术资源、编辑队伍、管理运营的整合将是改革的最佳途径。
2.学术期刊数字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很长时间以来,学术期刊的市场化程度都非常弱,发行量较好的学术期刊也不过1 000份左右,远远收不回成本。举例来说,一本定价10元左右的学术期刊,发行量如果为1 000份左右,每期发行的收入也就10 000元左右,可是每期的印刷费、稿费等其他费用就可能需要30 000元左右,如果没有国家拨款,绝对是入不敷出、无以为继的状态,尤其随着纸张、印刷成本的一再攀升,部分学术期刊走向“卖版面”维持生计的局面也是迫于无奈。事实上,学术期刊作为小众“消费品”,其发行主要面向的是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图书馆,个人订户原本就微乎其微,更何况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主宰的年代,研究者已经习惯了使用数字化的学术信息。所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传统的学术期刊原本就极少的利润还被转移到了学术期刊数据库经营者的手里。所以,学术期刊数字化后,不仅可以省去昂贵的印刷装订费以及邮寄发行费,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多种阅读终端发行以及按需印刷等方式,将数据库运营商“抢”走的利润“夺”回来,而专业化的期刊也可以进一步细化读者群,有利于与广告等商业运营者合作,逐步提升学术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3.学术期刊数字化可以优化学术期刊评估体系,促进学术期刊、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的期刊评估标准相对比较单一,而且不管是核心期刊遴选还是转载排行都避免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在目前这样的科研评估体系背景下,“学术公关”成为不少学术期刊以及科研人员求“生存”的无奈之举。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后,学术期刊的评估标准可以更多样化、数量化,可以更多地依靠下载、转引等较为客观、直观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期刊数据库,建立更加权威、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同时,必须认识到:学术评价体系要提倡对科学研究内在价值的判断,不能一味地用数量作为考核指标,应该在同行专家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强调论文的质量和被引用频次;建立“代表作决定水平”的学术评定机制,避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倾向〔6〕。
四、秉持多元多样的办刊思路
学术期刊因其特殊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对于国家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学术期刊改革不一定只走单一的“转企”之路,国外学术期刊发展积累的一些经验,可启发我们探索更多元多样的选择:形成由非营利性学术团体与出版企业共同主导、相互制衡的办刊格局;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市场相结合,促成学术期刊集团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走与数字新媒体相结合的期刊专业化道路;政府管理部门设立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基金资助项目,引入更多的社会和民间公益基金;坚持部分学术期刊运作以“国家补贴”为主、“市场化”为辅的模式。总之,突破困境,加大国家对学术期刊以及数字化的有力支持,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质量,进而创建世界学术期刊品牌、增强我国科研创新实力,这是值得管理部门统筹兼顾、认真谋划的问题。
〔1〕中国新闻网.中国学术期刊步履维艰协会首提“引入公益基金”〔EB∕OL〕.(2011-11-21)〔2013-08-22〕.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1-21/3474058.shtml.
〔2〕叶继元,朱强.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J〕.学术界,2001(3):63-71.
〔3〕David Mort.STM Publishing Provides a Safe Haven in Choppy Waters〔EB∕OL〕.(2006-07-29)〔2013-08-23〕.http:∕∕www.researchinformation.info/rinovdee04 mort.htm1.
〔4〕夏翠军.学术期刊的开放式存取出版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5〕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传媒,2011(10):7-10.
〔6〕李明,党红梅,董杰.学术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大理学院学报,2009,8(11):69-71.
(责任编辑 党红梅)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the Reform of Academic Journals
LIU Cuixi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Administration Reform,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89,China)
Following the press reform,system reform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become matters of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press and publication in the field.Reform of academic journals not only adapt to the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market survival,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represent the general trend,but also enhance their own strength, vying for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through the reform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bottleneck.To search for new way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Academic Journal by clarifying difficulties in the reform and drawing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solve.
academic journals;difficulties of the reform;specialization;digitization
G237.5
A
1672-2345(2013)11-0065-06
10.3969∕j.issn.1672-2345.2013.11.01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D009)
2013-07-27
刘翠霞,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文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