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对荀子言说方式的继承与扬弃
2013-03-22丁秀菊
丁秀菊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100)
荀子与韩非均为战国末期政论散文的优秀代表,荀子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其谈辩论说才能十分出色;而韩非早年师从荀卿,虽“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淳于髡久于处,时有得善言。……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分别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348、2146 页。。仔细检视《荀子》与《韩非子》两书则可发现,韩非受荀子的影响很深。同荀子一样,韩非也十分擅长议论说理,其文主题集中、论点明晰、论据确凿、分析透彻、结构缜密、论证有力。具体到言语表达方面,韩非与荀子有同有异且同多于异,师承关系明显。
一
在“说难”问题上,韩非赞同荀子的看法并作了进一步发挥。荀子认为,劝说的难处在于“未可直至”,不是直截了当说出来就能达到目的,而要讲究方式方法。荀子曰:“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善者于是间也,亦比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于世偃仰,缓急赢绌,府然若渠匽檃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4页,第6页,第52-53页。韩非直接继承了荀子的观点,专撰《说难》一文作了具体分析与阐述。韩非指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6-87页,第460页,第210页。在韩非看来,成功的劝说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否则会事倍功半。鉴于对“说难”问题的一致认识,荀韩二人均十分重视言说表达。他们既注重语词运用的准确,又注重语言表达的气势,善铺排重逻辑,其文既有形式的整饬美,又有音韵的和谐美,节奏鲜明,易记易诵,均为我国古代政论散文的典范之作。
韩非师承荀子,所以对荀子惯用的对偶、排比、顶真、列举分承等表达方式,也频频运用。如对偶,在荀韩之文中触目皆是。《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4页,第6页,第52-53页。《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4页,第6页,第52-53页。《韩非子·显学》:“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⑥[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6-87页,第460页,第210页。《韩非子·大体》:“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⑦[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6-87页,第460页,第210页。此类对偶句在荀韩笔下枚不胜举,它们或单独运用或连续运用或与其他修辞方式交错运用,使得文句形式整齐,音节匀称,琅琅上口,易记易诵。
荀韩皆善用排比进行议论说理。如在《修身》篇中,荀子连用22个“~谓之~”单句阐明君子按礼法行事的修身方法,连用9个“~,则~”复句阐明调理血气、修养心境的方法;在《荣辱》篇中,连用10个“~者,~也”单句指出小人所为而君子不为的事情;在《非十二子》篇中,8个段落顺序而排,对它嚣、魏牟等十二人为代表的道家、墨家、名家、前期法家和儒家思孟学派进行分析和驳斥,对儒家学说、圣人舜、禹予以肯定和赞美,连用7个“~者也”句描述古之仕士、6个“~者也”句描述今之仕士,5个“~者也”句分别描述古之处士与今之处士的道德修养,通过铺排对比强调论述了正确的道德修养原则;等等。韩非更善于运用排比进行议论说理,增强论辩的逻辑与气势,如在《难言》篇中连用12个排比句诉说难言的不同情形;《亡征》通篇由排比句连缀而成,47个“可亡也”顺序而排,一气呵成,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诡使》开篇即是6个“世谓之~”的复句排比与19个“谓之”的单句排比;《爱臣》、《六反》、《八说》、《显学》等也是以一系列排比句开篇;等等,不一而足。荀韩把句式相同、字数基本相等的多个句子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使得文章形式严整,辞气畅达,说理充分,气势磅礴。
顶真在荀韩之文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荀子常常把相关的各个因素用顶真手法组织在一起,环环相扣,严密有序,言之凿凿,无可置疑,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如《荀子·不苟》:“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荀子·王制》:“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等等。同荀子一样,韩非对顶真修辞方式的运用也相当娴熟、精到,仅《解老》篇就多达30余处。如“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0-131页,第132页,第136页,第145页,第146页,第208页。“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⑤[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0-131页,第132页,第136页,第145页,第146页,第208页。“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⑥[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0-131页,第132页,第136页,第145页,第146页,第208页。“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⑦[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0-131页,第132页,第136页,第145页,第146页,第208页。“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而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祸害至而疾婴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则苦。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憯,憯则退而自咎,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憯于欲利。’”⑧[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0-131页,第132页,第136页,第145页,第146页,第208页。其中,既有字词的蝉联,也有词组、句子的蝉联,上递下接,使得前后联系紧密,语义步步深化,磅礴气势溢于字里行间。
在议论说理中,荀韩二人皆喜欢运用列举分承的言说方式,先总后分,下接上承,条贯谨严。如在《不苟》篇中,荀子先把人分为通士、公士、直士、悫士与小人五类,然后依次叙说他们的不同品行;在《荣辱》篇中,先把勇敢分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与士君子之勇四种,然后依次分析界定;在《儒效》篇中,先把人分出俗人、俗儒、雅儒与大儒,继之分别予以解释,最后依次陈述他们的不同作用;在《臣道》篇中,先把人臣分为态臣、篡臣、功臣与圣臣四类,然后顺序承说其利弊,最后举例明之;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荀子的列举分承句同时构成了排比。列举分承的这些句子,其结构基本相同,字数大致相当,前后又有承续递接,铺张扬厉,逻辑严密,极富说服力与感染力。对列举分承,韩非也有恰当运用,如在《内储说》上下篇中,先列出具体的“七术”、“六微”,然后依次进行阐述;在《十过》篇中,先列出“十过”的内容,下文依次以“奚谓~?”的形式、列举大量事实予以解释;在《功名》篇中,先列出明君立功成名的四个因素,然后依次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等等。
总之,韩非在论说中所使用的对偶、排比、顶真、列举分承等表达方式与荀子如出一辙,以致他们的某些语句十分相似。如韩非的“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⑨[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30-131页,第132页,第136页,第145页,第146页,第208页。与荀子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⑩[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其中的句式、语气大致相同,犹如出自一人之手。
荀韩对排比、对偶、顶真、列举分承等表达方式的大量运用,使得其文形式整饬、音韵优美。当然,荀韩之文的音韵优美还与他们的常常用韵密不可分。如荀子的《赋》篇,既像诗一样押韵又像散文一样句式灵活,优美流畅,琅琅上口;韩非也有四五篇文章用韵,其中《主道》与《扬权》两篇则全篇用韵。至于荀韩如何用韵、用韵的精妙等问题,前人多有探讨,本文不必赘述。
二
荀韩二人皆擅长用喻,然又有不同:荀子用喻灵活而且多种多样,明喻、暗喻、隐喻、借喻、较喻、博喻等等都有广泛运用;韩非则在以喻明理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著博喻之富”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5页。。
荀子非常重视“谈说之术”,明确要求人们“譬称以明之”⑫[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所以在他笔下,比喻修辞方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较喻等形式均有充分体现。他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喻中有喻,以喻证喻,形式灵活多样,运用贴切精妙,数量之多更是不胜枚举。他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熟知的自然事物、现象等均作为设喻的对象,或以山水树木、花草虫鱼、飞禽走兽、金玉珠宝等自然万物作比,如“心如虎狼、行如禽兽”⑬[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⑭[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或以物理现象、生活经验为喻,如“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⑮[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6页,第142页,第164-165页,第4-5页,第86页,第21页,第128页,第1页。,“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①②⑨⑩⑪[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6-17页,第494页,第76-77页,第432-433页,第388-393页。;等等。无论是议论说理还是写人状物,荀子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众所周知的《劝学》篇,即是他精妙用喻的集中体现。在《劝学》中,荀子几乎通篇用喻,有明喻、暗喻,有借喻、博喻,或正面设喻,或正反设喻,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阐述,把有关学习的道理阐述得具体明白、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常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接受。而这多姿多彩、纷至沓来的比喻则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他“情文俱尽”,“言语之美,穆穆皇皇”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6-17页,第494页,第76-77页,第432-433页,第388-393页。的立言修辞主张。
韩非继承了荀子运用比喻进行议论说理的特点,善于扣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连续用喻。如《韩非子·解老》:“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48页,第49-50页。以“水”、“剑戟”作比,使人们易于从不同侧面认识、体会抽象深奥的“道”。《韩非子·扬权》:“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主不蚤止,狗益无已。虎成其群,以弑其母。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法刑苟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148页,第49-50页。韩非再三用虎设喻,却喻义有别,把“窥觇人主”、虎视眈眈的窃权人臣形象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来。韩非的连续用喻,被刘勰赞曰“著博喻之富”。当然,刘勰所说的博喻与修辞学上的博喻有所区别:修辞学上的博喻,是用不同类的两个以上喻体去说明本体,“取以为喻,不一而足”⑤[ 宋]陈骙:《文则》,刘明辉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3页。;而刘勰所说的博喻,主要指韩非的寓言,“彦和所云博喻之富,殆指《内外储》、《说林》等篇而言”⑥范 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21页。。韩非对寓言“情有独钟”,他创作的寓言故事多达325则⑦陈 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可谓空前绝后。韩非作品中的寓言,量多且集中,其《说林》与《储说》几乎通篇由寓言连缀而成。寓言与比喻有相似之处,寄寓深意于故事中,有言近指远、委婉含蓄之妙。韩非用寓言故事来解释或阐述某个道理,或只举出寓言的本体,而寓意暗含其中,如《说林》中的大部分;或明确说明每则寓言本体所蕴含的寓意,如《喻老》及其他文章中用作论据的寓言;或高度概括出多则寓言共有的寓意,如《储说》⑧马 世年:《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形成了他别树一帜的用喻特色。
概言之,在用喻方面,韩非与荀子各有所长:荀子对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较喻等比喻方式皆有灵活运用,且丰富多样、多姿多彩,而韩非对明喻的运用相对较多;荀子常用多个事物作喻体多方面描述、阐释一个道理,更注重比喻的具体形象性,从而使得表达生动优美、通俗易懂,韩非则常用多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更重视寓意的深刻及其故事性,从而使得表达委婉含蓄。从议论说理层面上说,韩非继承了荀子的用喻特点并有所发展。
在以数字概括、表达内容方面,韩非较荀子又有发展。在行文中,荀子常对所述内容用数字予以概括,如在《非相》篇中把“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三种现象概括为“三不祥”,把“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乡则不若,偝则漫之”与“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三种情况归纳为“三必穷”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6-17页,第494页,第76-77页,第432-433页,第388-393页。;在《君道》篇中,把“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概括为“三欲”、“三恶”;在《议兵》篇中,把谋划兵事的要领高度概括为“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等等。韩非则不仅在行文中用数字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直接以数字标示文章题名,通过数字式题名来反映文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有55篇文章,其中10篇就用了数字式题名,具体有《二柄》、《八奸》、《十过》、《三守》、《七术》、《六微》、《六反》、《八说》、《八经》、《五蠹》等。这是前人未曾有过的、韩非特有的一种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法,对听读者来说,更易于听和记,更易于内容的接受与传播。
三
引经据典是历代袭用的议论说理手段。荀子与韩非均善用之,但又有不同:荀子善于引经,韩非惯于用典。韩非也说《诗》引《诗》,但与荀子以《诗》佐证自己的观点不同,他对《诗》所述内容持批判、否定态度。
荀子主张论辩有据,“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⑩[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6-17页,第494页,第76-77页,第432-433页,第388-393页。,因此他常常列举历史事实来增强论辩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如《解蔽》篇中,荀子不厌其烦地罗列历史事例来阐述蔽之祸患与不蔽之福:夏桀、殷纣因其蔽于妃子、大臣而乱其行,最终导致身死;成汤任用伊尹、文王任用吕望,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故享不蔽之福;唐鞅蔽于欲权,奚齐蔽于欲国,最终惨遭刑戮;而鲍叔、宁戚、隰朋及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有不蔽之福;而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庄子则均因蔽于一隅而自乱惑人,是蔽塞之祸;孔子仁知且不蔽,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是不蔽之福⑪[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6-17页,第494页,第76-77页,第432-433页,第388-393页。。其他如《劝学》、《非相》、《王霸》、《君道》等等,均不乏对史料的援引、征用。
比起用典,荀子更喜欢引经。“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⑫[清]汪中:《述学·荀卿子通论》,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15页。荀子对诸经相当熟稔,故能言必引经。荀子特别喜欢引用儒家经典,据统计,荀子引《诗》82次,《书》17次,引《易》1次,述《易》1次,引《礼记》2次,述《春秋》事2次,引《左传》1次。其中,《诗》不见于今《诗经》的有8次,即所谓“逸诗”。另有“逸书”1次。除此之外,还有“孔子曰”、“传曰”、“语曰”等先哲名言警句以及民间俗谚等的引用①魏德胜:《韩非子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荀子引经,或先引后议,或先议后引,将引证与议论有机结合,言之凿凿,极大地增强了其议论说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如《荀子·不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2页。先引后议,通过阐发诗句之义来申明某一道理。在《修身》篇中,荀子从遵礼与违礼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礼的重要性,最后以《诗》予以概括:“《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度。’此之谓也。”先议后引,总括所论,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用儒家经典及格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此之谓也”总括论旨,构成了荀子引经的一大特色。
韩非也曾引诗。韩非引《诗》,并不是赞同《诗》的某种观点或通过引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对所引之诗的内容进行批判、否定。如在《外储说左上》中,韩非针对齐王患紫贵、管仲引《诗》劝说一事评论说:“《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傅说之以‘无衣紫’,缓之以郑简、宋襄,责之以尊厚耕战。夫不明分,不责诚,而以躬亲位下,且为下走睡卧,与去掩弊微服。孔丘不知,故称‘犹盂’;邹君不知,故先自僇。明主之道,如叔向赋猎,与昭侯之奚听也。”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264-265页,第217页,第22页。管仲劝齐桓公“自解紫衣”,是为了防止紫贵的产生,引诗的本意是规劝齐桓公要以身作则,属正面用《诗》。而韩非却认为,君主若“不明分,不责诚”,躬亲其下,就会名分不清,而为臣子所壅闭。韩非对君主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持反对意见,所以他引《诗》的目的是对引《诗》透露出来的思想进行批判。其他如《外储说右上》、《忠孝篇》等的引诗都是如此④叶 文举:《<墨子><庄子><韩非子>说诗、引诗之衡鉴——兼论战国时期非儒家诗学思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对引诗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这与荀子通过引诗佐证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迥然不同。
与荀子引用孔子的言行进而肯定、赞赏不同,韩非是有取有舍。韩非曾多次引用孔子有关的言行事迹等,据统计,《难言》有1,《说林》有2,《内外储说》有9,《难》有5,《八说》有1,《五蠹》有2,《显学》有2,共计23处。其中有肯定与认同,有批判与否定⑤来 森华:《试论<韩非子>中所引“孔子”资料——兼及韩非对于孔子思想的舍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对孔子言行思想表示认同的引用,主要见于《内外储说》、《说林》诸篇。如韩非通过对孔子为鲁哀公剖析民谚“莫众而迷”这则故事的引用,佐证其“众端参观”之术的正确性,从一定程度上肯定、认同了孔子不能偏听偏信的观点⑥。比较而言,韩非对孔子言行思想的批判与否定更多一些。如《五蠹》篇中对孔子观点的引用,实际上是借此批判孔子的孝道思想⑦《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49页。;《难三》篇中韩非认为,孔子的“政在悦近而来远、”“政在选贤”与“政在节财”三种为政主张都是“亡国之言”,并进行了猛烈抨击。等等。韩非对孔子的言行思想舍大于取,所以他引用孔子的言行事迹,主要还是作为立论的靶子进行批判与舍弃的。
比较引经,韩非更喜欢用典。他常用一系列的事例来说明一件事情、阐明一个道理。如《难言》篇中,韩非先后用了26个事例来诉说表达之难: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⑧。等等。他们的劝服谏说,尽管出于公心、道理正确且全面,却因为人主不能正确对待而惨遭不幸。连续引用如此多的事例论证“难言”,足见难言之难!这种大量、广泛地用典,几乎无人能出其左右。韩非征引史实与传说的方法,丰富多样,或将各种事例并列在一起,连缀成篇,借此分析彼此间的关系,得出认识;或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例子加以对比说明,通过对比深刻揭示主题;或以人们熟知的事物或事例为出发点,转换视角略加变动,引申、转化其意义为新概念;或用递进方法把事例连缀起来,使之成为步步叠加、层层深入的整体。环环紧扣,一层深似一层,又成一浑然整体。概括之,有平行并列式、双项对比式、左右引申式和层层递进式多种⑨陈强鱹:《<韩非子>中的征引方法研究》,《学习月刊》,2006年第3期。。在文章中,韩非详细例举,多方论证,条分缕析,又主题集中,逻辑谨严,说理深透,表现出博学多识、应变无穷、思考缜密、论证周全的论辩才能,其中他的《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难一》、《难四》等篇,尤为突出地体现了其征引方法与风格。
四
在词语、句式的选择、运用方面,韩非与荀子也有所相同:用词上,荀子比韩非更多运用了状貌形容词、叠音词、语气词等,这类词的频繁使用,使得语言表达轻松诙谐、流畅自然;择句上,荀子多用短句,韩非多用长句,短句使得语言表达轻快爽利,长句使得语言表达平实严密。下面我们将着重探讨荀子与韩非在用词方面的区别。
荀子精于用词,力使文章达到文质兼美。他明确提出“言语之美,穆穆皇皇”主张,认为“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84页,第102-104页,第131-133页,第187页,第164页,第171页。。鉴于此,无论是阐述修身养性之道还是富国强兵之理,荀子均使用了众多的形容词、叠音词、语气词等。荀子对形容词尤其是“~然”类状貌形容词的运用颇有特色,有“愀然”、“修然”、“怅怅然”、“渠渠然”、“温温然”等的单独使用,更多的是这类词的铺排连用。如在《非十二子》篇中,他一口气用了“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8个状貌形容词写父兄之容,用了“俭然、拸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8个状貌形容词写子弟之容;先后用了“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瞒瞒然、瞑瞑然”、“疾疾然、訾訾然”、“儢儢然、离离然”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84页,第102-104页,第131-133页,第187页,第164页,第171页。13个状貌形容词从不同方面描写“学者之嵬容”,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其形象跃然纸上,具体可感。对这类状貌形容词,韩非是弃而不用的。
至于叠音词与语气词,荀子与韩非都有运用,但荀子量大面广频率高,韩非则寥寥无几。对描绘性叠音词,荀子有时单用,如“冥冥”、“潐潐”、“掝掝”、“薄薄”等,有时与“然”构成“~然”类状貌形容词(如上述所举),有时又与语气词等连用,如“井井兮”、“严严兮”等。荀子笔下的语气词,除“也”之外,还有“兮”、“乎”、“哉”、“然”、“焉”、“矣”等。这几类词语的运用,使议论说理轻松诙谐、趣味盎然。而韩非只是偶尔用到“昭昭”、“冥冥”“生生”、“死死”等叠音词;至于语气词,只多用“也”与“矣”等。
在行文中,荀子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如排比与对偶、排偶与对比、排比与顶真、排比与比喻、排比与反问、排偶与错综、排偶与列举分承、排偶与引经据典等等,既有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又有长短句的错落有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把叠音词、语气词、状貌形容词等有序组织在一起,构成多个排偶句,极具美学效果。如《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84页,第102-104页,第131-133页,第187页,第164页,第171页。这段话用了10个排比句,而其中的每一句都是由“……兮……也”组成的倒装句。倒装具有强调意味,语气词“兮”、“也”则起着调节音节的作用。荀子用诗一般的语言,反复咏叹,抒发了对圣人的敬仰之情。《荀子·富国》:“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84页,第102-104页,第131-133页,第187页,第164页,第171页。用3个叠音词作为比喻本体与喻体的契合点,从不同方面描绘财货的富足情景,相当贴切,极易人们感知、理解。《荀子·王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84页,第102-104页,第131-133页,第187页,第164页,第171页。“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84页,第102-104页,第131-133页,第187页,第164页,第171页。这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具具”,其实均是两个词,是词类活用,荀子运用叠音方式使得表达简约经济又音节整齐。
五
韩非一方面深受荀子影响,继承了荀子整饬形式的一些表达方式;一方面又有取舍和扬弃,如荀子喜欢用喻,通俗易懂,韩非擅用寓言,委婉含蓄;荀子喜欢引经,以经佐论,韩非擅长用典,以史论事;荀子多短句,短句轻快爽利,韩非多长句,长句平实严密;荀子喜用状貌形容词、叠音词、语气词,韩非则弃用或较少运用;等等,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言语风格:凝重、平实、峻峭。他与荀子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与孟子、庄子并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⑦郭沫若:“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了。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