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的祖籍考

2013-03-19党康琪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韩城渭南白居易

党康琪

(韩城市教育局,陕西韩城715400)

一、渭南和白居易关系很密切,但渭南不是白的祖籍

白居易在《汎渭赋并序》中说:“十九年……明年春,予为校书郎,始徙家秦中,卜居于渭上。”白居易给胞弟白行简写的祭文中说:“吾去年春,授秘书监,赐紫。今年春,除刑部侍郎。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所以黾勉至今,待终龟儿服制。今已请长告,或求分司,即拟移家,尽居洛下,亦是夙意,今方决行。”写此文时白居易57岁,第二年3月,便被免去刑部侍郎,任命为太子宾客,去洛阳上班。从33到58岁,算来白居易将家安在渭南长达25年。虽然这中间先后做周至县尉近一年,做江州司马三年,做忠州刺史两年,做杭州刺史三年,做洛阳太子左庶子半年,做苏州刺史一年半,算起来有十年之多,但也还剩下十余年在长安做官。在这十余年间,他许多时间住在长安,甚而把母亲也曾接在长安暂住,但他应该都是以渭南为家。他自己则在晚年写的《孟夏思渭上故居》中深切怀念他在渭南艰辛难忘的生活,吟道:“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

白居易为什么会“徙家渭上”?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初入仕途就在京城做官,凭俸禄还养不起家,而渭南离长安近,“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一入。”(《汎渭赋并序》)比去洛阳探母方便多了。

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原因是,徙居渭南有家族依托。白居易两岁时,祖父白锽逝于长安,王相民教授在《白居易研究》中说:“(白锽)由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安葬于下邽(今渭南)下邑里。”[1]逝于长安,四围地方多了,为什么会葬在渭南?

在尚未徙家下邽前四年,28岁的白居易写了一首题目很长的七律,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最后四字是“下邽弟妹”。这里的“下邽弟妹”是谁的儿女?

白居易给祖父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言:“(公)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公讳锽,字确钟,都官郎中(白温)第六子。”这话说,白居易曾祖白温至少有六个儿子。其中,比较知名的是白鏻和白锽。白鏻是白锽兄长,有子季康,季康六任官职,第一任就是下邽尉(主管典狱、缉捕的官员)。就是说,白家很早已有人迁居下邽,白居易有个伯伯或者叔叔很早就在下邽做官,并把家带在身边。所以王相民教授说:徙居渭上,“一是渭南是其族人的主要聚集地,户族较大,有所依靠。二是长安米贵,不好居住,渭南距长安很近,只有一天的路程,出入方便”。[1]不仅这些,说白居易和渭南的关系很密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里有他祖父母、外祖母、父母、胞兄、两个胞弟及女儿金銮子等近十位最亲近的人的墓地。

白居易6岁时,祖母薛氏逝于新郑县私第,暂埋在新郑县临洧里。白居易21岁时,年仅9岁的胞弟幼美夭折于符离县私第,暂埋在符离县南原。白居易23岁时,父亲白季庚逝于襄阳襄州别驾任上,暂埋在襄阳东津乡南原。白居易29岁时,外祖母逝于徐州古丰县官房,暂埋在徐州符离县南原,也就是依傍白家符离县私第,暂时和一个早逝的小外孙埋在一起。前边说过,白居易2岁时,祖父白锽逝于长安,暂埋在下邽下邑里。白居易40岁时,母亲逝于长安宣平里,安葬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这一年,3岁的女儿金銮子也不幸夭折。传统朝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丁忧。白居易按规定离职,在渭南住了四年。这四年中,白居易费尽千辛万苦,将暂埋在各地的亲人全都迁葬到下邽县义津乡北原。[2]

丁忧期间,没有了俸禄,又要安葬迁葬这么多人,凭着不多的积蓄和有限土地的收入,白居易的生活特别清苦,思想也特别痛苦,并因此留下了不少诗作。《村居卧病三首》写道:“葺庐备阴雨,补褐防寒岁。病身知几时,且作明年计。”说他修补房子要防备天阴下雨,缝补衣服要防备秋冬寒冷;也不知道生病已经多长时间,但找医生看病只能放到明年考虑了。《归田三首》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经像陶渊明一样,树立了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思想:“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更待明年后,自拟执犁锄。”《春眠》写道:“起来妻子笑,生计春茫然。”《闲居》写道:“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有时又借酒浇愁,《晚春沽酒》写道:“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醉卧黄公肆,人知我是谁?”

所以,白居易离开渭南以后,时常怀念渭南,并几次表示,将来归葬父母身边。《祭郎中弟文》言:“下邽北村,尔茔之东,是吾他日归全之位。神纵不合,骨且相依。岂恋馀生?愿毕此志。”给自己写的《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言:“以某年月日,葬于华州下邽县临津里北原,祔侍御、仆射二先茔也。”白居易祖父白鍠做过“殿中侍御史”,父亲白季庚去世后,朝廷赠与“右仆射”封号。所谓“祔侍御、仆射二先茔”的意思,就是和祖父、父亲葬在一起。

只是,渭南不是白居易的祖籍。祖籍什么意思?《辞海》:“祖先居住占籍的地方。”白居易在下邽生活时间很长,并把母亲接到下邽,把家安到下邽长达二十余年,但祖父母、父亲都未在下邽生活居住过,都是他迁葬到下邽的。[2]所以下邽,也就是现在的渭南不是白的祖籍,只是白居易和他母亲的客籍地。

白居易和他母亲的客籍地不仅有下邽,至少还有新郑、符离、洛阳三地。《旧唐书》说白居易是“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初,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到白居易曾祖白温时,白氏家族的一部分渐向两京,也就是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附近迁移。儿子白鏻一支向西发展,下邽便成了白氏家族一个重要的聚集发祥地。儿子白锽一支向东发展,洛阳临近便成了白氏家族又一个重要的聚集发祥地。

白居易祖父白锽任职的第一个地方是鹿邑,鹿邑在洛阳东南,离洛阳较远,他把家安在离洛阳近得多的新郑,所以白居易在新郑出生,他的祖母在新郑去世;白锽做过酸枣令,酸枣县在洛阳西北方向,比新郑稍远一些;白锽是在巩县任上去世的,巩县大致在洛阳新郑之间。

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做过宋州司户参军、彭城县令。宋州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彭城在今天江苏徐州。因此,白季庚在徐州符离购置了私宅,于是白居易的四弟生在符离,9岁夭折于符离,并暂时掩埋在符离,而后,病逝于徐州公房中的白居易的外祖母也暂时掩埋在符离。应该是直到白季庚做了襄阳别驾后,才将家安到洛阳。因为父亲去世后,白居易几次出远门,都是回归洛阳看望母亲的。

洛阳还是白居易一生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徙家渭上”之前,据褚斌杰《白居易年谱》,白居易在贞元十五年(799)将家从符离搬至洛阳,第二年大饥荒,从长兄白幼文任职地浮梁负米返洛阳省母,至贞元二十年(804)“迁家下邽”,可知,这已客籍洛阳五年。等侄子龟儿为父亲白行简守孝期满,也就是白行简去世三年之后,在大和二年,年当58岁的白居易又去洛阳任职,并再次客籍洛阳,直到75岁逝世。尤其这晚年的18年,几乎没有离开过洛阳。而且,据《旧唐书》:因为白居易“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间,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遂’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由此可知,最终白居易安葬洛阳。于此需要交代,渭南白氏陵园中的白居易墓是衣冠冢。

如此,作为客籍地,新郑、符离、洛阳都是白居易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地方,都对白居易的人生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太原是白居易的远祖籍贯

一些权威书籍都说白居易:“其先太原人,后徙居下邽。”《辞源》干脆只说白居易是“太原人”。这话当然有依据。白居易为祖父、父亲写的“事状”题目就是《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汎渭赋并序》中则说:“卜居于渭上。”说把家搬到下邽。

白居易33岁写的《汎渭赋并序》中的话,只是说他人生中的一次搬家而已,是指从洛阳把母亲接到下邽,在下邽安了家。搬迁的可不是祖籍,因为洛阳就不是他的祖籍,而祖籍也是搬不走的。57岁写的《祭郎中弟文》中又说:原来就有全部搬回洛阳的想法,现在我已下了决心,请了长假,并要求到东都任职。第二年春天,便又搬回了洛阳。

白居易自称太原人氏,只是标榜郡望,这既是当时的习惯,也是白居易对祖先显耀的自豪。据《北齐书·卷四十·列传第三十二》载:“白建,字彦举,太原阳邑人也……天保十年(559),兼中书舍人。肃宗辅政,除大丞相骑兵参军。……武平末,历特进、侍中、中书令。……当世以为荣宠之极。”

所以,白氏后人都看重白建。不仅白居易自称太原人,白鏻之孙、白居易从祖弟、官至宰相的白敏中之《神道碑》说敏中“其先太原人”。从洛阳白居易研究会会长白剑先生整理的近世出土的《白氏墓志》看,河南还有其他三支白氏。在白建儿子一辈已经分支的白羡言父子,墓志上就都说是白建之后,都说是太原人。白义宝、白知礼父子与白建无关,但也是白居易的上祖白起之后,便都以白起的籍贯为籍贯,说是“歧邑郿人也”。要知道白义宝之子开元年间去世,与父亲都埋在“洛城东北廿里旧茔”,而白起秦昭王时去世,相隔一千年之久。

作为白居易来说,七世祖白建虽无白起之赫赫武功,但官至中书令,就是做到宰相,足以值得自豪,而况早自己才二百年,便以其籍贯为籍贯,便就说自己是太原人。而实情是,太原只是他两百年前的祖先的籍贯。

三、韩城才是白居易的祖籍

王相民教授说:“白居易祖籍太原,高祖白建曾任北齐五兵尚书,有功而赠司空,并赐庄宅各一区,在同州韩城县,从白建以下到白温二百年间,白氏家族墓地均在韩城。”二百年间祖先生活和安身之地韩城,算得上白居易的祖籍了。[1]

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出身,担任过户部尚书的张士佩告老还乡后所编的《韩城县志·乡贤》里只收录了六个人,第一个是司马迁,第二个就是白居易。[3]清康熙年间编写的《韩城县志·名胜》卷中说韩城有十二景,第九景为“香山云寺”,[4]《寺观》卷说:“香山寺在县西南山底洞。”[4]《古迹》卷中记载白建封地为“白田村,在香山下,白乐天先世所居也。左明府萝石、解太史拙存有诗。”[4]左明府萝石即左懋第,萝石是他的号,进士出身,明末崇祯年间担任六年韩城县令,其文治武功可称韩城千古县令第一人。因为政绩考核全国第一,被直接调至朝廷担任左给事中。南明王朝成立,他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兼任兵部右侍郎,出使已经占据北京的清廷。在北京,因拒绝清廷招降而遭杀害。[4]左萝石游香山寺留下四首诗,其一为:

绝世风流白乐天,山间青草自年年。

乌纱劳吏游行少,晚与香山结好缘。[4]

左萝石去香山寺祭拜时,感到香山离城太远,普通人去一趟很难,就在离韩城县城十里的北陈村和南陈村之间建了白公祠,并规定每年11月15日在此举办庙会纪念白居易。[4]从明末开始,庙会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三百年间,不曾中断。1942年,河防告急,需用大量木料修筑工事,驻防的二战区队伍要拆此庙。于是,地方上组织人持械保卫白公祠,副保长的腿都被打伤了。祠庙最终被拆,庙会难以为继,但遗迹尚存,残碑还在。

解太史,韩城人,名引樾,拙存是他的字,为韩城从明朝就盛传的“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的三进士之一,授职翰林院编修,所以被尊称为解太史。解太史有《香山寺》两首,其一为:

香山居士旧风流,风雨年年閟石楼。

一自新诗凭吊后,故眉残碣亦千秋。[4]

请注意“残碣”二字,这是说碑石矗立久远,早至明末,已经残缺不全。

左萝石、张尚书、解太史,一个外省人,两个本地人,交待他们的功名、身世,是说三人绝非等闲之辈,因而,对他们的意见不应等闲视之。

1986年4月及1988年后季,从韩城市苏东乡西金盆村西北唐墓,先后出土两合墓志铭,分别为“唐白敬宗墓志铭”及“唐白公济墓志铭”。两合墓志保存完好,现藏韩城市博物馆。《韩城市文物志》在收录的《唐白敬宗墓志铭》后评论说:

墓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白建、白居易及其白氏家族谱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韩城县志·白居易传》、《旧唐书》、《白居易集》、《太原白氏家状二道》等文献记载,与墓志内容基本符合。墓志中的‘诏赐庄宅二所,在同州韩城县临汾乡紫贝里’,比史书记载的‘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的话更具体明确。白敬宗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族同宗。白敬宗的高祖和白居易的曾祖同是白温……[5]

《旧唐书》说:“北齐五兵尚书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一句,明确指出白建之后,自六世祖起的白居易的祖先都是韩城籍贯。

白居易在为父母写的《襄州别驾白府君事状》中说:“故自司空而下,都官郎中而上,皆葬于韩城县。今以卜归不便,遂改卜巩县府君及襄州别驾府君两茔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所谓“卜归不便”,是说本该把祖父、父亲安葬韩城祖坟,但不方便。引人疑问的是,没将“卜归不便”的意思按序写在为祖父母写的《事状》中,却写在为父母亲写的《事状》里,这是什么用意?换句话说,归葬父母有什么“不便”?

张启堂先生为此专程咨询王相民教授,回答说:“可能是白家人不同意白居易父母入葬祖坟。”反复阅读白居易给外祖母写的《墓志铭并序》以及相关文章后,觉得白家人不赞成白居易父母的婚姻应该是原因之一,对此,我们将另文专论。

韩城出土的白敬宗《墓志铭并序》说:“府君七代祖建,齐中书令,赠司空,有功于齐。诏赐庄宅二所,在同州韩城县临汾乡紫贝里,府君所居是也。”[5]“府君所居”的是“宅”,“在同州韩城县临汾乡紫贝里”,就是墓志出土的地方。唐时的“临汾乡”在韩城东原,这里位于黄河西岸,隔着黄河可以看见汾水入黄口。而“庄”,即田庄,在白家原,离其宅还有四十来里,这里有白田村,往西有白田沟。张胜发先生在《白居易与韩城》中说,他的老家就在白田沟里。张先生说,从嵬东镇西庄村向西,是丘陵台原地貌,正西有个村子形似簸箕,人称簸箕掌村,西北有个村子叫硷子凹,各住十来户人家,再西的台原就叫白家原,台原上有白田村,台原西边的大沟,叫白家沟,直通香山脚下。由于白田村得名早,名气大,周围一些地名都是参照白田村命名的。比如,“老西沟”在巍山东面,却因在白田村西面而得名;“西坡村”在白田村西面的山坡上;“南坳村”在白田村南面的山坳;“十里窑”在白田村向东十里的地方。

韩城多有以白姓命名的村庄,比如,白家庄、白村、白家洼、白家岭、白家山……张先生说,据他所知,白姓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有花池、芝川、陈村、苏村、大鹏等。笔者还了解到,县南大柳村,县北东王庄,白姓也比较多。所以,郭德源先生《韩城姓氏初考》中说:“白姓在韩城南北均有分布。”

洛阳有香山,山上有香山寺;韩城也有香山,山上也有香山寺。这会是巧合吗?是白居易晚年思念祖籍,名洛阳此山为香山,捐钱建筑香山寺?还是白居易功德完满,韩城白家人引以为自豪,改封田近山为香山,又盖了香山寺?这恐怕很难说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远在明朝末年,解太史游韩城香山寺时所写的《香山寺》中就有“故眉残碣亦千秋”的句子。而无论哪种情况,都在彰示着白居易和韩城的血亲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意见是,太原是白居易的远祖籍贯,渭南是白居易父祖的安葬地,新郑是白居易的出生地,洛阳是白居易的安葬地,新郑、符离、渭南和洛阳又是白居易家人的客籍地,至于韩城,确实是白居易的祖籍。

[1]王相民.白居易在渭南的十年[Z]//王相民.白居易研究(陕内资图批字2002年161号).

[2]褚斌杰.白居易年谱[Z]//王相民.白居易研究.

[3][明]张士佩.韩城县志·卷之五·乡献[Z]//韩城市志编撰委员会.韩城县志.1985.

[4][清]康行僩.韩城县志[Z]//韩城市志编撰委员会.韩城县志.1985.

[5]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韩城市文物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韩城渭南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魅力韩城
嗨!韩城
韩城老街
请到我们韩城来
早冬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早春(节选)
三国渭南之战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