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营森林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013-03-16朱丽娟
朱丽娟
(鼓楼区农林牧机局,河南 开封 4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科学经营森林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 森林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1.1 森林的生态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减灾降尘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产生活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森林的多少有很大的相关关系,离开森林的庇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二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之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之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3 森林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森林可提供绿色产品,缓解木材供求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储存库,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森林能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降低噪音,改善环境;森林可蓄水保土,其提供的有机质参与土壤的形成,能有效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保护水质;森林能防灾减灾,增强农牧业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森林为全球500—3000万种生物中的半数以上提供栖息繁殖环境,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大批砍伐森林,大量排放废弃物,则形成大气和水污染、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合理安置废弃物,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见,森林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森林资源的增加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 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 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 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 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 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 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 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 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 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覆盖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世界排名第139 位。我国乔木林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产品仍属目前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仍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2.2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中幼龄林比例较大,而近熟林、成熟林比例较小。森林可采资源少,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增长。
2.3 林地保护管理难度加大。清查间期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有减少,但还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 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
2.4 营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森林资源发展空间有限。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全国森林覆盖率今后每提高1 个百分点,需要更大的代价。
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形势不容乐观,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加剧,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而有效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经营森林资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3 科学经营森林资源的途径
为积极响应中共十八大报告“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努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开辟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里程,我们要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光荣使命,加强森林资源经营,达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的目标,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1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基础,其面积11969.25 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62%;其蓄积114.02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78.3%。天然林生态系统在蓄水保土、稳定河床、调节流量、保护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衡生态、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我们的生态安全屏障,大力保护天然林资源势在必行。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天然生长的森林和经采伐或破坏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科学经营,使现有天然林具有更完善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使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或按适地适树原则建立较好的人天混群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对大江、大河源头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禁伐保护,对东北、内蒙古等主要林区的限伐保护,解决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有效发挥天然林巨大的生态防护功能。
3.2 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持续增长森林资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采取重点生态工程带动。继续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国家其他林业工程等。通过强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和完善生态防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坚持植树造林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突出抓好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原料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产业,建立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绿色商品林产业体系。三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多种经营。大力推广林粮、林菜、林药、林牧、林禽、林草、林菌等种植养殖模式,着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四是积极拓展森林资源发展空间。通过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强化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实施退化林地修复等措施,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
3.3 科学经营增加森林蓄积量,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
科学经营林地,努力挖掘林地增产增收潜力,促进林地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一是实施森林质量工程,提高森林经营总体水平。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加大培育、科学改造力度,通过抚育管理、低质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不断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科学调整森林结构,改变树种单调,结构单一的格局。适当增加混交林比例,合理规划幼、中龄林,近、成、过熟林比例,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切实增加林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显著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四是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林业部门作用,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为广大林农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全过程服务。
3.4 强化林地保护措施,确保林地规模适度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大,经济建设对林地的需求逐年增多,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多功能需求,转变林地利用方式,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统筹生态、生产、建设使用林地需求,合理配置林地资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有利于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管理机制。通过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违法占用林地等措施,防止林地退化,减少林地逆转流失数量;通过生态自我修复和加大对沙化土地、工矿废弃地、生态重要区域的治理等,有效补充林地数量,确保全区林地资源动态平衡、适度增长。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防止重大森林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1]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
[2]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
[3]高岚.林业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5.
[4]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