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2013-03-15钱海如闵蓉蓉杨向荣

化学教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习题课程标准

钱海如 闵蓉蓉 杨向荣

(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 江苏 高邮 22560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晰了化学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师生共同的目标。以前那种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偏离化学学科本原、强化纸笔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此必须着力打造基于学科本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初中化学“335 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一、“335 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本真课堂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真知,追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是本色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诸要素协调、和谐的课堂。本真化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科学素养为本、以学科课标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设计真实的情景、进行真实的探究、组织真实的讨论、实现真正的发展,让课堂既充满智力挑战,又不断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如图1 所示)。

图1 3 个教学理念

1.3 个教学理念

(1)以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注意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以学科本原为主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化学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利用社会和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或史实,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课程理念,符合认知规律,实现知行统一、知能统一;提倡从公民的视角、学科的视角、学生的视角理解化学课程,实现人人学习有用且真实的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深入到“情景性问题”和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实质性主题之上,又要使学生浸润于“化学学科的本质”当中,让课堂充满浓厚的“化学味”。

(3)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开展,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落实学习是课堂的核心,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要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等学习形式,并及时进行当堂训练、反馈纠错,强化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保证学习效果,实现高效学习。

2.3 个基本步骤

(1)课前储备。教师在课前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问题、活动、习题等,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搜集、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器材等,为学习新的内容或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储备、准备,达到打牢基础、巧妙铺垫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检查、批改、评价,还要克服将新内容、新原理或新的探究点简单地前置预习,避免在课上出现“伪探究”的现象。

(2)课内释备。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和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交流,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到达自觉进入、充分表现、积累信心的效果,从而逐步获得新的知识,逐步体验探究过程,逐步解释有关疑问,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学会、会学、会用的效果。

(3)课后完备。教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问题或活动,并要求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做好整理与归纳、巩固与演变,不断加深对原理、实验、问题的理解,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后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标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时组织教学补偿(如对学生的困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释疑和比较),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如图2 所示)。

图2 3 个基本步骤

3.5 个教学环节

(1)情景导学。针对具体学习内容,围绕主题,努力在生活、社会、学生学习实际中提取有价值的真实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真正把教学问题转换成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发现冲突所在,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学习情景的创设形式有演示实验、物理或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学生学习中(作业或测试等)发生的典型或共性问题等。

(2)探究践学。以探究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围绕核心问题有效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思考、设计方案、搜寻方法等,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探究活动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的全程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片段探究,在选择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知识重核心,二是体验是关键,三是结论能得到,四是难度要适当,五是内容不泛化。

(3)释疑助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释现象和问题,把生成的知识技能条理化、明晰化,实行知识技能输出,主动展现,与同伴分享,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讨论中有思维迸发,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学中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要培养学生主动交流、主动展示,并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同时要开展学生间互相帮助,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检验、互相提升。

(4)反思悟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或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目标,提炼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益。教师要设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反思活动,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提升自我构建相关知识的能力。反思的形式有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疑答问等。

(5)精练促学。课堂教学要保证当堂训练与反馈环节,教师要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精巧点评,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进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评价,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习题的选择和编制,还要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习题,通过改变题目呈现的情景,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流程是对“5 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落实,一般以“情景导学”开始,最后以“精练促学”或“反思悟学”结束。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在“探究践学”、“释疑助学”、“反思悟学” 等环节中落实不少于两个且恰当的“讨论点”或“探究点”,以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各环节出现的顺序和频次(如图3 所示),做到一切以真实、有效为标志,避免虚假的热闹。

图3 实施流程示意图

经过我们的实践,我校的化学课堂已经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和教师都收益匪浅。学生对化学课程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明显提高,现有8名化学教师中已有6 名获得过高邮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有5 名成为了市级教学骨干。同时,我校的初步实践成果也已经在高邮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并多次在扬州市范围内作经验介绍。

二、反思

《课程标准》 确立了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版本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体系上研究教学法,研究时应侧重于如何解析教材思路、怎样优化教学思路以及怎样恰当地对教材作适度演绎,将教学设计中的静态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景的设置)和动态构成要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过程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335 本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某些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理解上和操作上的一些偏差,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内容设置要基于教材、又适度高出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打通的部分,但不能超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难度要适当,要让学生能“发现类似”,防止过难,避免将高中知识简单地“下放”,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形成是在元素、原子、分子水平的,而对电子、离子没有应用的要求,因而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离子共存问题不宜要求学生达到应用的水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案例时,要关注核心知识的应用,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无目的、无方法、无数据、无结论,也不能仅靠增加的某些“外来信息”来补充,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向面临的新任务和预期的新能力迁移,导致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2.情景设置的角度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情景设置的角度要准,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不能偏离教学问题,同时还要产生化学问题,彰显学科价值,促进学生思考。目前,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化学课上呈现的情景偏离主题太远,偏离化学太远,非常生硬;还有一些情景的设置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负面素材,没有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去遴选,过多地向学生呈现了化学对人类的危害。所有这些情况让我们有些担忧。

3.概念教学的精度

初中化学中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对初学者初步建立的,《课程标准》对于这些概念的标准通常用“知道”、“能区分”、“能举例”行为动词表述,少数用了“认识”、“了解”表述。例如,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认识溶解现象,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等。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时不宜过分考虑精确度,要留给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完善,防止过于纠缠语言上的表述,轻视应用的情况。例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如果说成“水分子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一定要这样强调“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

4.教学过程的密度

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的互动,需要精心预设问题,充分预见问题,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科学指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在预设性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生成性问题中拓展思维、挖掘潜能。问题和活动的密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留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维的时间,防止过于紧凑,给人以一种“蜻蜓点水”和“匆匆赶路”之感,表面上看是“面面俱到”,而实际上却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会失去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5.习题训练的效度

习题的选择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并提高习题训练的效度。操作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习题过难。例如,某些根据化学式计算的习题过难,即使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够理解;还有一些由复杂的工业流程或由高中知识编制的工艺流程题,由于“流程复杂、信息较多、文字过多”,对学生来说相当于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导致了多数中等以下学生选择了放弃,那么,我们的习题教学的效度何在?二是简单抄写。例如,学生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是个难关,有些教师采用抄写、默写等手段进行了强化,这固然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方法经常使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当成“英语短句的记忆”,失去了“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的应有的价值。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4] 钱海如.初中化学高效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0,(6):61-64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习题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