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文学对小说发展的形塑作用
2013-03-18李红丽
李红丽
(山西财经大学,太原 030006)
论翻译文学对小说发展的形塑作用
李红丽
(山西财经大学,太原 030006)
回顾翻译历史,能够揭示:翻译如何借助异域文本促成本土文化身份;译本如何通过特定文学话语构建权威主体,催生新的特定文学形式,并促进这种文学形式发展。本文以中国翻译史上的3次文学翻译高潮为脉络,具体分析不同时期翻译文学对本土小说文学的影响以及对小说文学新形式的塑造作用,探讨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翻译文学;小说文学;形塑作用
1 引言
翻译作为语言交流活动,并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往往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对于翻译的规范、行为模式、翻译方针都有影响。如果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翻译与创作的界线就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就参与创造新的一级模式,译者的任务相应地就不是仅仅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有的模式,而是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使得翻译成为一种文学归化过程,参与本土文学身份的塑造。劳伦斯·韦努蒂在《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指出翻译有助于本土文学话语的建构,并参与了本土语言与文化的发展,翻译能够修订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群体的典律,而且可以促使另一文化群体创制译本并作出反应。翻译以巨大的力量构建对异域文化的表述,为文化的抗争、革新以及变动提供各种可能性。译本在流通过程中有力地维持或者修改译成语的价值谱系(层级),对于异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精心选择可以改变或者强化本土文化里的文学典律、概念范式、研究方法、修辞技能和商业践行。因此,翻译占据中心地位的证据之一就是翻译与创作的融合,翻译文学占据主要位置也就是说它积极地参与到接受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心的建构中去。
在18、19世纪,德语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被作为一种促进德语文学的手段。1813年弗里德里希·施来尔马赫(F. Schleiermacher)向其学界的德国听众指出,“我们语言中许多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东西,部分是来自翻译或者是由翻译引出来的”(Lefevere 1992b:165) 。
特定的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现并非是盲目的、偶然的,而是有着历史的原因。对于翻译历史的考察回顾,能够揭示出翻译如何借助异域文本促成本土文化身份,而译本如何通过特定的文学话语构建权威主体,催化一场新的文学运动。本文以中国翻译史上的3次翻译高潮为脉络,具体分析不同时期翻译文学对本土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学新形式的塑造作用,探讨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对于翻译高潮有不同的区分,本文按照时代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次翻译高潮,即古代佛经翻译高潮、近代翻译高潮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翻译高潮。而在这3次翻译高潮中,翻译文学不仅仅是在中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有的模式,而是打破了原来的传统规范,促进了新的文学形式的产生。翻译文学对本土文学的引导、刺激和塑造作用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特别是对中国小说文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小说文学从最初的开始就与西方翻译文学的引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所探讨的也只是上述3次翻译高潮对小说文学的形塑作用。
2 第一次翻译高潮引导小说文学的产生
我国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从东汉到唐末的佛经翻译。虽然这一时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佛经方面,但是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佛经翻译高潮也是一次文学翻译的高潮,并且对后世的文学体裁、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等都起到了催生的作用。据统计,汉语中约有35000单词出自佛经翻译,今天还在使用的“天花乱坠”、“作茧自缚”等词语也源于佛典的成语和熟语(骆贤凤 2006)。
佛经翻译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纯文学,小说、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胡适在《佛教的翻译文学》中指出译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至少有3项。首先是造成一种文学新体。如变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形式,是把佛经内容演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敦煌石窟的各种变文,体现了之后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在。其次,佛教的文学最富于想象力,佛经中的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对中国小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那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有很大的解放作用(罗新璋 1984:76)。梁启超也指出,“我国自《搜神记》以下一派之小说,不能谓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之书无因缘。而近代一二巨制《水浒》、《红楼》之流,其结体运笔,受《华严》等影响实甚多”(罗新璋1984:30)。再次,印度的文学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布局与结构。他们的输入,与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这也与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关系。1877年发表于《中国评论第5卷第6期》的文章《一篇唐传奇——槐树枝之梦》即《南柯太守传》的英译文序言中指出,中国小说大致起源于公元8-10世纪,印度文学随之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其瑰丽奇异的想象为呆板单调的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意义的中国小说萌发。
佛经翻译文学对我国文学创作、文学语言、文学体裁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不仅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有的模式,而且打破了原来的传统规范,促进了新的文学形式的产生,催生了小说这一文学形式。
3 第二次翻译高潮刺激小说文学的发展
我国近代翻译高潮大致发生在清末民初五四运动之前,这段时期的西洋学说通过翻译的引进不仅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形态、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小说文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无法低估的作用。王国维谈到翻译作品对于我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时指出:“若禁中国译西书,则生命已绝,将万世为奴矣”。邹振环所著《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以明清之际至新中国诞生前的三百余年来西学翻译为考察对象,采用翻译作品为主线,以这三百余年影响较大的一百种译作的出版先后为经,以这一时期的文化人与文化运动为纬,展示了西书中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翻译作品对于我国近代社会影响巨大。
谈到中国近代文学史,就无法避免谈到林纾的翻译。郑振铎曾十分中肯地评价了林纾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郑振铎在《林琴南先生》一文中写道,“他以一个古文家动手去译欧洲的小说,且称他们的小说家为可以与太史公比肩,这确是很勇敢的很大胆的举动。自他之后,才有以小说家自命的;自他以后才开始了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中国近二十年译作小说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是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这可说是林先生的最大功绩”(罗新璋 1984:184)。
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承认林译小说“对于我后来在文学上的倾向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认为林氏把司各特《萨克逊劫后英雄略》的那种“浪漫派的精神具象地揭示给我了”,因此他断定林纾“在文学上的功劳,就和梁任公先生在文化批评上的一样,他们都是资本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而且是相当有些建树的人物”(邹振环 1996:200)。另外,《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与鲁迅先生本人大量的翻译实践密不可分。
薄振杰指出,“如果说,在晚清之际汉语言的欧化主要体现在词汇上,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到了五四时期,除词汇之外,欧化也体现在句法层面上,语体文欧化在翻译中愈演愈烈,成为译者的主动追求。欧化语体文通过翻译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言”(薄振杰 2007:74)。
陈平原认为域外小说的输入,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学结构内部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原动力(陈平原 2005)。施蛰存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导言》中指出,翻译文学起到3大明显的效益:提高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小说在社会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改变文学语言;改变小说的创作方法,引进新品种的戏剧(施蛰存 1990:26) 。
这一时期译文的语言开始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文,文学翻译对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出现与文学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小说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改革了中国现有文学语言、文学式样,扩大了中国小说的文体类型,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促进了中国现代新体短篇小说形式的出现,形成了既涵容现代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又包含现代文学规范之确立的崭新文学形态。翻译与创作混杂的现象,与时代相呼应。同时,由于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使得翻译文学积极参与到一级模式的创新中,激发了小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4 第三次翻译高潮塑造类型小说的发展
当代翻译高潮也就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文学翻译也达到了“五四”以来的又一个高潮。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版图书的百分之三四十都是翻译图书,而其中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的翻译出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文学是在与其他文学的碰撞中发展的,这种碰撞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模式平移与具体文本的翻译。中国现代文学表现领域的开拓、文体类型的演变、文学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的改革、现代文学语言的成熟,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迅速萌生与茁壮成长,翻译文学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与翻译文学相伴相生,译介文学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而现代英语意识流小说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最为典型。英语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的新时期逐渐引起中国文坛一些先锋派作家的注意,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产生了冲击。中国很多现代作家正是通过英语名著的汉译,认真探讨了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借鉴和运用问题,并且使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手法。宋耀良指出那些最出色的意识流小说体现了中国当代小说文体成熟的高度,拓展了中国小说艺术表现的新境界。
目前,网络时代的翻译核心是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文学翻译逐渐减少,而科技、经济等实用文体翻译增多。同时,汉语的白话文结构已经日趋稳定,文学翻译已经不能够促进汉语小说的巨大发展和改造。但是,外国文学的很多创作题材仍然对中国小说文学的创作题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葛红兵认为,网络文学是继“口传文学”、“纸面文学”之后的第3个阶段的历史形式。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学已经有了重大的不同,表现之一是小说创作类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类型小说,如“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网游小说”、“架空小说”等。这些类型小说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学样式和阅读体验,也提供了一些全新的叙事方式(葛红兵 2001)。
在当前的网络原创文学中,玄幻小说毫无争议地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玄幻小说在各主要小说文学网站排行榜上所占的比例得到证明。因此,玄幻小说至少在网络原创文学中,已经取代武侠小说成为中国最为流行的大众文学形式。玄幻小说不但写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奇色彩,也试图包含其他各民族文化各种富有情趣的生存经验。大量的玄幻小说,特别是一些想象宏大、背景设定比较细腻复杂的作品,在其关于政治体制的构想中,常常会写到政权与教权的对抗、自由城邦制度等;在军事体制中,较重视重骑士、投抢手各兵种功能的描写;而在其神话世界中,则常出现吸血鬼、天使、超人、矮人、精灵、阿修罗等等。诸如此类的构想,其包蕴的文化内容,明显直接借用了其他民族文化历史,主要是欧洲、印度、日本等文明传统中相关的丰厚积淀。同时,网络写作在题材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受《指环王》《哈利·波特》《大唐双龙传》《风姿物语》等一系列欧美、港台作品的影响,网络奇幻题材备受青睐。据研究者粗略估算,此类作品约占国内网络文学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很明显,上述话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极少有明显的表现,从这些新发展的类型小说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翻译文学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5 结束语
分析以上3个翻译高潮阶段,可以看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地位和本土文学以潜在的形式影响着翻译文学的主题选择和输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翻译文学的发展方向,而翻译文学的发展方向又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文学的改写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文学不仅仅是小说这一新文学形式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而且对小说文学题材的选择、小说创作的手法技巧、新的类型小说的变化发展、小说文学的改革创新以及小说文学的传播等都起到了催生、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本文只从3次翻译高潮的历时角度探讨了翻译文学发展和塑造文学新形式,特别是小说文学的催生、发展和创新作用。但是,翻译文学与一国的社会文化、文学发展的作用模式是多维的,翻译文学与小说文学创作的互动作用还有待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薄振杰. 翻译与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J].学海, 2007(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 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葛红兵. 网络文学: 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J].社会科学, 2001(8).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廖蓓辉 范晓燕. 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J]. 求索, 2007(3).
罗新璋. 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导言[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
孙会军 孙致礼.中国新时期对英语意识流小说的译介[J]. 中国翻译, 2006(2).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
Bassanett, S. &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 1990.
Even-Zohar, Itamar & G. Toury.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ntercultural Relations[J].SpecialIssueofPoeticsToday, 1981(4).
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 London: Routledge, 1992.
Venuti, L.TheScandalsofTranslation:TowardanEthicsofDifference[M].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责任编辑郑 丹】
OnShapingEffectofTranslatedLiteratureonChineseFictions
Li Hong-li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Translation as a way of cultural negotiation could help promote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li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hree tides of Chines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shaping effec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on the birth, growth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fictions in its form, language and theme. It concludes that translation activities could bring forth the new literary forms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expressions.
translation;Chinese fictions;shaping effect
H315.9
A
1000-0100(2013)03-0139-4
20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