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2013-03-17吴京华
吴京华 缪 晶
(1.上海隧道股份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200062;2.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70∥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
作为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首选新型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人们在享受它的便利的同时,对身边的轨道交通节点——车站愈发有更高的要求。评判一座车站的优劣主要是从功能性和舒适性两方面分析。良好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必定是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 车站设计的现状及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快捷、准时的交通功能深入人们的生活。然后,人们在享受其交通便捷的同时,经常宽容甚至忽略了它的建筑审美标准。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城市景观的不协调。大多数发达国家早期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大都毫无景观和环境价值可言。我国的现状也大概如此。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人们直接感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地方。车站环境必定洋溢着当地的人文环境。一条忽略了人文环境的轨道交通线路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没有了生命力。每条轨道交通线路都应成为一条流动的风景线,是城市生活的点缀。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平面设计几乎是相对稳定的,它依附于线路的走向及形式,是轨道交通功能的直接体现,在轨道交通设计中已非常成熟;而对于车站及区间的立面造型方面,目前成功的案例还不多。
2 车站设计考虑的因素
2.1 车站型式的确定
车站按地理位置分为地面车站和地下车站;按运营组织及客流乘降等因素,车站断面形式分为岛式及侧式两种。
2.2 车站规模的确定
客流是决定车站规模的首要因素,它决定着站台乘降的有效宽度、机电设备配套的数量及规格、附属用房的大小等。对于车站而言,客流的确定意味着车站规模基本确定。
2.3 车站与环境的协调
在车站设计中,除了考虑基本的交通功能外,还需考虑人们的视觉感官的感受。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人文、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等,均是设计师所要考虑并加以提炼的。
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绵延数十公里,满足人们的交通出行功能及随之相配的一系列设施是其各车站的共性,惟有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才是各车站的识别性元素。应反对不顾地理环境的所谓“一线一景”,这样容易造成车站识别模糊,同时也割裂了当地的人文特质;也反对人为地追求“一站一景”,因为一条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其沿线的人文环境有其相关性。
对于车站的个性设计要有所侧重。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站点不妨个性化设计稍加浓厚些。如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静安寺站,装修设计时其色彩选用了寺庙的中黄色,室内壁画内容为有关静安八景的描述,可见其识别性特别强烈。对于地理环境条件不甚满意的站点,不妨共性设计浓郁些。亦如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线的4个车站,由于站点所处的地理环境均为商业及住宅区,没有明显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因此其设计通过色彩的不同(黄、绿、白、银)来体现车站的风格——清、新、舒、雅。这也不失为一种设计手段。
高架车站按惯例一般均处于市郊,且站间距较长,站点周边的地理环境一般为镇和乡村,其车站的个性特质比较容易从环境中提炼出来。
2.4 区间与环境的协调
如果说轨道交通线路是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车站就是那美丽的珍珠,区间则是串起珍珠的链子。区间在轨道线路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区间。地下区间与环境的协调主要是区间施工、运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面及高架区间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
3 车站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以宁波地铁1号线延伸线5标段投标方案为例。本标段含邬隘站和大碶站两个高架车站及两个高架区间。邬隘站为高架侧式站台,大碶站为高架岛式站台。
3.1 方案的构思
本标段所经之处——绵延的育王岭,古老的阿育王寺,秀美的东钱湖风景区,可谓景色绝佳,是最具宁波风味的地方。寺庙的钟声在山中回荡,轨道区间从山间穿出,窗外犹如一幅山水画轴慢慢展开,给现代的都市人带来片刻宁静,不知不觉中一会儿就驶向繁忙的北仑港。“人在山水中”的设计理念,是对本标段的最佳诠释。
3.2 邬隘站设计
邬隘站位于宁波北仑区育王岭脚下,钱塘江南路与峰山路路口北侧,是宁波地铁1号线穿越育王岭后设的第一座车站。邬隘站座落在北仑区邬隘镇329国道上,西侧为农田,国道旁为柴楼五金热处理厂,东侧不远处为国铁邬隘货运站。受北仑地区规划的辐射,站点周边区域主要定位为物流区、农业区、旅游区等。
3.2.1 设计方案生成的要点
根据邬隘站所处的地理位置,车站设计需要解决与环境融和的问题以及与商业规划开发的接口问题。
(1)由于车站周边规划的落实并不与地铁建设同步,因此,需在现有条件下,设计出能融合当地特色的地铁车站。既要依靠轨道交通的便捷和高效盘活地方经济的同时,又不要破坏生态环境,是对车站周边开发的要求,期间涉及对周边规划的解读。
(2)通过研读北仑港区相关规划文件发现:与蓬勃发展临港大工业相比,北仑的现代服务业过去一直是“短腿”。
(3)基于对站点周边规划的解读,清晰了站点周边的功能定位为:购物、休闲、商务。引入小型城市综合体概念对站点西侧地块进行城市设计,形成站点及周边一体化设计。鉴于该站所处的环境,开发规模不宜过大。
(4)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轨道交通节点是邬隘站的目标。
3.2.2 总平面设计
邬隘站沿钱塘江南路路中布置,为路中侧式高架车站(见图1)。车站的西侧为商业开发区。车站为地面三层侧式车站,站厅层与开发的地面二层接平,车站西侧两个出口直通商业开发区。开发地块拟建为一座小镇,至高点为两座商务楼,其余均为多层建筑。蜿蜒的两条商业街游走于其中,层层叠叠的沿街露台为行进其中的人们增添了一些趣味。
图1 邬隘站总平面设计图
3.2.3 造型设计
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人在山水中”的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山峦叠嶂、河水潺潺,粉墙黛瓦装点着这片土地。这里是宁波的风景区,突显着江南水乡的风味。车站的造型以大片黛瓦来诠释,屋面上开有老虎窗,窗内是通风的百叶。是一个乡间的小站,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车站采用“大树”的概念进行精炼,屋顶辅以玻璃,体现钢结构的灵巧与玻璃的通透。立面上的大树,枝叶茂盛,融入在群山之中。图2为车站造型设计方案一,图3为车站造型设计方案二。
图2 邬隘站造型设计方案一
图3 邬隘站造型设计方案二
处于群山环绕中的邬隘站周边具有悠然小城的山和水的诗情画意,其西侧地块的开发设计也遵循亲近自然、彰显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同时兼顾飞速发展的北仑区现代开放的活力形象,是融于自然的乡间小镇。邬隘站西侧的多层商业综合体建筑群采用退台的形体处理,隐喻了梯田和山岳的形体;横跨商业街的廊桥增加了临街建筑的联系,产生空间的互动。其开发剖面图及透视图见图4。
图4 邬隘站商业街开发剖面图及透视图
3.3 大碶站及区间设计
大碶站位于钱塘江南路与龙角山路路口北侧。根据规划,车站周边以住宅以及交通设施和商业为主,站位西侧为公交站场。主变电所位于龙角山路北侧。车站周边现状:景观河已经建成,且位于钱塘江中路路中,路东为已建成的新灵峰公寓,路西龙角山路南侧的“派舍提香”居住小区已经建成。龙角山路北侧大片土地目前为厂区。
3.3.1 设计方案生成的要点
大碶站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车站与景观河的关系以及区间与景观河的关系。
(1)地形情况:钱塘江南路路面结构是以景观河为中心对称:景观河宽12m,河两岸各设有6m宽的绿地,道路共68m宽。
(2)线路情况:拟建的宁波地铁1号线与景观河成不对称布置,构图上属于不均衡布局,景观河作为客观存在的已知条件未被响应。在征求线路专业首肯的基础上,大胆地将站位调整于景观河的上方,让车站、区间与景观河融为一体(见图5)。
图5 大碶站车站设计理念之一
(3)造型的思考:受上海世博园设计理念及苏州博物馆造园思想的启发,围绕“人在山水中”进行设计构思,车站及区间造型设计不应脱离当时当地的环境。一个与环境融合的设计更具生命力(见图6)。
图6 大碶站车站设计理念之二
3.3.2 总平面设计
大碶站沿钱塘江南路路中纵向布置,骑跨路中景观河,景观河是车站的一部分。横跨道路的天桥也是车站的出入口(见图7)。
图7 大碶站总平面设计
3.3.3 造型设计
(1)车站主体的造型处理:结合景观河的特点,车站立面造型以山水画为设计理念,层峦的山峰剪影与景观河相交辉映,体现宁波这个江南城市的韵致风味。外表皮以山水为主题形成“阴刻”,覆于车站顶部、墙部,虚实转换间形成空间的多层变化,结合车站下方景观河波光粼粼的光影,打造出以车站为主体的地方标杆(见图8)。
(2)车站区间段的造型处理:源于景观河以及钱塘江南路路面结构的对称性(以景观河为中心对称),区间桥梁造型理应对称设计,且宜有通透性。运用三角形构图的平衡性,勾勒出山峦的剪影;为避免桥墩的厚重感,采用化整为零的结构措施,达到了通透的目的(见图9)。
延续车站山水画的设计理念,结合景观一体化设计。景观河及河两岸的绿地被最大化地结合,人们可以沿河岸散步,可以沿河岸边设置的楼梯登上景观河桥,在河上观风景,实现“人在山水中”的构想(见图10)。
图8 大碶站造型设计方案
图9 大碶站区间段造型设计方案
图10 大碶站景观河内景图、车站鸟瞰图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是造福社会的综合性交通设计,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前期充分搜集、掌握沿线的基础资料,除了设计必须的“硬性”资料外,还应搜集并理解当地的人文习俗等“软性”资料。在这样基础上的设计才是负责任的设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
在宁波地铁1号线延伸线5标段设计中,对地块开发、景观等一体化设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得到了业主方及相关专家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地方特色的轨道交通设计必将成为城市风貌的亮点。
[1]王丹平,刘拓瑜.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景观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1):19.
[2]甘勇华,邓兴栋.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设施立体式布置模式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