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2013-03-13莫映桃鞠鑫徐晟

创新 2013年5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弹性个体

莫映桃 鞠鑫 徐晟

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莫映桃 鞠鑫 徐晟

文章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我心理弹性量表及自编高校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对11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能共同显著预测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其中心理弹性的影响作用大于社会支持,且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突发事件;心理干预

突发事件作为一种迅猛而强烈的应激源,会使相关个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轻者认知、情感、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重者罹患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病,更有甚者伤人伤己,影响社会稳定。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应对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必要的行政和司法干预,亦需要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以促进突发事件后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

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突发事件心理干预中的作用愈加得到关注。大量研究证明,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利于缓冲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并促进个体积极适应;[2][3][4]社会支持能减轻和预防应激性生活事件引发的心理障碍,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5][6]与此同时,许多研究显示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高心理弹性个体往往显示积极的社交导向,因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反过来促进其心理弹性水平进一步提高。[7]本研究拟深入考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中的作用机制。为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使用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三个变量作为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其中心理弹性是指能够使个体在压力、危机、挫折或创伤下仍积极适应、茁壮成长的心理品质,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的信念;[8]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是指个体经历突发事件之时保持心理平衡和突发事件之后恢复心理平衡的程度,是个体抗突发事件能力的指标。

一、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被试,在专业、年级、性别等方面进行了平衡。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试基本情况调查,涉及性别、年级、生源地等;第二部分为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由姜乾金修订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文版本,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6;第三部分为心理弹性量表,采用Block和Kreman的《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89)》,请相关专家将其翻译为中文,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25;第四部分为突发事件应对调查,采用自编的《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包含3个因子15个条目,3个因子分别为认知适应(如“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会仔细考虑这种情境并争取理解它”;“突发事件过后,我仍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情绪适应(如“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会很慌张,不知如何是好”)和行为适应(如“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会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去施行”),问卷总分越高,心理适应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51。

(三)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采用集体施测,由专业人员作为主试开展调查,施测前略加解释,现场回收问卷。

采用SPSS13.0和LISREL8.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弹性量表和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运用LISREL8.70统计软件,分别对心理弹性量表和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做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

心理弹性量表的验证性分析结果见图1和表1。

图1 心理弹性量表的结构模型

表1 心理弹性量表的验证性分析拟合指标

关于模型评价中各拟合指数的一般标准为:X2/ df值在2.0~5.0之间可以接受模型,不过考虑卡方值受样本容量影响较大,当样本容量较大时,X2/df值也可适度增大。RMSEA值大于0.10表示拟合不良,SRMR值小于0.08可以接受模型;NNFI、CFI、IFI等增值拟合指数的值大于0.90可以接受模型。[9]从表1的这些指标来看,X2/df的值为6.79,略大了一些,但由于本研究样本容量达1132,故偏大也可接受模型。而其他各项指标,尤其是NNFI、CFI、IFI等增值拟合指数的值非常好。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本研究自译的心理弹性量表符合单因素模型结构(见图1),结构效度可以接受。

自编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的验证性分析结果见图2和表2。

图2 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的结构模型

表2 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拟合指标

同心理弹性验证性分析的结果相似,除X2/df为6.43略偏大一些外,其他的拟合指标都很好,故突发事件心理适应的三因素模型得到验证,该自编的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的结果效度基本可以接受。

(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对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我心理弹性量表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问卷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心理适应水平的相关矩阵

由表3可见,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突发事件心理适应三者两两相关均显著,存在中度正相关,适合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三)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的预测作用,以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为因变量,以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都进入回归方程,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为0.412(t=15.433,p<0.001),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为0.266(t=9.953,p<0.001)。解释率为29.5%(F=0.295,p<0.001)。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能显著预测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它们能共同预测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29.5%的变异,其中心理弹性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心理弹性的影响系数为0.412,而社会支持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266)。也就是说,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两个重要的保护因素,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增强大学生抗突发应激的能力,使其顺利化解心理危机,获得积极成长。一方面,心理弹性作为内在保护因素,通过为个体提供高情绪智力、责任感、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内外归因、乐观、挫折忍耐力等人格特征,有助于大学生保持沉着冷静,采取积极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绪,从而成功地化解突发事件,获得良好适应;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作为外在保护因素,通过给予大学生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并有意识地寻求和整合各种有用的资源解决困境来应对和化解突发事件。

(四)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探究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的作用机制,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程序,[10]对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鉴于心理弹性主要关涉个体的个性特征,属于内部因素,而社会支持更多关涉个体所处的人际网络或组织环境,属外部因素,因而预期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突发事件心理适用水平之间处于中介变量的位置,考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R)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

由表4可知,依次检验(前面3个t检验,即t1,t2,t3)都是显著的,所以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显著。并且第4个t检验(即t4)也显著,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49× 0.412/0.367=28.0%。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模型(见图3)。

图3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适应水平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根据以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可知,本研究中社会支持一方面直接影响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另一方面以心理弹性为中介间接影响突发事件适应水平,且中介效应比较显著,占总效应的28.0%。这说明,一方面社会支持通过给予个体情感体贴、心灵安慰、物质或信息援助等外在支持,来帮助大学生合理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在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适应中起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支持通过所营造的充满关爱、体贴、理解和接纳的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发展出一些心理弹性特质(如共情,合作,目标与定向等),这些特质有助于大学生增加应对和化解突发事件的自信心和勇气。借此,社会支持就在帮助大学生积极适应突发事件中间接地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对心理干预的启示

本研究通过分析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之间的关系,证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特别是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是大学生面临突发事件时获得良好适应的两大重要保护性因素。尤其是心理弹性,不仅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抗突发事件的心理能力,而且还在社会支持和突发事件心理适应水平中充当中介者的角色,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支持对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的效果。故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应该坚持“防—控—治”并举的原则,注重整合大学生的内外资源,充分优化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着力提升每位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引导大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调控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

第一,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及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心理弹性团体心理辅导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改变认知入手,配合一些行为、精神鼓励以及情绪管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活动方案,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另外,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的增强,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自觉、乐观、豁达的品格,培养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决策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的宏观管理和正面引导,制定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提高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建设。

第二,创造友爱互助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长期的心理援助平台,目前许多高校已设的心理咨询中心、二级心理辅导站等机构可以承担相应的职责。另外,可以借助较为专业的学生组织建立心理援助电话热线、微博、QQ、MSN等网络沟通平台拓展心理援助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建立心理恢复需求的信息发布机制,调动班级心理委员、公寓管理人员、学生社区志愿者、大学生朋辈互助员、家庭成员等所有资源,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1]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2]Garmezy.N.Resilience in children’s adaption to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tressed environments[J].Pediatric Annals,1991,(20).

[3]Bonanno G A.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potential trauma[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4(3).

[4]Friborg O,H jemdal O,Jan.H.Rosenvinge.Resilience as amoderator of Pain and stres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1(2).

[5]Pakenham,Kenneth I,Rinaldis M.The role of illness,resources,appraisal,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adjustment to HIV/AIDS:The direct and bufferringeffects[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1,24(3).

[6]Tomberg T,Toomela A,Pulver A,Tikk A.Coping strategies,social support,life orienta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llow 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Brain Injury,2005,19(14).

[7]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8]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

[9]温忠麟,侯杰泰,马氏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

[1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

[责任编辑:杨彧]

G647

A

1673-8616(2013)05-0114-04

2013-06-05

2011年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基于具身认知观的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WYM 11063)、2012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资助课题《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与培养路径研究》(2012ZY025)

莫映桃,广东财经大学学工部助理研究员(广东广州,510320);鞠鑫,广东财经大学学工部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320);徐晟,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博士后(天津,300074)。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弹性个体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