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源泉*
2013-03-19白春民
郭 婕,白春民
(1.武警工程大学 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86;2.武警工程大学 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86)
战斗精神作为“战争中精神力量的主体,是军队战斗力的灵魂”[1]19,它综合反映了军人战斗中的智慧、思想、情感、意志、信心、决心、作风、气质、气节等精神要素,是军队的军心、士气、勇气、斗志、胆识、毅力等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战斗精神直接影响支配着军人的行为,是决定战争胜负和军事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育我军官兵的战斗精神,对于确保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地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精神养料,用优秀的民族精神滋养官兵的战斗精神。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精神精华,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作为一个民族的主体精神和集体意识,不仅深深地感染熏陶着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使其在文化心理上打下民族精神的烙印,在行为习惯上带有民族性格的特征,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其军队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发挥,正如克劳塞维茨所指出:“一支军队所以能够具有大胆精神,可能是因为这个民族本来就有这种精神。”[2]中华民族在其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江泽民把这种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3]。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的心灵深处,深深影响着我军官兵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是培养我军官兵战斗精神的不竭精神动力。
一、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养官兵精忠报国的赤诚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无限忠诚和热爱的真挚情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柱,也是一支军队战胜敌人与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因为对于“任何一支军队,要承受住军事斗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心理冲击,都必须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激发出超越一般情感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才能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开展的反动宣传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心理攻势,承受住战争环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保持困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拥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1]61。一个失去爱国主义精神支撑的军队必然是一个失去灵魂的军队,一个没有炽热爱国主义情感的军人也必然是一个缺失战斗意志的军人。人民军队从建军之初就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最为真挚的爱,化为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及战胜强敌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实际行动,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我军最为伟大的精神力量源泉。
新的历史时期,培养我军的战斗精神,需要大力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文化资源,培养我军光荣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官兵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意志。
第一,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性。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在世界各民族中尤为突出。自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已经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模式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避免了社会陷入长期的动荡战乱之中,给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追求国家大统一及民族大团结的“大统一”的思想成为是中华民族的最为崇高的主流价值观念。在2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政权时有更迭,间有盛衰,但中华各民族在迁移、聚集和战争中形成的民族大融合的思想和行动却从未中断过。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日久弥坚,成为民族精神最为深刻的部分。世界上其他民族,有的也曾拥有过灿烂的文明,甚至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但是大都是盛极而衰,民族国家在人类历史上都没有长时期地延续下来,维有中华民族在2 000多年的历史中,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以持续维系。正因如此,中华民族积淀起了比别的国家更为持久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孙中山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4]
第二,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性。中华民族强烈持久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牢固地凝聚在一起,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屡遭侵略而不亡,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表现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一种炽热的情感,表现为对国家独立富强,民族团结统一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追求;也表现为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到异族侵入和外敌侵略时,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现为中华民族在追求自强自立、繁荣富强的征途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充盈在中国历史的各种时期,如:霍去病“匈奴末灭,何以家为”的英气;马援“马革裹尸”的豪气;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壮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骨气;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正气;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志气;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并深深地印记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必然成为我军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第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行为的自觉性。在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基础,广大官兵要自觉地从中国爱国主义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升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捍卫人民利益和民族尊严而战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自觉培育军人对国家民族利益无限忠诚的赤子情怀,培育军人“国而忘家”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和“报效国家,效命沙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自觉地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报效国家,履行使命,甘愿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奉献自己一切的实际行动,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军人身上最崇高的体现,也是军人战斗精神的力量之源。
二、传播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培养官兵守护和平的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和谐、和平、和睦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价值取向,爱好和平、崇尚正义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精神,天下太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社会理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以及同其他民族和国家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和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这种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独特态度,即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获得与维护,只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携手共进以及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上;主张以道德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园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感化其他民族和国家,以达到“协和万邦”[5]。
这种精神反映在中国传统的军事理念中,就是主张“师出有名”的正义之战,反对“师出无名”的不义之战;主张“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强调“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礼后兵,以“理”服人,坚决反对“以力服人”的滥用武力和侵略扩张。这种基于和平立场的军事理念,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热爱和平的民族,使中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军队。正是出于对和平的热爱,对正义的崇尚,使中华民族对外来侵略和不义之战无比憎恶,形成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捍卫和平反对侵略的自卫反击作战原则。
培养当代军人的战斗精神,要善于从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精神中吸取养料,高举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和文明之师的旗帜,教育官兵树立强烈的珍爱和平、维护正义的意识。让官兵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之果,也是无数中华儿女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来的和平之果。能否有效地履行守护和平、维护正义的职能使命,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官兵的心中只有有了对祖国和平发展的无限热爱和对正义的崇高追求,才会产生对破坏和平践踏正义的强烈憎恶,这种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念,自然能激起广大官兵为了守护和平,捍卫正义,反对侵略而不惜血染沙场,与敌人血拼到底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勇气。
三、发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培养官兵吃苦耐劳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在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精神[6]。这种民族精神包含勤劳和勇敢两种精神品质。勤劳反映了人们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作顽强斗争的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勤”就是做事尽心竭力,不偷懒懈怠。“劳”就是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不辞辛苦,奋力拼搏。“勤”必然要求“劳”,所以勤劳就要求人们勤奋努力,吃苦耐劳,反对懒惰和无所事事。
勇敢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品质,它一方面表现为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战天斗地、顽强拼搏、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斗争中,不畏强暴、反对压迫、抵御外侮的一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状态。勤劳和勇敢密不可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卓越品质,是注入到我们民族血脉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官兵的战斗精神,就要善于从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养料,培养官兵“爱军精武”的敬业、爱业、勤业的优秀品质,锤炼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顽强拼搏精神。“爱军精武”是军人职能之所系,使命之所在,体现着官兵对职能使命的忠诚,对部队的热爱,也是勤劳勇敢精神在军队中的直接体现。当兵不爱军,不是好军人;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学不精,不是合格兵,这些都是对“爱军精武”精神最为生动的诠释。
“爱军精武”一是“勤”字当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中华民族的古训,广大官兵要从中汲取营养,在学习训练中树立“比、学、赶、帮、超”的争先恐后思想,勤于训练,精于训练,熟练掌握各项军事技能,增强战胜敌人的战斗信心。同时,我们还要牢记人类战争史中的经验教训,即任何一支疏于训练荒于训练的军队,必然是一支缺少武德,丧失灵魂的军队,也必然是一支要遭受失败的军队。
二是“苦”字作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超的军事实践技能和充满智慧的勇敢的战斗精神,来自于严格、艰苦的军事教育训练。军事训练必须从难从严出发,设险局、危局来锤炼官兵的军事素质,磨砺官兵的胆识意志,才能培养出官兵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三是“勇”字为本。战争、战场是人类最为残酷的生存环境,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军人勇敢的精神品质就成为取得军事实践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勇敢成为军人职业道德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爱军精武”精神的最高体现。在官兵中大力弘扬 “勇者不惧”、“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中华民族的勇敢品质,是培养我军勇敢顽强战斗作风的有效举措。
四、树立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官兵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它是指为了实现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于担当责任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坚定品质,一种讲正义讲气节的浩然正气。如《论语》中所说的“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奋斗精神;《中庸》所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进取态度;《易传》所强调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皆是这一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述和体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必然要求民族性格具有正直的品性和节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凛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气,都是民族刚健有为性格的突出体现。这种优秀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激励无数的中国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锻造了中华民族愈挫弥坚,不向困难低头的民族拼搏精神。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要大力汲取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凛然正直的民族气节,培养官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不惧邪恶一身正气的钢铁意志和铮铮铁骨;激励官兵在军营建功立业,积极作为,把军营作为施展自己人生才华,人生理想的最美舞台。
中华民族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蕴涵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促使中华民族时刻自警自醒,发奋图强,不敢懈怠。这也是培育我军战斗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官兵的战斗精神,要注重培养官兵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提高官兵的备战观念。建国以来,尤其是近30多年来,广大官兵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很久没有经历残酷的战争环境考验。在这种和平环境下,部分官兵的头脑中容易滋生 “做和平官,当和平兵”的松懈麻痹意识和贪享安逸的思想,缺少一种时刻枕戈待旦以及随时准备效命沙场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这样会使一些官兵失去奋发上进自我磨砺的精神追求,导致战备观念松驰,思想警惕性放松,军事训练强度、难度要求降低,甚至出现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思想和行为。军人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忧患意识,是军队自己最大的敌人,历史上许多曾经强大的军队,正是由于安于享受而逐渐缺失了忧患精神,最终当真正的战争危机降临时,失去了往日所向披靡的战斗能力。广大官兵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危机忧患意识,时刻牢记我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正确认识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常怀忧党之心,常抱为军之志,绷紧战备之弦。广大官兵也只有怀有强烈的忧患危机意识,自我激励,自我警觉,认识到自身能力素质与履行使命职责需要之间的差距,才能自觉地做到平时从难从严要求训练,战时敢上一线,勇打头阵,形成“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强烈战斗信念。
总之,民族精神作为我们民族优秀性格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军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积极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是培育我军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举措。
[1]曹新成.战斗精神教育辅导读本[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6.
[2]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5:267.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28-529.
[5]李任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及作用[N].光明日报,2004-08-13(16).
[6]彭柏林.勤劳勇敢厚德载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云梦学刊,2010:31(3):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