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交通建设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2013-03-19汤秀菊李本义2武汉市历史研究学会湖北武汉430063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实业孙中山交通

汤秀菊李本义2(.武汉市历史研究学会,湖北 武汉 430063;2.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孙中山交通建设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汤秀菊1李本义2
(1.武汉市历史研究学会,湖北 武汉 430063;2.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孙中山十分重视现代交通建设和发展,并把发展现代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作为振兴实力、富国强民的根本和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关键。他提出的交通先行、铁路为要、路港结合、海洋与内陆一体、内陆与边疆相连、利用外资发展交通等一系列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科学构想,对于推动中国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孙中山;交通建设思想;铁路为要;路港结合;历史影响

孙中山不仅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而且还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倾注了巨大精力。1919年,《远东时报》六月号发表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建设国家的宏伟计划——《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实业计划》共有六大计划,主要目标是在10到20年的时间里,修建可媲美纽约港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海港及众多商埠,修建长达10万英里且能把沿海、内陆、边疆连为一体的的五大铁路系统,修建100万英里的全国公路网,整修运河及内河航道。《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谋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超越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强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行动计划。

孙中山认为,要改变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这是事关中国存亡的关键。因而,他把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振兴实业的前导,把交通之开发、铁路之修筑、商业之开埠置于首要地位,以发展交通运输为径,以重点工程为纬,建成全国水陆交通网络。并提出十年“达于富强之地位”,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的奋斗目标,努力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国。

(一)交通为实业之母,交通须先行发展

1.交通须先行发展。孙中山认为振兴实业,当务之急是发展交通事业,这是振兴实业的起点,也是重点。在《实业计划》中,他把发展交通运输放在首位,其顺序是:交通之开发,修建铁路10万英里,公路100万英里;商港之开辟,兴建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海港,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市政之建设,在铁路中心及终点、商港码头、交通要地,建新式城市;水利之发展,包括疏通治理各主要河流,如扬子江(长江)、西江(珠江水系最长河流)、淮河、运河等,防治黄河以及水利灌溉与水力发电等;最后是发展钢铁业、建材业、矿业、农业等事业。

2.重视交通建设。早在1894年,孙中山通过考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特别铁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提出要大力发展交通尤其是铁路交通运输,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1912年6月,他在一次与记者的谈话中阐明了先行发展交通运输尤以铁路为先的重要性,指出:“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1]。他认为发展实业,必先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此乃强国之道。1912年8月,他在全国铁路协会欢迎会上致词说:“富强之道,莫如扩张实行交通政策。世人皆知农、工、商、矿为富国之要图,不知无交通机关以运输之,则着着皆失败”;“交通不便,实业必不能发达,可以断然”;“故今日欲谋富国之策 非扩充铁路不可”[2]。孙中山深知交通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不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中国振兴实业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强调“建设大业以交通政策为重要”;“建设之大计,当远测于十百年后,始能立国基于永久”;“建设最重要之一件,则为交通”;“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则建设之事,千端万绪,皆不克举”;“国无交通,是为废国”[3]。因此,振兴实业应以发展交通运输尤以先修铁路为立国之本和头等要策。

(二)铁路为要,路港结合,建设庞大交通系统

1.铁路为要。孙中山坚持发展交通尤以铁路为要。他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4]。孙中山坚持铁路为国家富强之先驱。1912年7月,他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欢迎会上指出:“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如美国现有铁道20余万里(笔者注:此处应为英里),合诸中华里数,则有70万里(笔者注:此处应为市里,1英里=3.2187市里),乃成全球最富之国。中华之地五倍于美,苟能造铁道350万里,则可成全球第一之强国。”[5]孙中山坚持铁路为国家统一之保障。1912年9月,他出席北京报界欢迎会时指出,现在国防不固,致使俄在北满及蒙古横行,日本在南满洲横行,英国在西藏横行,皆因交通不便之故,“我国兵力若能保护边圉,断无此等事实”,故“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6]。他希望通过修筑铁路,达到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为此,他积极投身铁路事业,指出铁道是今日文明富强之利器,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中国的铁路建设若能与美国并驾齐驱,则中国之富强“亦必须随铁路与俱来矣”[7]。发展以铁路为主体的现代交通业,不仅是发展实业、繁荣经济的前提,而且对加强国防建设、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

2.路港结合。孙中山坚持发展交通须注重商港开辟,更要注重路港结合。他计划在中国北方、东方、南方修建如纽约港一样的大洋港口,把铁路、公路、水路与港口相接,建起路港结合的交通运输系统,并在铁路中心、终点以及路港结合部建新式市街,刺激经济发展。在实业计划中,北方大港是西部开发的出海通道。北方大港计划建于深水不冻的直隶湾中,并由此为起点向中国西北边疆建设西北铁路系统,再开浚运河,把北方大港与中国北部、中部通渠连接起来,建立北方大港铁路、水运、航运相结合的庞大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不仅利于直隶、山西等地煤矿之开发,而且此港“为其出海通衢”;不仅利于沿海各地稠密地区移民开发边疆,而且此港“实为最近门户”,由此港出发亦“为最廉矣”[8]。东方大港是东部、中部重要的出海通道。东方大港计划建于上海港,要建成世界商港。通过整治扬子江,改良扬子江水路、河岸及运河,使航运可直抵成都。再修建东方大港为起点连接西北的铁路网络,把东方大港与以俄国交界的塔城、蒙古的库伦和乌里雅苏台以及中西部的广大地区紧密相连,不仅可以把中国东部商业中心、中部商业中心与西部连为一体,而且交通便利,物流方便,缩短时间,运费极廉,内可串通东西,外可直达大海,于国于民于商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南方大港是南部和广大内陆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南方大港计划建于广州,要改良广州港使之成为世界商港。通过改良广州水路系统,以广州为起点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建造船厂,并以海港、航运为中心连接铁路网,打造中国南部高度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铁路为要,路港结合,建立庞大交通系统,不仅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而且利于“世界商业于无穷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皆于中国今日为必要而刻不容缓者也”[9]。

(三)海洋与内陆一体,内陆与边疆相连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洋面积广阔,领海内岛屿众多,大陆架宽广,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余公里,四周邻国众多,既是海洋大国又是内陆大国。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实业发展和经济振兴,必须首先是海洋与内陆、内陆与边疆统一联系的整体,必须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并以此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动脉,其中尤以铁路为大动脉,同时把海洋、海港、公路、河流等与之有机结合并相互贯通,使全国版图血脉相联,交通灵活便捷。因此,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要修建可与纽约媲美的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为世界级商港,修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五大铁路系统,整治并改良扬子江、黄河、淮河等内河航运,修建100万英里公路,真正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系统。

建设以东方大港为起点的东南铁路系统,再通过整治扬子江水系,把中国的东部、南部以及东南、西南的人口稠密地区连接起来,快捷的交通系统不仅运费极廉,有利于农矿物产的开发,而且交通便捷之处“定成为实业荟萃之点”[10]。建设以南方大港为起点的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并通过改良广州水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港口,把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与西南各省的广东、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以及中部的湖南等广大地区紧紧相连,这不仅是“发展广州所必要”,而且是“西南各省全部之繁荣为最有用者”[11]。建设以北方大港为起点的西北铁路系统,把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连成一片,成为由海洋到内陆并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是由太平洋前往欧洲捷径,“实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12],不仅方便物流,而且利于沿海沿江地区移民开发西北“富足之地”;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

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构筑全国港口、铁路、公路、水路等交互联系的庞大立体交通网络,采取先沿海,后内地,以沿海带动内陆,以内陆带动边疆的梯级开发战略,把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海洋与内陆、内陆与边疆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全国各地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成为高度统一相互连贯的有机整体。这不仅有利于经济流通、人口流动、移民垦荒、农矿物产开发、交通沿途城镇建设,而且对于巩固国防边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普及文化教育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利用外资发展交通,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是进行国家经济建设、振兴中华的关键。孙中山强调倘能举国一致,引进外资,发展生产,“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13]他不仅论述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利用外资必须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坚持时间效益、坚持平等互利、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等十大引资原则和借资自办、中外合资兴办、外资独办三种办法,并把维护国家主权作为引进外资的最高原则[14]。利用外资进行国家经济建设,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国强民的现代化国家,是孙中山一生所追求的宏伟目标。虽然当时从事国家经济建设缺乏必要的条件,但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近代工业化体系,加速国民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华的思想宝库,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以后实业潮流的向前发展。

孙中山十分重视发展现代交通业,强调交通是实业之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助推器。他的交通建设思想与实践,对民国时期实业潮流的兴起和中国交通早期现代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中国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推动了民国时期实业潮流的兴起和中国铁路交通建设的进程

民国初建,中国的实业与科技实力十分薄弱。为推动全国实业发展,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中设立实业部,直接受大总统管辖,他要求各省迅速成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兴办各种实业团体,以促进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一时间,南京的中华民国实业协会、上海的中华工学会、中华民国商学会、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等各实业团体相继成立。为了鼓励和促进工商实业的发展,1912年3月5 日,孙中山咨请参议院核议实业部拟定的商业注册章程颁行全国,鼓励各商业公司自由注册营业,创办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如铁路、航运、煤矿、机械制造及各类工厂、公司等,依法保障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营。他在临时大总统任职期间,颁发了30多项有关民主改革、提倡教育和奖励实业的法令。即便是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他仍以普通公民身份积极投身实业建设的宣传和行动中。他不仅满腔热忱地参观铁路煤矿、公司和工厂,规划铁路建设,而且还发起创办中华实业联合会、农业促进会等实业组织。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大力倡导和参与实业活动,推动了民初实业热潮的兴起。

1914年至1922年,由于西方国家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陡然减少,民族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骤然扩大,大大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据统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工人总数27万人。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工人总数56万人。从1914年到192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3.8%,其中,轻工业如面粉加工、卷烟生产的年增长率超过20%。但铁路的进展依旧十分缓慢,1912年至1926年,铁路共通车3723公里,年平均不足250公里,只有东北铁路进展迅速,建成1000多公里。然而铁路收入却成为北京政府的支柱,仅1921年铁路盈利4000余万元,占北京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15]。

正当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大力发展之势,却经历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实业发展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跌落千丈致停滞发展。1931年,也就是在孙中山实业计划提出10周年后,一批中国工程师重提振兴总理的实业计划,他们自发组织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总理实业计划实施委员会,拟在国内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5年发展计划,但随后的抗日战争又使该计划无果而终。1941年3月,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邀请大批专家组成十几个专门小组,分成55个项目开展实业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43年完成了一份10年至20年内中国实业发展所应达到目标的研究报告,由于国共内战致使该计划流产。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异常特殊的时代,当时世界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泛起与快速膨胀,帝国主义的侵略致使国家不能独立,主权严重丧失,政治环境混乱,资本、人才和技术极其缺乏。对于孙中山倡导共同开发中国的实业计划,西方列强不仅没有提携,反而进行干预,加之国内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根本无暇发展。即便孙中山“再造共和”成功,其“国际共同开发中国经济”的实业计划也难以取得成功。

(二)对中国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孙中山实业计划提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实业发展历经坎坷,一路荆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实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仍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才峰回路转,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孙中山实业强国的梦想终于成真。

孙中山重视铁路交通,把修筑铁路作为发展实业的关键。他认为发展实业才是兴国之要,而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因此,他计划用10至20年的时间修筑10万英里铁路,建成5大路系统,把祖国东部与西部、内地与边疆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后更是突飞猛进。值得一提的是,兰新铁路和青藏铁路的建成更让世界瞩目,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1962年,经过“百里风区”的兰新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这是新疆通往中国内地的唯一铁路运输干线。1984年8月,南疆铁路正式投入运营。1990年9 月,北疆铁路建成通车。1994年9月,历时2年的兰新复线建成。兰新铁路成为贯通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第2座亚欧大陆桥。2006年7月,历时5年建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由于克服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跨越了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被誉为“天路”。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得西藏与中国内地的联系更紧密,这无论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防安全,还是从促进民族团结,有力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孙中山重视港口建设,把内陆与大洋、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要用10 到20年时间,修建可与纽约港媲美的北方、东方、南方三大现代化海港,由于所处动荡的特殊时代,其修建计划一直未能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港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逐渐融为一体。1989年8月,京唐港(原名唐山港,现为北京、唐山联合共建之港)在原北方大港的港址上拔地而起,1992年投入运营,2009年突破亿吨大关。如今,北方港口群以京塘港为中心,两翼有营口港、丹东港、天津港等,成为集水运、铁路、公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国际化大港。港口建设在上海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前,由于港口建设投资少,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上海港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上海加快港口建设和与之配套的内河航道建设,到2010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创下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港口世界纪录。南方大港以广州为中心,孙中山把广州港建成世界港口的宏伟目标在当时也只能是梦想。改革开放后,广东的惠州港、黄埔港、湛江港等一批沿海港口纷纷以打造“南方第一大港”为目标,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海港。如今,南方港口群以广州港为中心,还有深圳、蛇口等港口,与北方和东方港口群一样,货物吞吐量均在亿吨以上,其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年的宏伟构想,孙中山修建现代化港口的梦想得以实现。

孙中山重视河流治理,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他提出要修浚杭州到天津间运河、西江到扬子江间运河,新开辽河到松花江运河等,治理扬子江、黄河、西江、淮河等其他河流。他特别提出要在长江上游的宜昌建坝蓄水,宜昌以上河流两岸岩石束江,既窄且深,急流险滩,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泝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汉口至重庆的航运“可得而致”,“而内地直通水路运输,可自重庆北走直达北京,南走直至广州,乃至全国通航之港无不可达”[16]。孙中山希望通过大力整治内河航运,努力建成铁路、公路、内河、港口紧密贯通的交通网络系统,以达到货能畅其流,物能尽其用,刺激经济发展,振兴实业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快了河流治理和航运建设的步伐。仅以长江流域为例,三峡大坝的建设堪称世界一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和长江流域规划,以及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1994年12 月,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的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建设完成,其浇筑高度185米,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孙中山对于武汉城市交通建设独具慧眼。1912年,孙中山在武昌演讲时首次提出连接武汉三镇的大胆构想,随后在《实业计划》中对武汉的交通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他提出要打破武汉三镇各自为守、互为犄角的格局,使之连为一体。应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的第一个转变处“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将来城市扩大,“则有更多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整治扬子江、改良汉水、建设武汉港口码头,“以供内河外洋船舶之用”[17];使武汉成为外可直达大海,内可串通东西,实为中国外洋内河陆地航运交通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交通市政建设有了快速发展,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改革开放后,武汉市政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目前,从长江上游到下游依次修建了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二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2010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量达65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跨入亿吨级的港口。

孙中山交通建设思想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对中国交通运输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科学构想,成为其振兴实业、发展民族经济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当时特殊历史条件的制约,孙中山发展交通,振兴实业,建设富强中国的梦想未能实现,但其提出的发展实业的许多真知灼见确实震撼人心,特别是他向西方学习、利用外资进行国家经济建设、振兴中华的理想,始终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并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中国强国之梦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1][2][3][4][5][6][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1:383、420、496、384、391、433、567.

[8][9][10][11][12][13][16][1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6、262、290、319、261、227、300、295.

[14]李本义.孙中山对外方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2.

[15]周海滨.孙中山和他的“实业救国计划”[J].中国中小企业,2011,(11):74.

K827

A

1672-9846(2013)02-0021-05

2013-03-09

汤秀菊(1968-),女,湖北十堰人,武汉市历史研究学会理事,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李本义(1966-),男,湖北潜江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实业孙中山交通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繁忙的交通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小小交通劝导员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