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决定我爱你
2013-03-12
长辈们总劝导年轻人在择偶时要“门当户对”,男女双方要在教育、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水平相近。生物学家的研究却表明,男女在某些基因上的差异越大,越容易相互吸引并结为夫妻。
1976年,日本的科学家首次发现,雄老鼠更愿意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不同的雌老鼠交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编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在免疫系统中有重要作用,控制着免疫排斥反应。MHC基因还与体味、面部特征有关。日本的研究小组还发现,老鼠会通过辨别异性的尿液气味,来选择MHC基因差异大的配偶。
这一发现引起了同行们的浓厚兴趣,很快被用于研究MHC基因差异与人类择偶行为之间的关系。1995年,瑞士的科学家让一组男大学生连续两天穿上指定的汗衫,然后让另一组年龄相仿的女学生们闻这些汗衫上的味道,并标出令她们感到最愉悦的汗衫。结果研究者发现,这些年轻女孩更钟情于MHC基因与她们不同的男生。然而有趣的是,研究者还发现,正在服用避孕药的女生恰恰相反,她们选择了MHC基因与自己相似的男生。科学家推测,由于口服避孕药改变了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模拟女性怀孕期的生理状态,这时的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男性血缘亲属(比如兄弟、父亲)共同照顾幼儿,而MHC基因相似,则意味着他们更可能是有共同远祖的亲属。
后来其他研究者也相继提出,无论男人或者女人,似乎都更喜欢MHC基因差异大的异性。不过这些证据仍是基于他们的实验结果,那么在人类实际的婚姻中是不是真的如此呢?1997年,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检测和分析了400多对哈特莱特教派(哈特莱特教派是美国的一种再洗礼宗教派别——编者注)夫妻的MHC基因,发现哈特莱特人在择偶时,趋向于避免与MHC基因相同的人结婚。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也发现,欧裔美国人夫妻之间MHC基因差异要显著大于随机配对的男女。
不仅是老鼠与人,鸟类、蜥蜴、鲑鱼等动物也更愿意与MHC基因不同的异性交配,表明这一择偶机制广泛存在于不同物种之中。科学家推测,动物和人类趋向于选择MHC基因差异大的异性,可能是为了增大后代免疫系统基因的多样性,增强后代抵御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还有研究表明,在老鼠、短尾猴和人类群体中,MHC基因相似的夫妻在生育孩子时更容易出现自发性流产,或者延长生育的间隔期。因此,避免选择MHC基因与自己相似的配偶,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同系繁殖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进化上来说,基因的多样性有利于降低有害突变的积累,增强后代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所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更爱基因相异的异性,很有可能是进化过程中悄然形成的一种基因策略。
(摘自中国书店《冷浪漫》 编著:科学松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