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与执政党合法性认同
2013-03-15徐中振
徐中振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与执政党合法性认同
徐中振*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开展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拓展了执政党政治功能的社会化领域,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到组织群众,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执政党合法性的广泛认同,从而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 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开展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项目,通过全市城乡基层党组织普遍走访联系和服务群众,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探索创新了新时期加强群众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和制度。这个项目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价值,就是有利于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利于实现执政党的政治主导和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实现执政党的代表性与合法性认同。
一、联系群众:实现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
政党作为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为维护自身正当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必然具有公共性的品格,是具有政治功能的社会公共组织。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必须深化拓展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探索确立党组织功能实现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化新机制。“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项目,提出了“要建立基层党组织主动走访联系身边群众制度,切实落实居民区(村)党组织每年普遍走访一遍居(村)民家庭”的要求,2011年全市居村党组织共走访居村民家庭789.7万户,2012年上半年走访居(村)民家庭348.7万户,全市走访家庭覆盖面达97%。从实践成效考察分析,一是在社会关系新发育中,积极促进和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与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密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二是在社会功能新拓展中,积极推动和发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体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先进模范的根本宗旨;三是在社群活动新领域中,积极确立和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作为积极行动者和活动倡导者的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实现有效的政治主导与社会整合。
在当代思想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著名的“公共领域”理论中指出“公众”的重要特征,是拥有共同关注的普遍利益,这种普遍利益超出私人或集团利益之上。因此,公共领域表达为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活动的丰富领域,我国执政党建设和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意义,就在于形成和确立主导多元社会整合的枢纽型领导体制、社会化组织形式和群众性活动方式。“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项目注重以群众日常生活领域为重点,以社区“社会共同体”为基础,即乡村按照100-150户或自然村、城市居民区按250-300户左右的规模,全市共划分联系服务块区3.35万个,形成了“划块明责”的群众工作新格局,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切实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和整合社会。
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直接地面向社会,努力地扎根于群众,通过公共事务的参与、公共问题的解决、公共利益的协调等,实现党对基层社会有效的政治领导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切实地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代表公共利益和达成社会共识之中,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建立在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成效之中,把党的组织工作体系建立在引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之中,把党组织的活动融入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物质文化服务之中,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在普遍走访联系社区群众的过程中,不仅覆盖到每一户家庭,包括外来租住户和来沪人员家庭;不仅体现了“人对人、面对面、心连心”的真情实感和朴实作风,而且形成了社区单位和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党建资源协调整合的新体制。
基层党建探索创新的基本目标和根本成效,就是要把党的先进性、代表性切实体现和融入到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联系服务群众就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必须紧密围绕社会公共事务、关注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项目的经验成效启示我们,必须通过整合社会各类主体的资源要素,积极回应各类主体的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治安、物业管理、市政管理等群众意见大的社会问题,系统化地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咨询服务,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贴近群众需求,获得社会认同。我在上海康健街道社区党建的实验性研究项目中曾经提出了“五个让”的功能和目标:“让陌生的人们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们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们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们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们受到尊敬”,强调必须注重突出以人为本、以居民为主体的理念,使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努力满足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引导居民群众的参与性追求,具体真实地体现党的群众工作的要求。
二、服务群众:获得执政党的合法性认同
社会成员对执政党的认同主要来源于对政党组织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机制的认同。因此,基层党建的主体性功能就是服务群众需求和激发社会活力,基层党建的结构性领域就是维护公共利益和整合社会组织。“四级联动”是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块区——居村——街镇——区级职能部门的四级联动机制,形成了健全民情研判、协同解决问题诉求的服务群众机制。在块区开展自助互助服务,在居村利用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回应解决问题,在街镇整合各类资源重点解决居村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两代表”的渠道作用和区、街镇联动机制,将需要市、区两级政府部门解决的问题及时反映,上下协同解决。这里的重要经验价值在于,促进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群众诉求和公共利益,切实形成统筹协调、互动合作的领导体制和社会基础;促进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化活动机制,切实形成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和组织基础;促进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性参与和自组织活力,切实形成执政党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联系的社会机制和群众基础。
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格局,必须切实有效地回应社会领域的功能性需求,必须形成资源配置的党组织协同合作新体系,必须切实有效地实现党的组织方式和组织设置的多样化创新,必须形成不同类型功能性组织的社会化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项目中,组建了街镇和居村干部、驻区单位、在职党员等共同参与的40万人组团队伍,尤其是动员组织了来自街镇机关事业干部、社区内七站八所和驻区单位力量等各类资源要素,形成了“亮牌承诺”这一具体切实的工作方式,90%的居村在居民楼道和村民居住地的醒目位置公布本块区负责人的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和服务承诺。这样的机制和方式,有利于发挥区域化党建新体制的整合性功能,实现功能与载体的网络型再造;有利于基层党组织从传统的行政化手段转向运用社会化机制,发挥行政机构、居民自治组织和驻区各类组织等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社会领域党建资源的“共建、共创、共享、共赢”。
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和改革发展路径的特征体现为三大基本关系格局。一是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格局:从再造市场走向重构社会,市场分化在先,社会整合滞后;二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格局:从政府的行政化推动走向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三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格局:从党政一元化、行政一体化走向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党的新格局,强政党既体现在与行政权力的结合方面,又必须体现在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的融合方面。因此,在区域化党建的政治领导和组织功能方面,必须围绕社会治理结构和公众社会参与的公共领域,积极实现领导体制与组织方式的有效整合:一是聚焦公共利益,凸现主导的公共性;二是发展公共领域,凸现目标的共同性;三是搭建公共平台,凸现效能的共享性。必须高度关注巩固和发展党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全面融入和充分整合各类社会利益群体。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实际成效看,一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久拖不决的矛盾得到化解或有效缓解(累计收集建议、问题48万多条,其中问题解决率达90%),推动了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基层化解,提高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载体。
我认为,基层党建的深化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各类社区党政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供更多服务项目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培育发挥文体团队、老年协会等自主活动型组织的社会参与协同的公共属性与公益功能,这些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群众的活动,这些社会组织孕育、发展出的情感性纽带、网络化关系等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最广泛、最牢固的基础,也是政党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执政党获得合法性资源的最基本、最普遍、最切实的基础。
三、组织群众:群众主体地位与执政党社会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的纵向行政关系基础上,正在逐步发展出大量的扁平化的横向关系形式。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原先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正在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面对这种“碎片化”的社会结构,执政党必须从战略上调整自身的领导体系,调整组织方式与活动策略,实现广泛有效的社会整合。中共上海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党组织主管,参加多个党组织活动的要求,按照社区需要、党员自愿、组织推动的原则,拓展党员在居住地、各类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空间。一是积极倡导和推动在职党员、党的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离退休党员和驻区单位党员主动联系社区、服务社区。二是支持党员在各类社区组织中发挥骨干作用,引导党员通过“五进入”,即进入居民委员会担任兼职委员,进入业委会担任委员,进入社区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区域性、公益性、服务性志愿者团队、进入群众文化团队和网络组织等,以自身的行动、能力和形象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发挥好宣传组织引领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三是搭建多层次、灵活便捷的党员活动平台。科学设置党组织的管理幅度,划小党支部,深化和推动楼组党建;推广在居民区党总支下建立功能型、活动团队型党支部的经验。这些探索创新使基层党的组织设置和群众工作更加适应社区自治领域的组织方式与活动方式,使执政党的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实现内在有机的统一。
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求创新具有很强社会整合力的纵向横向网络结构的组织体系,确立各级各类不同性质机构组织中党组织的多样化功能,使党的工作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覆盖面,使党的组织和功能具有更加丰富充分的社会活力。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项目中实行的“五个结合”的协同参与体系,即与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两代表”联系基层制度相结合,与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相结合,与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制度相结合,与“双结对”活动相结合,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拓展了党与社会各类组织之间形成新型的社会化联系机制和互动方式,把各类党的组织和社会成员更加密切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社会化、互动性体系,为党的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开拓创造新的广阔空间。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方式主要不是依赖行政权力的影响,也不能生硬地依据自上而下赋予的“领导核心”的政治威权。应该确立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服务群众利益诉求的理念,努力使党的意志和党的工作融入群众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项主题,以敏锐的洞察能力,广泛的交往能力,灵活的协调能力,把各类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团结在执政党周围。“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项目中形成的“六个一”长效工作机制,即形成一个了解反映诉求——回应解决问题——绩效考核评估的完整工作体系,一支能够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队伍,一套适合本社区特点的走访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方法,一种基层党组织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一个整合基层党建各类资源和工作机制的服务群众支撑体系。通过这样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基层党组织实现“三个拓展”:从街道拓展到社区,由单位属性到社会属性;从行政拓展到社会,由权力属性到认同属性;从党务拓展到党建,由内部属性到开放属性。“六个一”长效工作机制表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基础和社会活力,必然来源于群众需求和社区生活的丰富性,来源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多样性,来源于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广泛联系的认同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基层党建的社会化基础,着力深化和拓展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空间、新载体、新机制。
亨廷顿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时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政党体系就能以一个制度化的公共利益来取代四分五裂的个人利益”。推进区域化的基层党建,最为实质性的发展就是拓展执政党政治功能的社会化领域,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执政党的政治功能在服务群众中获得广泛的合法性认同。
*徐中振,男,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