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渭南师范学院前身“赤职”“赤农”办学历史考察

2013-03-20渭南师范学院校史研究课题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赤水渭南革命

“渭南师范学院校史研究”课题组

辛亥革命后,近现代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1]99。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陕西,也是兵祸连天,天灾不断。加之各级贪官污吏对老百姓肆意搜刮,残酷压迫,农村经济几乎到了破产的境地,秦东地区广大贫苦农民处于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统治阶级长期对人民实行封建思想教育,以及秦东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导致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清末在中国思想界颇有影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思想在陕西也很少流传,足见其落后程度之深。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彷徨者有之,呐喊者有之,更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探寻“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新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成为中国最先进分子的必然选择。于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产物,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开始成为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幸福历史重任的一支新生力量。在陕西,刘天章、李子洲、魏野畴、武止戈、屈武、杨钟键、雷晋笙等许多有志青年渴望通过到异地求学,增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本领。王尚德是秦东地区典型代表之一。他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在李求实、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于改造中国的伟大斗争。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流行于中国的一种强大社会思潮。深受这种思潮影响的王尚德,为不辱创建陕西党团组织之使命,理性而机智地决定在家乡创办一所革命的学校,由高小到中学逐步建设。这所学校不仅要区别于一般的中小学,而且,比一般的中小学还要办得好。“不仅办成一个农业职业学校,便于学生就业,而且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学校,为党培养人才。”[2]69从 1923年始,根据革命斗争需要,先后创办赤水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赤职”)和赤水农业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赤农”)。在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教育,为党培养一批革命骨干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和发展党团组织,策划组织革命活动,在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上,谱写了秦东早期革命运动和渭南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抗大”式学校的辉煌篇章,赤职、赤农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早中期秦东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今天的渭南师范学院,作为赤职、赤农的发展载体,义不容辞地要传承弘扬赤职、赤农传统,培养具有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办学历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与宗旨

王尚德,渭南市临渭区程家乡姚李堡人。于1918年秋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期间接受马列主义科学思想。他于1922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受中共武汉党组织及董必武的派遣回到陕西渭南,开始筹集资金,“在渭南赤水镇之南寺(法济寺)创办两等职业小学校”[2]195。1923年改称私立赤水职业学校。[2]1971936年,更名为赤水农业职业学校。赤农不仅借鉴一般高校的做法,更重要的借鉴了“抗大”的做法。

(一)赤职创建发展史概说

赤水职业学校位于渭(南)华(县)交界之处,东有赤水河,淙淙水流向北注入渭河,南向巍峨绵延、举目可望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北有渭河东流入黄。东西为河谷平川,百里沃野,风景秀丽,人情醇厚。1922年7月,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的王尚德受武汉地区党团组织及董必武同志的派遣,于8月初返回家乡——陕西渭南赤水镇,奉命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便于隐蔽地开展工作,须“先建立工作根据地”[3]197,他广泛联络乡友,建立乡村教育研究社,并筹集资金,以赤水镇南边的法济寺为校址,创办赤水初等小学堂,于9月正式开学。1923年改称私立赤水职业学校。[3]199

从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到1936年9月,虽然王尚德一度离开赤职,但赤职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职业教育的实践没有中断。渭华起义失败后,王尚德化名汪琴声,一直在河南从事革命工作,但一直与陕西同志保持工作联系。1931年春,返陕的王尚德更名璋峰,在西安与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长李艮取得了联系。受党组织调遣先后工作于杨虎城部十七师《军声报》社和《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西北文化日报》社营业部主任。1933年7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被捕叛党,省委和关中地区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以西安高中事务主任的公开身份从事革命活动的王尚德一时找不到党组织,且有被捕的危险,遂于年冬返回家乡。

陕西革命严重受挫,一些悲观主义者和动摇分子或者离开革命队伍或者背叛革命。但在王尚德看来,搞革命不会一帆风顺,这不过是革命激流中的一个短暂的曲折。他敏锐地观察、分析、判断国内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和凸显、挑战和机遇并存、新的革命高潮将会出现的新形势,毅然决然地作出在家乡创办赤农的决定,为迎接将要到来的革命高潮做好培养革命干部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935年末,王尚德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心情格外振奋,加快了创建赤农的步伐。1936年秋,“赤农”正式开学,他任校长兼语文教员。赤农借鉴“抗大”办学经验,更好地实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教育,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革命骨干。1949年5月渭南解放,渭南县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校,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随后,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师范教育,成立了以师范教育为主旨的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二)办学的指导思想与教育方针

赤职创建伊始,就确立了教育学生“学习社会科学,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到底”[3]201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4]57的教育方针。这一思想与毛泽东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是一致的。即教育“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其中,既有远大目标,更有实实在在的个人方向——“享受文明幸福”。

(三)办学宗旨

赤职、赤农是我党在秦东创办的具有革命性质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王尚德办学的思路和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赤职、赤农建成一个理想的革命“工作根据地”[5]32-33“一所革命学校”[2]48-49“一所完全的农业职业学校”[5]180-181。这说明办学的直接目的是,为建立发展党、团组织提供重要依托,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革命人才与具有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社会科学研究

“赤职”“赤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大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

(一)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在创办之初,学校设有校董会,王尚德任董事兼校长。聘任的教员主要有王尚德、张浩如、王承基、田涵荣、李德安、张芳建、雷温东、郭志孝、梁德林、梁益堂、张宗适,之后新增樊仲藩、王志厚、王雪亭、裴延寿、李宽福、刘建候、姚守愚、刘克剑、李西安、李金峰、赵保华、筱明季等十四名教员,其中,192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曾在上海力达学院任教务长的赵葆华于1936年受王尚德之邀担任赤农教导主任,同时讲授土壤学;1938年到1950年,主教生物的高级园艺师狄玉麟,长期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5]183-184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王尚德校长与渭南县委书记王杰商定,由渭南县委指派李高见(李仲实)、田均瑞、史德有、东克信等四位共产党员,报考河南省汝南园艺学校。他们于1943年夏顺利完成学业后回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相关领导。此外,40年代初,相继又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郭昇三、王清源、东克信、史德有、张德、陈朴斋、贺星源、吕勤铭、郭树德、张恒昌(字茂斋)、王向群、宋蔚青、赵金壁、高云峰、安志敬[6]35等人来校任教。这些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绝大多数还是中共党员,这说明,赤职、赤农有着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二)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并举的课程设置

学校开设课程分为两类:(1)普通文化课程。主要有:国语、数学(几何、代数)、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动物和植物)、物理、化学等。(2)农业专业课程。主要有: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花卉园艺)、土壤学、肥料学、病虫害学、农作物、农村副业(主要有遗传学、农产制造学、栽培学、水力学、测量学、学养鸡和养蜂)、实习课等。[6]35除开设上述课程外,1937年抗战爆发后,还增设政治课和军事课。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并举。

(三)在实际研究中实现学术创新的社会科学研究

赤职、赤农高度重视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在实际研究中实现学术创新。赤职时期社会科学研究蔚然成风,成果显著。它不但体现在成立研究机构——“寒假社会科学研究会”,举办“夏令讲学会”“农民运动专题讲学会”,还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秦东地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形成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切实、求真,探究问题,传播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如1925年3月第68期《中国青年》刊登了“赤职”学生武维化撰写的《平民教育服务团》,1926年1月9日《中国青年》刊登了《渭南农民运动情况》,并附张宗适《渭南农民运动的成绩》一文,1927年1月29日《中国青年》刊登了刘映胜撰写的《革命的目的》《渭南农民和青年一年来斗争的成绩》,及张宗逊撰写的《高塘九里人民反抗军阀实况》。赤农时期,由于国民党在关中地区尤其是在学校及其周边驻扎军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反动特务严密监视学校师生的一举一动,学校不能不把科研工作的重心转向以农业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三、人才培养理念及其方式

(一)多元化的教育对象和严格而灵活的教学学制

多元化的教育对象,是指赤职、赤农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

严格而灵活的教学学制,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和培养目标,初级班采取三年制、高农班采取五年制的学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同时,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实行长训班与短训班、初级班与高级班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学制。赤职创办后以三年制为主,赤农在三年制的基础上,于1944年秋附设五年制农业中专班,1945 年夏,开始招收高农班学生。[2]38全校学生多达 9 个班。[6]34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理念

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上,完全摈弃传统注入式模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理论和社会实践斗争相结合。在王尚德看来,“有胆识的革命人才,用传统式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不出来的”[7]28。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秦东地区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总结学校教育实践以及革命斗争经验,撰写成文,加以理论升华,刊载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从而为新的革命斗争提供思想指引。

在教育方式上,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长期教学和短期培训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赤职在学生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也称‘赤社’)和团的外围组织‘青年励志社’”[2]10。经常组织学生办墙报,定期举办读书会、讲演会、辩论会,通过这些方式实现自我教育。还通过举办长期和短期培训班的形式,进行集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如1925年夏和1927年初,赤职先后在三原、赤水、华县等地举办“夏令讲学会”“寒假社会科学研究会”“农民运动专题讲学会”。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和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理念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以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教育为主导。这是赤职、赤农与其他学校最大的、最根本的不同,是革命学校最鲜明的特色和标志。赤职的理论教育特色不仅体现在国语课堂教学中以《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资本论浅说》《阶级斗争》《共产主义ABC》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为教材,而且体现在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以我党主办的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天职的进步报刊为主要内容,还体现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秦东地区社会现实矛盾和问题,指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实践。

赤职赤农在教学实践中,紧密联系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并组织师生自觉参与各种政治斗争。王尚德领导下的赤职,不仅对本校学生进行如前文所述的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宣传,而且还组织自己的学生到校外以及渭南的其他学校进行革命理论宣传。“赤水青年团特别支部成立以后,政治活动开展更为活跃。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如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五一国际劳动节、五五马克思诞辰、五九国耻纪念日等,都举行形式不同、规模不等的纪念活动,利用这些机会来教育和发动群众。”“在学生工作方面,充分发挥各学校学生自治会的作用,如由赤水职业学校学生自治会发起并在渭南高等小学组织讲演会等活动,起到了团结教育青年的作用。”[8]6

在农村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宣传。王尚德认为“革命是亿万人民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唤起民众”[2]138,才能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因此,赤职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农民的思想教育。1925年,赤职通过组织学生“平民教育服务团”,创办“平民夜校”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据记载,1925年,经过“王尚德和赤水团支部的努力,在赤水周围十华里内的农村办起了平民夜校十四处”[2]12,由赤职学生充当“小先生”。到 1926 年末“赤职”学生创办的“平民夜校”几乎遍布渭南县每个乡村。在“夜校”使用统一的教材,一方面,帮助农民学文化,打算盘;另一方面用说快板、“讲三国”、演戏剧等生动多样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革命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穷苦的社会根源,懂得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成为改造不合理社会现实的物质力量,才能求得自身翻身解放的道理。[2]12而这种针对平民教育的夜校教育活动,一直延续下来。由赤职发源而迅速扩大到全县范围的平民夜校,是学生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它既使赤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极大的提高,又使渭南地区成为大革命时期陕西农村农民运动高涨地区之一,为后来的渭华起义等重大革命活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带领赤职师生发动并参与农民运动。1923年冬,渭南各地农民抗捐抗税群情激昂,准备进行大规模的“交农”活动。“王尚德就暗暗发动职校学生和老师支持‘交农’活动。”[8]51925 年春,王尚德同高塘团组织的负责人陈述善一起,发动渭南、华县一带的农民,组建民团、红枪会等农民武装,建立陕东驱刘指挥部。[2]121925年11月22日创建陕西最早的农民协会。1927年,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陕西也为白色恐怖所笼罩。王尚德校长按照党的指示,以从事教育的公开身份积极协助中共渭南县委书记肖明和华县县委书记王希南等同志秘密在赤水、高塘一带发动农民,恢复农民协会。[6]17

2.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不但体现在农业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而且体现在形式多样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还体现在创办农业企业,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等方面。

学校注重农业专业课程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确保正常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学校明确规定“学生每周实习6小时”。如在修建学校校园中,让五二级学生设计修建校内花园,这一方形的花坛修好后命名为“五二”花园,这就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的园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1936年“在校园西侧开辟20多亩农场,作各种农林科技试验”[9]320。再如王尚德等学校领导、教师带领学生及当地群众修建赤水河边的河堤以及灌溉水库。通过多年育苗造林,建造河边的树林带,以及在蔡郭河滩开拓垦植区,在防止赤水河洪水泛滥、保护农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修筑水库和水渠。1939年,王尚德发动“赤职”师生和学校周边群众在赤水河上游修筑引水坝,引赤水河水入慈惠渠,使学校周围的旱田变水田。[8]153这样以来,既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锻炼了学生对水利工程的勘探、设计和测绘及具体施工的能力,又惠及当地的农业生产、农田灌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树立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目标的理念

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为党培养、输送大批革命人才,又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优秀的包括生产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输送革命人才。王尚德曾言:“我办学校,不是培养秀才,不给国民党服务,全是为革命培养人才。”[2]145在曾是赤职学子权秉华的眼中,王尚德把赤职“不仅办成一个农业职业学校,便于学生就业,而且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学校,为党培养人才”[2]69。赤职建立后,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一大批青年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革命骨干和先锋战士。20世纪20年代的赤职,最突出的一例是,在一个年级招收的57名学生中,“第一班23人,其中党员14人,占总人数60.87%;第二班18人,团员9人,占总人数50%;第三班16人,团员10 人,占总人数 62.5%”[6]13。据王璋峰(王尚德)回忆,1923年3月到1926年夏,赤职“所有学生参加组织(青年团)者当在百分之九十以上”[3]199。其中有被王尚德誉为“学生中最聪明、最勇敢之干部”[3]199,在渭华起义中壮烈牺牲的程养谦、武维化、何思平、刘映胜等人。有以张宗逊、高克林等人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不屈不挠,任劳任怨,长期为革命、建设和现代化事业无私地奉献着青春热血、聪明才智。

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王尚德认为,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力行“抗日教育”[7]22,为革命培养干部。他于1936年在赤职基础上创办了一所“抗大”式的新型赤农。赤农与赤职一样,“培养了不少革命人才,输送了一批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队伍”[2]68。其中也包括王尚德的一双儿女。赤农不但为延安培养输送革命人才,也为地方培养输送革命人才。1938年6月,先后将袁健、蔺奉壁、权秉华、姚碧池等一大批学生党员分配到渭南县抗日义壮队、县民众教育馆及其他一些学校。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对渭南抗日群众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至1940年夏,赤农二八级、二九级120名学生先后毕业,其中8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余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会”,“党的抗日干部迅速成长了起来”[7]29。20 世纪40 年代,“赤水农校是共产党的大本营”,“赤水农校是共产党秦岭军区招待所”,“农校利用暑期训练革命干部”[2]94。这些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赤农无愧于“革命学校”的称号和红色教育的本色。

培养办实业的生产经营人才。1939年前后,王尚德分别在蔡郭堡旁建立农丰面粉厂(利用赤水河水为动力)。在渭南创办“秦峰木厂”,在赤水镇办起信用合作社,学校还办有生产布匹、毛巾、印染、粉笔、牙粉、肥皂等小型工厂。这些校办企业,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生产经营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生产活动对培养师生的劳动观念、创业理念、务实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49

(五)紧扣时代主体转变办学模式

随着抗日战争的兴起,王尚德将赤职的办学模式发展为“抗大”模式,主要体现在:办学体制由平时体制转化为战时体制。1938年3月,日寇侵占山西风陵渡,逼近潼关,处在日军的直接进攻之下,陕西军事形势危急。3月8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出《保卫陕西宣言》号召、动员一切力量“保卫陕西,保卫西北”。赤农根据省委的号召,不仅立即在学校开设了军事训练课程,而且将学校改为军事编制,全校统一编为一个抗日大队,大队下设三个中队,中队下设三个分队。王尚德亲自担任大队长,各班任课老师担任中队长,分队长多由学生党员担任。共产党员赵全璧、宋慰青、高云峰为军事教官。

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政治课和军事课,在内容上突出抗日教育主题,在行动上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限制,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赤农师生打破国民党“不让学生过问政治”的禁令,先后成立“抗敌后援会”“抗日工作团”等抗日救亡团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上集镇、下农村,贴标语、发传单,对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抗日动员,宣传民众、唤起民众,为抗日前线募集大量的钱物。以“抗日工作团”为例,他们组成歌咏队和“射日剧团”向群众演唱抗日歌曲和表演抗日剧目;帮助赤水周围各村建立农民平民夜校,对农民进行抗日救亡思想教育。夜校的讲授内容主要是:一讲日寇侵华的目的;二讲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三讲争自由、争和平,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四讲防空、防毒以及怎样打游击战的常识。广大师生还每天晚上坚持到农民夜校教唱《九一八》《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在他们的努力下,广大民众的抗日觉悟和信心,以及抗战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一大批人民群众都踊跃地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王尚德还利用各种统战关系先后从县政府和地方上取得了一批枪支弹药(每人一支枪),在县城东郊对师生进行实弹军事训练。[2]107并做好随时投入保卫陕西战斗的准备。在抗日战争期间,赤农校园里到处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象,成为秦东一面鲜红的抗日旗帜。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社会实效性

赤职、赤农20多年的办学历程和教育实践,不但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和各类专门人才,开创了秦东地区乃至陕西党团组织建设的新局面,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兴起与发展,竖起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的一面旗帜,而且还造就了王尚德这位知名的革命教育家,培育并体现了创业创新的伟大精神。其社会实效性之强、影响力之大、辐射力之远、革命贡献之巨,在秦东地区恐无出乎其右者,在整个陕西也屈指可数。

(一)竖起了实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教育(红色教育)的一面旗帜

赤职和赤农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教育在地域上不断扩大。赤职成立后,在本校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性,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领域。1922年,赤职“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逐步扩大到华县、三原、西安等地,其主要方式是建立青年进步团体”[2]10。早在1921年夏,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魏野畴,开始在华县咸林中学进行教育改革,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封建顽固派抱残守缺,极力反对教育改革。魏野畴于1922年7月愤然离去,使马克思主义在华县的传播受到影响。赤职成立后,加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力度,再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华县地区的传播和宣传工作。1923年初,王尚德联络华县咸林中学教员、共产党员王复生等人在赤职召开了有十多名华县咸林中学进步学生参加的会议,成立青年进步团体“青年励志社”“华县中小学生联合会”;1924年夏,在王尚德的帮助下,陈述善在华县高塘谷堆小学建立进步青年团体——“高九(高塘、九里)青年同志会”。1924年春,赤职通过在三原求学的渭南籍学生姚志远、薛应选、杨纯德等人,在三原、渭北中学、第三师范学校建立进步团体“青年自进社”;赤职又通过由华县咸林中学转学到西安成德中学的张炳仁,在西安成德中学建立青年进步团体“青年文学社”。各地青年进步团体建立后,赤职将我党发行的《向导》《中国青年》《平民之友》等刊物分发给它们,引导它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活动。为各地建立党团组织打下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赤农创建后,通过讲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延安出版的各种报刊,进一步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制定的正确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学校、农村和山区,灌输给教师、学生和普通民众。

(二)开创秦东地区党团组织建设局面

赤职建校后,既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教育,又抓紧成立各种进步青年社团,培养革命骨干力量,筹建秦东地区党团组织。1924年6月中旬,赤职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这是陕甘地区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团支部。1925年7月,青年团华县高塘支部成立;1925年冬,青年团渭阳特别支部成立。1925年12月,中共赤水特别支部成立。1926年1月,中共渭南特支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渭南特别支部成立。1927年7月,中共渭南县委和中共五一(今临渭区固市)县委相继成立。据不完全统计,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渭南地区的党组织发展很快,先后建立了6个小组、一个部委、8个特支、45个支部、3个县委、1个地委。团组织先后建立了8个特支、24个支部、1个地委。[10]10各地党团组织既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先锋部队,还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中枢和前沿阵地。它培养的党团员中,除了少数人血洒疆场、献身革命,大多数都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三)壮大革命力量,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

赤职在渭南及陕东一带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教育,使得渭南以及其他各地的青年和群众在思想上发生深刻变化,革命意识与日俱增,党团组织不断壮大发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7]71923年11月和1924年1月,在赤职党团组织和师生的鼓动、参与和领导下,渭南、固市、东西两塬及华县高塘等地,先后爆发有10余万农民群众参加的反封建剥削与压迫的“交农”斗争。渭南东西两塬愤怒的农民打死恶绅田德全。反动县长孙秉文不得不宣布:“各项派款一律豁免。”《中国青年》杂志及上海许多报刊对这次“交农”斗争作了详细报道。中共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为此在《向导》杂志发表长篇社论,指出“农民自救,只有‘聚众反抗’这一条路”[2]12。不难看出其影响力之大。1925年5月4日,西安爆发学生纪念“五四”运动、驱逐陕西督军皖系军阀吴新田的斗争。消息传到渭南后,赤职学生自治会立刻发表宣言,声援西安学生的行动。广大学生走上街头,向社会揭露吴新田祸害陕西的罪行,并借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生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理解与支持,扩大了“驱吴”力量,为七月“驱吴”斗争的胜利起到积极作用。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发生英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当这一消息传到渭南后,赤职青年团特别支部立即召开团员紧急会议,决定以赤职学生会名义发通电、出传单,并函告华县咸林中学和三原第二师范团支部,“令其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赤职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组成“陕东沪案后援会”。宣传队、演讲团足迹遍及渭南东西两塬上下、渭河南北两岸。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同时与驻陕国民军及各界人士成立“关中工、农、商、学、兵联合会”,召开会议声讨反对“沪案”秘密解决,并组织有五六千人参加的游行示威。[11]571925年5月赤职师生联合渭南其他中小学师生,展开了驱逐反动校长的斗争。从1924年冬起到1926年底,渭阳中学(固市)、县高(今临渭区东关小学)、同善(阳郭小学)等学校,先后成功驱逐反动校长以及渭南县教育局长王述道,形成了革命力量全面占领教育阵地的新格局,为新文化、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教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随着陕西国民革命的兴起,1925年11月22日,在张宗适、雷光显等人的努力下,陕西地区最早的农民协会——东张村农民协会成立。随后,赤水附近的淹头村、青正堡等四个村庄,在王尚德的领导下,也相继建立农协会。[2]13为了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926年元旦,在赤职召开陕东国民促成会议。来自临潼、澄城、富平、渭南、华县等地的60个团体20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就发展各地国民会议促成会、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发展国民党的工作以及发展农民运动等议题作出一系列决议。这次会议,“对陕东国民革命运动及农民运动的胜利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党领导下的陕东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里程碑”[2]15。1927年初,当英帝国主义水兵在武汉和九江打伤打死中国人的“一三惨案”消息发布后,赤职学生会立即发表宣言、散发传单,于5月1日联合农民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反英大会,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同年底,赤职师生又与渭南其他学校师生联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的“非基”运动。7月,国民党叛变革命后,王尚德和赤职师生一起投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暴动——渭华起义。抗战爆发后,赤农成立了各种抗日团体,组织民众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斗争。

(四)培育并体现创业创新的伟大精神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事业是党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党的整个事业的成败。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解决育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的性质和宗旨是决定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或后继乏人的关键所在。在险象环生的革命战争年代,王尚德为了创办一所革命性质的职业学校,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经受多次被捕的风险考验,尤其是付出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6年)的代价,始终保持昂扬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先后创建赤职、赤农,实现两次成功创业、两次办学模式创新。不但学校规模愈来愈大(赤农教师与学生人数由1936年创建之初的8人和295人,发展到1946年时,分别增加到34人和1100多人),教学条件日益改善(1946年新建9间新式教学楼),而且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正因为他呕心沥血致力于革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德才兼备的革命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才被赞誉为陕西知名的革命教育家。他与时俱进地创业创新的伟大精神是一笔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开拓教育事业新局面、铸就高等教育新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结语

1.赤职、赤农是秦东渭南地区基础教育与中、高等教育的重要发源。它办有小学、中学、高农班等。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借鉴学习“国立大学”和“抗大”经验,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开创了秦东中、高等职业教育之先河。

2.赤职、赤农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赤职、赤农成立后通过不同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贯穿教学实践、社会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到教师、学生和普通民众心中,引导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在秦东的广泛深入传播、对西北革命斗争成燎原之势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赤职、赤农成就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教师有:狄玉麟、郭昇三、王清源、张德、陈朴斋、贺星源、吕勤铭、郭树德、张恒昌、王向群、宋蔚青、赵金壁、高云峰、安志敬等;学生有:被誉为“学生中最聪明、最勇敢之干部”的程养谦、武维化、何思平、刘映胜,以及以张宗逊、高克林等为杰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管理人才有:张宗适、雷光显、刘映胜、张克敏等;技术人才有:赵葆华、狄玉麟、李高见、田均瑞、东克信、史德有等。这些高层次人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革命运动兴起、促进教育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4.赤职、赤农解放后演变为医学、农学、工学等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在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方面,党和政府相继创办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恢复重建后先后为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新世纪的渭南师范学院(渭南教育学院并入)等。渭南师范学院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综合性教学型高校,正在迈向建设以教师教育特色为主、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进程。渭南师范学院的历史使命感与现实责任感使然:大力传承和弘扬赤职、赤农的办学理念和创业创新精神,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渭南地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播火者在渭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临渭区地方志办公室.临渭区教育志[Z].第十九编:文化,第一章:教育.

[5]谭昭文.王尚德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赤水职业学校校志[Z].赤水职业学校编写内部油印资料.

[7]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渭南英烈[Z].渭南:陕渭文出批字(91)第001号,1991.

[8]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9]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渭南五千年[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中共渭南地委组织部,中共渭南地委党史研究室,渭南地区档案局.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渭南地区组织史资料(1925.12—1987.10)[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共渭南市委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渭南简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赤水渭南革命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三国渭南之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赤水情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