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钢箱梁桥面结构方案分析及对比
2013-03-19桂晓明蔡宪棠
桂晓明,蔡宪棠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60)
0 前言
钢箱梁是一种跨越能力大、建筑高度小、整体性好的梁桥型式,具有技术经济效益好、施工工期短、施工期间对既有交通干扰小、景观效果佳等诸多优点。这些特点使钢箱梁结构在城市高架桥梁的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多[1]。
按照桥面构造及受力特点,城市钢箱梁的桥面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钢桥面铺装、设置混凝土过渡层、设置混凝土结合层。本文以一联钢箱梁为工程实例,借助Midas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三维空间模型,通过对各方案进行详细的力学分析,从受力性能、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为城市钢箱梁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 桥面结构形式[2]
1.1 钢桥面铺装
铺装层直接铺设于钢桥面板是目前国内普遍的做法,常用的有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环氧树脂沥青混凝土等铺装(见图1)。其建筑高度小,能有效减轻结构自重,但普遍存在滑移脱层、裂缝等病害。
图1 钢桥面铺装示意图
1.2 设置混凝土过渡层
为了减小桥面系局部挠度,增强沥青混凝土与桥面的粘结性,同时改善桥面板受力状态,可采用沥青铺装与钢桥面板间设置混凝土渡过层的方式,但这层混凝土增加了桥面自重(见图2)。由于其与钢桥面板粘结力相对较小,一般不考虑其对主梁整体刚度的贡献。
图2 混凝土过渡层铺装示意图
1.3 设置混凝土结合层
为了解决桥面铺装病害,同时增强结构刚度,在钢桥面板上加设一层15 cm左右厚度的结合层,其间通过抗剪栓钉连接,如图3所示,形成整体受力的截面。在结构负弯矩区,梁顶受拉,需要控制其内力以保证结合层的正常使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施加预应力,减小支点截面负弯矩;(2)优化施工顺序,将跨中部分结合层与二期荷载先行施工,可减小负弯矩区结合层混凝土拉力;(3)对跨中进行预压,待负弯矩区混凝土满足强度要求后,撤去压重,产生的反向内力可改善其受力;(4)利用边支点顶升或中支点预顶升成桥再归位的方法,可提高负弯矩区压应力储备;(5)通过结合层合理配置钢筋网、添加钢纤维、微膨胀剂等手段优化结合层受力。其中对跨中进行预压的方法最经济且施工方便,在广东市政建设中广泛应用,效果较好。
图3 钢-混结合梁桥面布置示意图
目前,城市钢箱梁桥主要采用上述三种桥面构造形式。本文以某三跨连续钢箱梁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各自受力性能、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全面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以期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2 工程实例概况
2.1 截面形式
以(40+60+40)m三跨连续梁为实例进行分析,钢梁截面及主要尺寸如图4所示,桥宽9.9 m,顶、底、腹板采用Q345qC,加劲肋及隔板采用Q235qC;横隔板间距为3 m,强、弱横隔交替布置。方案一为钢箱梁上铺8 cm环氧改性沥青混凝土,方案二为钢箱梁上铺7 cm混凝土调平层+8 cm沥青混凝土,方案三采用15 cm结合层+8 cm沥青混凝土。为方便对比,取建筑高度(包括铺装层)相同,均为1.89 m,则三个方案钢箱梁高度分别为1.81 m、1.74 m、1.66 m。通过多工况的计算,调整顶、底、腹板厚度,将应力控制在较小的差异范围,以便对比其受力特性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保证构件稳定,将顶底板最小厚度定为14 mm(方案三桥面板结合层参与受力,顶板厚适当减小为12 mm),腹板最小厚度为12 mm。
图4 桥梁断面示意图(单位:mm)
2.2 计算荷载及荷载组合
计算荷载:(1)自重;(2)汽车荷载(公路 I级,双向两车道);(3)二期恒载(铺装、防撞护栏);(4)整体升降温(±30℃);(5)温度梯度;(6)不均匀沉降(10mm);(7)结合层收缩、徐变。以标准组合验算。
3 有限元计算模型
3.1 主梁第一体系
整体分析采用三维梁单元建模(见图5),方案一、方案二铺装及过渡层均考虑为二期恒载,不参与受力,全桥按一次成梁模拟;方案三的沥青铺装作为荷载考虑,15 cm厚结合层由于有剪力钉的连接作用,按施工阶段联合截面考虑其受力贡献。
为了减小负弯矩区现浇层拉力,方案三采用分段铺装与施工阶段压重结合的方法[4]。模拟的施工过程为:(1)钢箱梁一次成梁;(2)浇筑 I区(如图6所示)结合层,并安装该部分防撞墙;(3)待结合层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各跨跨中施加压重;(4)浇筑Ⅱ区结合层,并形成整体受力截面;(5)撤除压重并安装Ⅱ区防撞墙;(7)铺沥青铺装;(8)运营阶段。
3.2 板壳模型及第二体系
由于薄壁箱梁存在剪力滞效应,针对三个方案分别建立板壳模型[3][4],其中方案三结合层以实体单元模拟,与箱梁顶板无滑移连接。对于桥面板,第二体系应力以有限元法方法求解[5],建立板壳节段模型,如图7所示,并加以车辆局部荷载求解桥面板应力,第三体系应力忽略不计。
根据计算结果,提取支点、跨中处顶、底板剪力滞系数,分别与对应初等梁计算的应力结果相乘(桥面板计入第二体系应力),得到截面应力最大值。
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1 正应力
根据多工况计算,得到三个方案板件厚度如表1所列;正应力计算结果见表2所列。根据初等梁理论计算的结果可知,方案二各关键点应力均大于方案一,这是因为方案二增加了过渡层的自重,钢结构高度比方案一小,且过渡层没有提供刚度;方案三桥面板厚度虽然较薄,但由于有结合层的分担作用,上缘应力仍然最小,而由于质心上移的缘故,其下缘应力较大。
在自重与汽车荷载作用下,以有限元方法计算剪力滞系数,如图8所示,以截面顶(底)缘应力最大值与均值的比值取值。从计算结果可看到,方案一、方案二剪力滞系数相差不大,而与方案三却有较大差别,这是由于方案三顶底板厚度不同且有结合层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计算结合梁剪力滞系数(或有效宽度)时不能忽略结合层的作用。方案三支点处顶板剪力滞效应相对较明显,但总体看其上缘应力仍然是最小的。
图5 空间三维梁单元模型
图6 方案三桥面结合层施工分段图
图7 板壳节段模型
表1 板件厚度一览表(单位:mm)
表2 有效正应力计算结果一览表(单位:MPa)
图8 方案一支点顶板剪力滞效应图
根据第二体系应力计算结果(见图9,限于篇幅,仅给出方案一应力分布图),方案一顶板应力为18 MPa,U肋达42 MPa;方案二顶板应力为11 MPa,U肋为15MPa;方案三顶板应力为8MPa,U肋7MPa。可以看出,桥面系第二体系应力比较显著,在设计时应符合规范相关规定,必要时须对桥面板进行单独分析。同时可知,混凝土过渡层与结合层对桥面系应力改善作用十分明显,各种作用综合后方案三桥面系应力最小,在设计时可考虑减小顶板厚度并适当增大U肋间距以方便施工和节约投资。
图9 方案一桥面板第二体系局部应力图
4.2 剪应力及挠度
由表3可知,由于荷载的增加,同时承受剪力的腹板高度减小(板厚相同),方案二剪应力比方案一为大,而方案三剪应力最大,通常剪应力强度富余较大,不是控制设计的因素。表3显示,汽车荷载作用下方案三挠度比方案一、方案二减小较为明显,因此,在梁高受限时,若要增加桥梁刚度,宜优先采用方案三的设置桥面结合层的方案。
4.3 经济性
各方案主梁材料用量如表4所列,工程建设费用分别为:方案一966万元,方案二884万元,方案三922万元。可以看出,总体上三个方案价格相差不大,其中方案一造价略高,这是由于环氧沥青混凝土单价较高;方案二经济性最好;方案三用料较多,经济性居中。应当说明的是,方案三铺装与梁体整体性较好,后期维护费用较低,设计时可综合考虑。
表3 剪应力及挠度计算结果一览表
表4 材料用量表
5 结语
(1)采用混凝土过渡层与结合层,能有效地改善钢箱梁桥面系受力状态,其中采用混凝土结合层效果最明显,在设计时可适当减小顶板厚度并适当增大桥面加劲肋间距,以方便施工、节约投资。
(2)钢-混结合结构由于结合层的作用,截面质心上移,导致下缘应力明显增大,在设计时应根据注意对底板进行加强。
(3)从整体结果上看,剪力滞系数与第二体系应力对结果影响较大,设计此类桥梁时需予以考虑。
(4)采用混凝土过渡层或结合层,会增大桥梁自重,从而使剪应力增大,在剪应力控制设计的情况下,应进行充分对比。
(5)在建筑高度一定时,采用混凝土过渡层的方案会使活载位移增大,而钢-混结合梁活载位移最小。因此,在梁高受限的情况下,为了得到较大的桥梁刚度,可首选桥面设置结合层方案,避免用设置砼过渡层的方案。
(6)通过对三个方案的材料用量进行对比,可知三个方案总体上造价相差不大(10%以内),相对来说,从建设造价上看,方案二经济性最好,方案三次之,方案一造价最高。
(7)综合建设经验及计算分析结果,不同桥面结构的钢箱梁方案各有优劣(见表5),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
[1]吴冲.现代钢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黄卫.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Luo Q Z,LiQ S,Tang J.Finite segmentmethod for shear lag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s[J].Struct Engrg,2002,128(12):1617-1622.
[4]沈桂平,曹雪琴.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应力分析及试验研究[A].92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C].
[5]樊启武.正交异性桥面系第二体系应力计算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