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构建新华德育校本课程
2013-03-15重庆市渝中区新华小学400010
重庆市渝中区新华小学(400010) 郑 书
利用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构建新华德育校本课程
重庆市渝中区新华小学(400010)郑 书
在学校德育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建立以长江水知识为载体,以长江水文化为浸润,以保护水生态为指向的“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成为我校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此,我校以“让绿色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成长”为主线,依托“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开展了构建德育校本课程的尝试与探索。
长江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
2010年,我校正式成为“长江水学校——携手保护生命之河”的项目试点学校。项目具体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水危机意识,增进与家乡河流的情感交流,促进有关河流的知识学习和保护技能的培养,积极主动地、有效参与到水域的养护行动;提高社区参与水域保护的技能和信心,鼓励当地百姓为了本地环境和社区的持续发展而积极主动地采取养护行动;实践一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社区学习模式,尝试一个促进学校与社区共同养护水域的行动机制。
一、基于长江水教育及德育校本课程的认识
1. 长江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及关系的理解
“广义的水教育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进行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是文化教育中以水为核心的教育集合体。”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进在2010年8月的《圆桌会议》中提出“水和谐”呼唤“水教育”,他呼吁“开展水教育的目的是要形成水的社会意识、担当水的社会责任、执行水的社会规制。水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提升全民关于水资源的综合素质,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国民教育到终身教育,都可以包含水教育的内容和环节。” 对坐落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渝中区新华小学而言,笔者认为长江水教育是以基本的长江水文化教育、简单的长江水资源教育、浅显的长江水科普教育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识等为教育内容,通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知水、爱水、节水,提高护水意识和行为,并能正向影响到家庭和周边社区的教育。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适应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国家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规定性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还留有一定空间,由学校和教师开发在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形态,校本课程是结合学校已有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情况,对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新课程倡导让德育回到学校生活,回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德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必须行动于生活实景中。德育校本课程也就是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遵循德育工作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和德育规律, 以学校自身特有的德育资源为依托,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项目推动活动中,由单一的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到现在综合性较强的“节水爱江”系列课程活动,一路走来,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新华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是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以“长江水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社区生活。学校开展的“爱水、环保、低碳”等主题模块活动着眼于学生德行和德性的教育,由此拓展出具有新华特色的德育工作的个性。
2. 以长江水学校项目为依托的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理念
我校于2012年制定了《新华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将长江水教育德育课程纳入课表,进入课堂,正式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配合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督导室将研究并出台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与教师奖励性绩效挂钩。在课程开发中,学校通过水教育,增强师生及周边居民亲水爱水的意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建立人水(自然)和谐的理念。在德育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以长江水知识为载体,以长江水文化为浸润,以保护水生态为指向的“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这是我校在项目推进中积极探究的问题。我校德育工作以“让绿色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成长”为主线,充分依托“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尝试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并致力于校本课程基本课型的建构。
图1 学生听重庆市水资源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吴江云专题讲座
图2 学生观看《地球水循环》
图3 学生到重庆市李家沱废水处理厂调查
图4 老师带领学生寻找重庆水码头文化
图5 学生在教室做调查分析报告
图6 外出到两江采集水样的小组成员
二、“长江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在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学校遵循了四个原则,形成了“长江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三种基本课型。
1. 四个原则
(1)育德性原则。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在于育德性。不管是硬件环境的建设,还是校本教材的研究,还是系列活动的开展,首先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2)生活性原则。倡导“生活即德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紧紧围绕新华小学办学理念“阳光普照、雨露滋润”,新华德育校本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儿童,让德育成为孩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让课程呈现出活泼、开放、温暖的感觉。
(3)开放性原则。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友好单位的沟通与共建,校内环境、通道的设计也注重开放性,给孩子说话的空间。
(4)绿色低碳原则。通过节约开支、充分利用教育空间,开发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合理安排时间,因地制宜,达到最大的教育功用。
2. 三种基本课型
(1)宣传教育式水教育课型。通过播放遴选的关于两江及水教育的影片,听取知识讲座,学习课题组配备的教材等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如《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地球水循环》,让影视资源以其科学性教育学生,以其特有的情感和情景感动学生。学校利用每周午餐后,学生休息时间,有计划地组织观看。这种课型具有科学性、专题性和情景性。
(2)问题探究式水教育课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将问题变成小课题,走到社区、社会进行调查与探究,寻找问题的成因。在前期的研究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对长江和嘉陵江的水质情况进行对比、调查家庭每月用水及废水利用情况、调查两江沿岸码头和城门变迁、以珊瑚坝为例进行生活垃圾对长江沿岸影响的调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两江水质的变化”,这是三峡大坝工程建立以来,摆在重庆人,特别是渝中人面前的一个话题,将这个话题变成小课题,走到社区、社会进行调查,来到具体的场所(长江、嘉陵江)进行探究,寻找问题的成因,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水知识、水科技或水文化。这种课型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生活性。
(3)活动展演式水教育课型。这种课型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生动性。通过恰当契机的寻找(如3.22世界水日),将学校在各种水教育、小课题研究等的成果与全校师生、社区居民以及学生家长共享。在系列活动中,让从来没有上过舞台的学生走上舞台展示自己在“长江水学校”项目推动中的收获。通过诵读童谣、相声表演、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形式,鼓励学生将长江水文化、绿色环保意识由外向内浸润,然后由内向外表达。这是德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长江水教育良好的教育方式。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诵读的歌谣、表演的小品、说的相声、环保时装表演的道具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很多台词是他们和老师自己编写的,很多表演是他们生活的积累;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自己动手利用废旧报纸、易拉罐、废旧光碟等材料,制作生活装饰品、时装。学生有自己的导演、编剧、剧务,负责表演的指导、负责背景的设计、负责化妆和服装的服务,他们参与其中,乐此不疲,自我教育,自我感悟,自我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节水爱江”的意识一定会扎根心灵,今天的学习、实践、活动、表演将影响他们未来的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此类课型开展的基本情况。
●校内比赛——环保德育剧比赛、奇思妙想“废水利用”科幻画比赛
学校德育处要求各班以“爱江、环保、创模”为主题创编德育剧、相声、诗歌、时装表演等等。这是一次全校的总动员。经过两周的准备,比赛活动在学校正式拉开序幕。
●社区路演——“节水爱江你我他”走进罗汉寺社区活动
3月21日,精心筹备的活动走进社区。为举办此次活动,学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向朝天门街道递交活动安全预案、请渝中区环保局领导参与、向媒体介绍活动情况。在现场,我们组织同学向周边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和纪念品,并向他们进行关于“节水爱江”情况的调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家长宣教——“携手爱江共创模”宣传教育活动
4月20日,结合我们“长江水学校”第二阶段重庆区域教师交流会,学校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活动展示。
两年多来,我们以“珍爱生命之源”为主题,以“让绿色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成长”为主线,依托“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就构建德育校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尽管有些所得、所悟,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7 学生表演相声《我是环保大使》
图8 四年级三班学生 张静怡“奇思妙想废水利用”科幻画作品《废水的利用再生》
图9 “节水爱江你我他”走进罗汉寺社区宣传活动现场
图10 “携手爱江共创模”家长宣传教育活动现场
(责任编校: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