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和谐文化在主旋律电影中的渗透力
2013-03-22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56
冯 岭(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 430056)
增强和谐文化在主旋律电影中的渗透力
冯 岭
(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 430056)
和谐文化以其渗透性的导入,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内容、创作形式和传播产生深刻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和渗透力在不断增强,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铸造中华精神、丰富审美情趣、增强国民内在凝聚力等方面,特别是在让人们形成对社会秩序的心理和价值认同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和谐文化;主旋律电影;主流意识形态;爱国主义
当今的和谐文化是动态的文化,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渴求、文化规律本身的要求不断充实、不断创新,不可能一旦塑形便一成不变。处于中国电影主导地位的主旋律电影,“通过具体作品体现出一种紧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潮流,热爱祖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反映沸腾的现实生活……”[1]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从而增进社会的和谐程度”[2]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和谐文化以其渗透性的导入,对主旋律电影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和渗透力在不断增强,更加丰富了内容,创造了新的形式,特别是让人们形成了对社会文化秩序的心理和价值认同。
一、在影像表述中丰富和谐文化的内容
和谐文化的主体内核是先进的意识形态以及党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把握。作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必然在内容上,既应强调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也应重视对与核心价值密切相关的其他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表现。今天的主旋律电影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不得不提的是,它与在意识形态上一脉相承的延安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反抗侵略、抗日救亡中生成并日益丰富起来的延安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包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精神价值,一直传承至今,影响深远。而且延安和谐社会作为党建设和谐社会的典范,对当下新的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构建、开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今天主旋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就承接了延安文化的某种内在精神,甚至是思维方式,用和谐的思想去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承担起了代言人的重任,引导人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在这里,基于篇幅,仅仅集中关注其中作为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凝聚力和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主旋律电影用良好的艺术品质传达这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以此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建立能被社会公认的理想信念与时代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涌现出无数彪炳史册的爱国主义仁人志士,从脚蹈于汨罗江畔高歌“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老而心雄“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到延安时期冒着敌人的炮火,在硝烟中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的袁牧之、吴印咸……他们热血忠诚,正气浩然,激励着华夏儿女把爱国主义大旗举得高高,并代代相传。主旋律电影本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对影视创作进行新的规划与调整的产物”[3],其创作把握时代脉搏,弘扬崇高的革命理想,追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审美境界,形成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题传统、精神传统、电影传统。新时期以来,尤其以《开国大典》《大决战》《西安事变》《孙中山》《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百色起义》《开天辟地》《周恩来》《重庆谈判》《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为代表,影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艺术制作精良,高度概括了时代特征,展现出那些伟大的瞬间,总结出历史的必然性,出色地完成了巩固国家意识形态的任务。不仅如此,艺术家们还满腔热情地歌颂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新人新事,即使表现某些细小事件或某种个人局部的生活经验,也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用爱国主义思想加以观照,使作品放射出新时代文艺主旋律的光芒。
时至今日,由于国家文艺政策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影视创作依然保持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引领银幕主题的势头,在影像表述中逐渐丰富和谐文化的内容。新世纪的《张思德》《建党伟业》《云水谣》《秋之白华》《唐山大地震》《集结号》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仍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过它们作为主旋律商业大片,对表意策略和叙事策略进行了调整和创新。这种调整和创新不仅仅是由于时代精神的制约,也出于自身的内在动力,成为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也为文化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原动力。
第一,具有正面价值的革命历史、先进事迹仍旧是主旋律电影取材的源泉,并增添了新的意味。这类电影淡化了具体的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将革命话语转换为相对抽象的信仰信念,突出了坚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那种精神气质;它既弘扬了中国主旋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又巧妙地把这种主旋律精神放置在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中。由尹力导演的《云水谣》采取的便是家庭情节剧的路数。“主旋律”电影借助爱情史诗的戏剧风格,将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主题与缠绵悱恻的浪漫悲情故事结合起来,成为当年度主旋律电影的“样板”。
影片《集结号》改变了传统战争题材电影叙事模式,把故事的焦点对准了那些战争中默默无闻的生命个体,那些战士奋勇杀敌,掩护了大部队,最后都无声无息被埋在煤堆底下,没有荣誉,没有勋章,却用生命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纪念碑。影片探讨的不仅是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更多的是战争中个体的价值。这种中国式的反思把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人性本身的脆弱和坚韧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符合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倾向的。
第二,在平凡的职业中发掘出强大的精神动力,或为平凡人生探询坚韧前行的理由。这两种倾向已经成为当下“主旋律”话语。这样的一些影片往往采用一种散点式的生活片断的连缀,注重在平实的叙述中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些琐事和细节的设置与描绘就显得尤为重要。《张思德》里用张思德的形象具体阐述了毫无私利、甘愿献身的精神,没有重大情节的冲突,主人公也没有可圈可点的丰功伟绩,种种宏大的话语相对退居后景,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为人民烧炭的最普通、最平凡的战士那灵魂的纯粹性。
又比如,影片《郑培民》通过不少透视生活复杂性和表现人物品性的细节描写,从不同侧面来展示郑培民行为处世的个性,以小见大,用细节感人,表现其人格操守和感人情怀。譬如,影片注重在“鞋”上做文章,郑培民有一句口头禅:看一个好干部,要看他鞋底沾了多少泥。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给妻子买两三双布鞋,自己下乡也是平民打扮,到处奔走,鞋上沾满了泥土。但后来他却为县委书记陈方平准备了皮鞋去见教授,以示尊重。
这些影片是当代电影的精神主导,它们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弥合“主旋律”和“商业片”之间的内在分裂,改变了以主旋律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取得合法性的叙述危机,而且意味着新世纪以来主流价值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如何重新获得文化领导权的过程。因此这些影片的出现也应当成为政策的主导、方向的主导,以及时代精神的主导。同时重新彰显了英雄主义精神,也重视了观众对内容的渴求,在影像表述中丰富了和谐文化的内涵。
二、创新和谐文化实现形式
和谐文化的创建方向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的形式可表现在学术讨论、文学作品、音乐与影视作品、组织制度、法律、礼仪、社会舆论等之中,而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主旋律电影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理想主义的合法性,将国家意识形态意图、形式创造、审美趣味与经济利害有意识地捆绑在一起,努力催生出新世纪主旋律大片在艺术与商业方面的双赢格局,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着力于宣教的特点。为此,在形式上,主旋律电影既强调以传统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主体,同时也注重不断融入更为新颖的、具有时代风尚的、体现和谐气氛的艺术形式。
主旋律电影过去曾一度重内容轻形式,在总体形式上形成了泛政治化的一元至上的格局,题材和表现形式单一,主题粗糙,过分拔高英雄人物,情感虚假,人物失真,镜头语言贫乏,几乎丧失了文艺的多元色彩,缺乏独创性。很多主旋律电影未能很好地把握住电影市场的规律,使电影受众产生抗拒心理,由此出现对主旋律电影的信任危机。
现在主旋律电影适度融入了具有多样形式体现但又不失为健康的艺术风格与叙事的表达。在创作上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从题材选择、艺术表现和产业化等方面锐意探索,成功融合了商业和文艺元素,使主旋律思想的表达符合艺术规律,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观,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观众,对观众有所启发和鼓舞,与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相一致;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新的一代产生共鸣,运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和方法,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
一是通过泛情化手法,试图将主流话语的宣教效果,诉诸中国人最熟悉的亲情、友情等传统伦理,将曾弃如敝屣的儒家纲常伦理“嫁接”在优秀的“楷模”身上,以此求得民间社会最大程度的接受可能。可以说,这是新时期以来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最重要的演进,后来也成为常用手法,而乐此不疲。比如《袁隆平》里加入了袁隆平夫妻的浪漫爱情故事,再加上袁隆平亲自饰演自己老年的那部分戏,是对生活本真的挖掘,也是对典型人物的立体化叙事,可以扭转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僵化印象,也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秋之白华》集中渲染的是瞿秋白和杨之华两个人的爱情,使主旋律电影原本严肃、生硬的面孔变得温情、鲜活起来;不同于以往红色影片的气势磅礴,该影片完全以情感生活为主线,刻意将宏大历史推到幕后,把历史题材浓缩到一个家庭,这有效地拉近了革命历史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二是“主旋律”与大众合流方式。传统的“主旋律”一般是通过真实的典型人物来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如今把“主旋律”搬下神坛,让普通人来体现这种价值,以普通的人性人情、男女之爱、家庭血缘纠纷作为人物塑造与情节编制的中轴与枢纽,会更具说服力。《凤凰琴》里几个民办教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地从事教学工作,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令人感佩。其实,平民中也有“主旋律”。
三是通过主旋律与类型电影的嫁接和结盟,将意识形态诉求建立在类型叙事的结构中。《八月一日》《东方大港》《5颗子弹》《我的左手》《风雪狼道》《突发事件》《香巴拉信使》《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云水谣》《集结号》《风声》《秋喜》等影片,一方面理直气壮地弘扬了主流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不遗余力地追求更加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和商业化、类型化的叙述方式,将主旋律题材类型化,拍成商业性的类型电影,或将类型电影主旋律化,在类型电影的架构中渗透主旋律内容与主旨。
无论是作为动作类型的《十月围城》,爱情类型的《云水谣》,基于反思的战争类型《集结号》,还是作为谍战类型的《风声》《秋喜》,其类型的因素都被放大和凸显了。《风声》明确打出“国内第一部谍战电影”的名号,讲述地下斗争的故事;《秋喜》是紧承《风声》的又一部谍战片,是电影版的《潜伏》。
四是导演运用纪实的手法和大量的蒙太奇,将一个立体的小人物形象同“主旋律”主题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几乎实现了和观众的零距离。如果观众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习惯了普普通通的生活,他进入影院当然也希望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是如何诠释人生价值的。高群书导演的《千钧·一发》就是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普通的防暴警察的感人故事。
在当下,由于主旋律作品较多选择与社会历史真实和人物真实直接相连的事件或人物的表现,因而在创作中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除却在一些细节和语言方面可以做出适当的加工与虚构外,在主要情节和人物基调等方面均不应进行虚构,这也为主旋律艺术创作中审美元素和娱乐元素的融入带来难度。
三、形成对社会文化秩序的心理和价值认同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面临新旧思想交替之际,出现了许多令人忧心的现象:传统道德沦丧,精神萎靡,价值迷失。此时,重新树立主流价值观,构建和谐文化,形成对社会文化秩序的心理和价值认同,是和谐社会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因此,主旋律电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主旋律电影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作为主导性的创作旨归,力图通过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积极反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意志、价值观念,当然其内涵也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在新形势下,“主旋律”电影所面临的新的任务和挑战是如何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体现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面貌,更为重要的是,对民众如何“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对文化秩序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那么,当务之急,首先要做的是,主旋律电影应该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并将主流价值发扬光大。重德崇义精神、贵和尚中精神、务实致用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勇敢精神等中华民族理念已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追求。它们所激发出来的价值导向,是建立在共同心理素质、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价值效应,从而为本民族文化在多样性、差异性中实现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应充分体现这种思想,维护这种理念。
其次,主旋律电影返身求助于遥远的古典儒学价值系统,从中寻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传统精神资源。当前本真的生活流中包含着种种异质、冲突或悖逆的元素,也就是社会失谐,而当代价值系统的化解策略又确实存在一定的限度,为此,在主旋律电影的影像表现中,电影人不得不从儒学理念中,为陷于失谐境遇里的当代人提供有效的安抚与拯救之道。儒家伦理的言必称忠孝,“迩则事父,远则事君”,在“血缘基础”之上,以“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构成对外的人道主义张扬、对内的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无意识和集体原型力量的心理显现。主旋律电影中,典型的情况比如说将“父亲”的形象外化为焦裕禄、孔繁森、乔安山们,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政治支柱和伦理支柱的阐释。既是对“忠孝”传统美德的当代阐释,更是当代社会对传统价值理想的追寻、重构和张扬。传统的“和谐”思想越来越凸显出积极的现代价值。
最后,主旋律电影在着力塑造今日民族英雄当中征服观影者。过去主旋律电影的政治、道德理想与大众心理的矛盾,宣传教育意图与艺术虚构规律的矛盾,没有达成真正意义的统一,其所塑造的电影人物势必脱离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成为空洞乏味的代表。而今主旋律影片的主人公身上既具备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标准的奋斗精神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浩然正气,又有能接地气、保持本色的平民气息,自然而然得到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当面临同一性电影文化解体时,这些主旋律电影在多维空间内构筑起观众对民族和国家的想象,强调了社会主义电影文化的特征,加深了观众对祖国的热爱,挽狂澜于既倒,以社会主义体制的身份意识重新确立秩序、规定格局,巧妙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能。
四、结 语
和谐文化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文化,且以乐感文化为核心,使人民人人心安乐业,使社会协调发展。它既满足了国家和民众对于一个强大的价值认同的需要,又具有提升民族电影国际地位的筹码,并不断增强在主旋律电影里的渗透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令人不容忽视,故主旋律电影自然将和谐文化纳入了自己的领域。
主旋律电影弘扬着中国特有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强化国家的政治权威和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当代中国电影人应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把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精髓和艺术化追求、产业化要求统一于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升影片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文化品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和谐要求的、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作品。
[1]当代电影评论员.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电影创作的广阔道路[J].当代电影,1991(1):8.
[2]晋爱荣.充分发挥主旋律影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9(15):8.
[3]毕 耕.论“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J].中州大学学报,2006(2):84.
2013-07-13
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1Da02)
冯 岭(1970-),女,副教授;E-mailfengling4040@163.com
1671-7041(2013)06-0092-04
I207.3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