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结构特征分析

2013-03-13王圣云马仁锋

创新 2013年5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主观

王圣云 马仁锋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结构特征分析

王圣云 马仁锋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研究是城市群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客、主观两方面因素构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生活质量指数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类型;特征

生活质量向来是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地理学研究关注的内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理论把生活质量当作主要问题来研究。生活质量研究发轫于经济学家评价生活水平,是对GDP单一经济指标的不断修正,兴起于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收入的高水平并不意味着生活高质量,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发展中国家则优先考虑经济增长,首先关注人的基本需求,生活质量研究更加侧重生活质量的客观性指标分析。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包括生活质量的物质方面,又包括生活质量的非物质方面。有学者指出,生活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社会全体成员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认同感。[1]其实质是强调生活质量研究中主、客观维度兼顾的观点。国内学者最早于1980年代引进国外相关理论、结合国内部分城市建构评价模型进行研究,[2,3]近年来以连玉明为代表的学者从城市价值角度结合生活质量的主、客观维度评价了全国287个城市的生活质量。[4,5]

本文认为,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研究城市群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核心是生活质量的空间非均衡性,[6]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类型及特征有助于从空间视角揭示城市群生活质量的地域空间分异规律和特征,进而为政府关于民生和区域协调规划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为此,本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活质量进行定量评价,找寻其主要影响因子,并从空间视角分析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类型,探究城市群生活质量空间特征。

一、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主、客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认为生活质量由生活满意度等主观指标和生活条件等客观指标组成。依据指标选取的地域性、综合性、关联性原则,构建了基于主、客观维度的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生活质量系统指标体系。首先,研究长三角16个城市客观生活质量地域结构,围绕客观生活质量核心要素选取了8个代表性指标:表示生活营养水平和生活水平选用人均肉奶水产品占有量、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4个指标;健康水平选用平均预期寿命指标;消费水平选用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指标;收入指标选用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和职工平均工资两个指标。其次,主观生活质量主要是城镇居民对医疗、教育、房价、环境、社会保障、收入等方面的满意度,在此作者引用连玉明等编著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的满意度相关数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客观生活质量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可达到指标降维,明晰客观生活质量因子结构的目的。一般而言,从个人的尺度来看,较为重视主观指标;从区域的尺度来看,比较重视客观指标。考虑到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同等重要性,本文构建了综合生活质量指数如下:

QOL=1/2(QOLO+QOLS)

QOLO表示客观生活质量指数,QOLS表示主观生活质量指数,QOL表示综合生活质量指数。

文中主观生活质量数据和平均预期寿命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客观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和各市2011年统计年鉴中与主观数据同一年份的数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一)客观生活质量

分别计算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将所选取的8个客观生活质量指标标准化后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1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旋转后主成分矩阵

经方差最大旋转之后,主因子1在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职工平均工资上有较大载荷,可以概括为生活水平因子;主因子2在平均预期寿命上载荷为0.923,可以概括为健康质量因子;主因子3在人均肉奶水产品占有量载荷为0.980,可概括为营养条件因子。

(二)综合生活质量

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综合生活质量指数见表2。

表2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三、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结构类型

将综合生活质量指数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以-0.2、0.3、0.8为界点大致可将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活质量地域结构分成四种类型,分别记为QOLⅠ、QOLⅡ、QOLⅢ、QOLⅣ(见图1、表2)。

图1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地域结构

(一)QOLⅠ类——上海市

上海市客观生活质量的生活水平、健康质量、营养条件因子得分分别为3.149、0.314、0.155。首先,生活水平因子得分最高,即上海市在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职工平均工资等指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健康质量和营养条件因子得分较低,健康质量因子得分落后于杭州市、宁波市和台州市,营养条件因子得分落后于舟山市。其次,综合生活质量指数和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处于长三角16个城市之首,但主观生活质量指数处于杭州、宁波、无锡、苏州之后。总体上,上海市生活质量与其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长三角的增长极相匹配,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因素可能影响着上海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

(二)QOLⅡ类——杭州市、无锡市、宁波市、苏州市、南京市

该类客观生活质量三个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384、0.366、-0.45,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介于0.123~0.515之间,主观生活质量指数介于0.091~0.875之间。首先,生活水平因子得分远低于上海市,而又高于平均水平。杭州、宁波的健康质量因子得分高于上海市,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则低于上海市。杭州、宁波在平均值以上,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处于平均值以下,浙江明显高于江苏。其次,杭州市、无锡市、宁波市、苏州市主观生活质量指数高于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南京则相反。

(三)QOLⅢ类——舟山市、常州市、绍兴市、台州市、嘉兴市、湖州市

该类客观生活质量的三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410、0.212、0.518。首先,生活水平因子得分低,但健康质量因子和营养条件因子得分较好。舟山市营养条件因子得分远高于平均水平,而其他5市则相反。舟山市、常州市健康质量因子得分低于平均水平。该类与QOLⅡ类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活水平方面。其次,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介于-0.352~0.495之间,处于平均值以下。主观生活质量指数介于0.085~0.225之间,得分较低。第三,舟山市是一个特例,其生活水平因子和营养条件因子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而其健康质量因子又远低于平均水平。但其客观生活质量得分又处于此类城市之首。原因可能是舟山市作为海岛型城市,自然环境、产业结构比较特殊,而且舟山市人口较少、人均水平较高。

(四)QOLⅣ类——镇江市、扬州市、南通市、泰州市

该类客观生活质量的三个因子平均得分别为-0.652、-0.854、-0.254,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介于-0.899~-0.486之间,主观生活质量指数介于-0.404~-0.201之间。此类的客观、主观和综合生活质量水平处于长三角16个城市的最低水平,区域人均消费实力低和区域公共设施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区域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因子。这很可能与其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关系。

四、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空间分异特征

(一)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南北空间差异明显,北部较低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呈现北部较低态势,即南通、泰州、镇江、扬州处于长三角最低水平,由此往南除“一极四强”外的其他城市的生活质量水平介于中间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二)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形成“一极四强”空间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生活质量空间格局总体上与城市群规模等级体系吻合,其主要特征如下:首先,以上海市为最高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其次,以杭州、宁波、苏锡、南京为四个次级中心,其中杭州生活质量最好,无锡和宁波并列,南京处于四强最末。上海市生活质量综合水平高,最主要是依赖于生活水平因子,健康、营养因子也处于上游水平。四次级中心中,南京、苏锡生活水平因素优越,而健康、营养因子有待改进。杭州、宁波健康质量因子较好,而生活水平、营养条件需要改善。概而言之,四次级中心需要根据自身生活质量结构特征,提高综合生活质量,完善生活质量结构。

[1]周长城.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林南,卢汉龙.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3]卢淑华,韦鲁英.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2,(1).

[4]王浩.扬州与南通、泰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08,(8).

[5]连玉明.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6]Coates B,Johnston R,Knox P.Geography and Inequalit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责任编辑:陈展图]

C913;F290

A

1673-8616(2013)05-0059-03

2013-04-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测评与均衡机制研究》(12CJL0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福祉视角的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测评与预警研究》(11YJC790188)

王圣云,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理学博士(江西南昌,330047);马仁锋,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讲师、理学博士(浙江宁波,315211)。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