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元素”同课异构课例探析*
2013-03-15吴晓红黄金莎毕吉利
吴晓红 黄金莎 毕吉利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课题、同样的知识,选择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教学研究模式[1]。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求高效、求精彩”[2]。笔者于2012年12月,参与了分别来自银川、西宁、苏州、济宁的老师开设的同课异构,选定的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4 位老师针对同一个专题,授课思路和教学方式的诸多环节都各具特色。笔者从新课的导入、元素概念的学习方式和学案应用三方面进行探讨,供同行研讨。
一、新课导入的多样性
施教之功,重在激趣。以趣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新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新课之前的引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轻松地进入新知识学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中也起到固定和归属的作用。
图1 4 位教师新课导入对照
1.联系旧知识导入
知识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熟练掌握较低层次的知识作为理解和掌握较高层次知识的前提和保障。教师1 在新课开始时,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题,这些习题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分子原子知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同时这些旧知识与本节新课元素有一定联系。在新课的开始先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再学习新知识,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教师1 注重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够连贯性的掌握知识,必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知识呈现出系统化。
2.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2、教师3、教师4 都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慢慢让学生进入教学主题。教师3 给学生播放熟悉的广告,并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如:加碘盐、含氟牙膏、钙铁锌口服液、药品饮料说明书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知神经,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教师3 的导入方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教师播放视频、图片的时候,学生的情绪都显得非常高涨,学生注意力也明显被深深吸引住。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看的图片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3 在新课导入时,给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精神状态饱满,思维处于活跃之中。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
本节“元素”课,教师主要采用联系旧知识和创设情境导入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导入方式:
(1)趣味导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趣味性,一则趣味小漫画、趣味动画、趣味小故事等,会使原本单调、无味、抽象的化学知识显得鲜活、有声有色。
(2)实验探究导入。初中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对各种物质的独特性质充满着很大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能够设计充满乐趣和趣味性的实验,定能够激起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直观导入。化学教学中的微观概念学习,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等直观性和真实性的教学用具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在大脑中建立对知识的直观印象,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认知思维。
二、概念学习方式的特色性
施教之功,巧在授法。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元素作为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四位教师选择运用不同的概念学习方式,各具其特色性。
1.引导学生剖析概念关键词,加深化学概念理解(如教师1)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3]。
图2 教师1 概念的学习方式
在元素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1 引导学生对概念关键字词,逐字、逐词地理解,反复推敲,深刻领会,一遍又一遍的分析理解,学生的思维神经伴随着一遍又一遍的碰撞,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慢慢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象,学生也明确元素概念中的关键部分。
2.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内涵,揭示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师2)
化学概念是高度概括抽象化的表述,要全面、深刻理解化学概念,就必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地使用它。因此,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清晰地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的适用范围。
图3 教师2 概念的学习方式
3.启发学生思考系列化问题,促进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如教师3)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通过步步引导,启发学生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观察、剖析化学概念,尽力去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一定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刻体现科学的严谨和准确性。
教师3 的整个设计借助一系列的问题展开,环环相扣,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训练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碰撞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得出了最严谨最正确的元素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非常有印象的理解元素的概念。
图4 教师3 概念的演习方式
4.启迪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日常概念迁移到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如教师4)
图5 教师4 概念的学习方式
日常概念是指在同他人进行日常交往和个人成长经历过程中掌握的概念。它形成于学生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这些概念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作为学习化学概念的知识背景,把它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将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教师4 将日常概念迁移到化学概念中,企图用“汽车元素”、“中国元素” 这些宏观的日常概念来迁移到元素概念中,试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元素和“汽车元素”、“中国元素”一样,是一类物质的总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面对老师的再三发问,学生难以对“汽车元素”、“中国元素”这些概念做出说明。因此,情境素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更为紧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素材作为促进学生元素观念建构的有效载体。
三、学案应用的选择性
本次针对“元素”这一课题,两位老师都选择了学案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下面笔者提供了教师1 的学案,并对学案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
图6 教师1 学案应用
两位教师设计的学案都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课前回顾、学习提升、学习讨论、课堂练习的设计,使学生获取知识联系的方法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轻松地学习。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学生的大脑不再是混乱、无序的,学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认识到本节课重难点,从而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教师1 整节课都是按照学案的顺序进行的,使得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逐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学案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这位教师过分依赖学案,学生整节课都是面对学案,教师仅借助学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信息来源单一,课堂的教学情境太过于平淡,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情绪不够高涨。
教师3 则在应用学案的同时,兼顾使用视频,为教学环境创设出轻松自在的氛围,使得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乐于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小视频,传递学案上的知识点,再反馈给学生,学生在获得刺激之后,填写学案,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巩固,学生在双重教学媒体的刺激之下,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启示与反思
1.情境的创设应利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为“情景”而情景
化学作为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师纷纷绞尽脑汁试图创设教学情境,有时候反而忽略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4 利用生活元素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描述“汽车元素”、“中国元素”的含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能表述出日常中元素概念的含义,一时课堂氛围有些低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在与教学内容主题相适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学科观念镶嵌于其中,达到一情境多目的的效果。
2.概念的学习应循循善诱,不可一蹴而就
化学概念作为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概念的学习方式虽然有很多,但是老师万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教师3 精心创设思考题,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概念的学习,一边不断发散学生思维,一边加深对元素概念的探究,最终让学生获得了准确完整的元素概念。知识呈现的方式有多种,但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主动地学习[4]。
3.学案的使用应适度,不可完全依赖
学案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领路者”,课堂学习的“好帮手”,毫无疑问显示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当一节课教师、学生完全依赖于学案,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因素。学案占据课堂的主要地位,学生上课仅仅是填写学案,不愿动脑,懒得思考。教师1 整节课的教学资源就是学案,笔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化学无趣。学案的应用,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适度的原则,多媒体、视频、音频都是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尽量使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同课异构”是一个真正体现“百花齐放”、“优势互补”的交流互动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探讨教学、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进步的机会。从本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可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碰撞。在同课异构这一条道路上,教师们会收获到更多丰硕的果实。
[1] 周庆.“同课异构” 教学活动探析 [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 4) :83-86
[2] 徐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课异构教学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2,(6):45-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陆庭銮.化学教学环节的巧妙处理—听同课异授课“化学肥料”的感受[J].化学教育,2012,(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