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桥—杏河地区山2段—河8段储层特征研究

2013-03-12张剑峰刘亚民唐辉

中国科技纵横 2013年1期

张剑峰 刘亚民 唐辉

【摘要】系统统计了高桥-杏河地质储层孔隙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层系储层物性开展研究,最终确定了储层物性平面变化特征。研究成果有力的指导了勘探开发的进行。

【关键词】孔隙空间类型 孔隙度 储层特征 展布

1研究区概况

高桥—杏河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中的靖边古潜台南部,有利勘探面积5000km2,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安塞县、志丹县,位于伊陕斜坡。研究区北面是伊盟隆起,南面是渭北隆起,西面是天环坳陷,东面是晋西挠褶带[1]。研究区储层以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一石盒子组八段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储层类型。

2储层孔隙空间类型

研究区石炭一二叠系主要储层段的孔隙空间类型包括粒间孔、粒间溶蚀孔、岩屑溶孔、晶间孔等。各类型孔隙所占比例见图1。

粒间孔是原生粒间孔经受机械压实或石英再生长及其它胶结物的充填作用之后所形成的。研究区内普遍发育的石英加大边或存在于石英晶体边界的角状孔均属此类。此类孔隙储层在山2段储层中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占总孔隙体积的49.1%;但在盒8段储层中不发育,仅占总孔隙中比例的12%。

粒间溶孔是在粒间孔的基础上,颗粒间的杂基、胶结物等颗粒等被溶蚀而形成的。此类孔隙在研究区目的层段储层中发育较少,盒8段和山2段所占比例分别为23.9%和8.5%。

晶间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粒间溶孔内充填的自生高岭石晶间隙,另一种是火山岩岩屑或长石蚀变后形成的重结晶高岭石晶间隙。在研究区这种类型的孔隙度所占比例不大,盒8段和山2段所占比例分为为13.4%和25.5%。

岩屑溶孔主要为火山岩及变质岩岩屑溶蚀所形成的[2]。研究区目的层段岩屑溶孔溶蚀强烈者则形成铸模孔或与粒间溶孔连通,使孔渗性得到较大改善。此类孔隙可有效的改善储层性质。此类孔隙在盒8段广泛发育,所占比例为42.6%,而在山2段比例仅为14.02%。

3储层物性特征

研究区砂岩储层整体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山2段孔隙度主体分布范围为4-8%,渗透率大于0.5×10-3μm2的仅占样品总数的43%(图2),但局部地区存在物性较好的高渗带[3]。

盒8储层孔隙度一般为6-10%,平均值为8.37%;渗透率总体小于0.5×10-3μm2,平均值0.45×10-3μm2,也具有明显的特低孔、特低渗特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套储层内局部地区见微裂缝发育。

4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

统计岩心分析、测井资料研究结果,与沉积微相图结合,分层段统计各层系储层孔隙度,总结了研究区山23、山22、山2l、山1、盒8上、盒8下等6套主力层段的孔隙度平面特征。

4.1山23亚段

以水下分流河道为最优,最大可达8%,研究区北部陕260井一陕256井一陕104井一带、西部陕128井一陕125井一陕15井一带以及南部陕280井一陕281井一带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值较高,平均为6.8%,其余各区砂体孔隙度值大致集中在5%左右。

4.2山22亚段

主要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山22亚段陕250井区砂体孔隙度值最大值可达8.0%;西部地区陕128、陕15、陕101及北部陕97、陕98、陕110等井区附近砂体孔隙度分布区间为6.0-8.0;与上述两个区块相比,东南部陕248井一陕109井一陕279井一陕280井一带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值较低,一般仅为4.0%左右。为研究区最差。

4.3山2l亚段

为研究区几套储层中最差的,孔隙度大致分布在4.0-6.0%之间,仅陕250井、陕265井、陕105等井区一带砂体孔隙度值为大于6.0,其中以其中陕97井-陕124井储层物性最好,砂体孔隙度值最大可大于8.0%,以陕129井、130井区一带储层物性最差,孔隙度值小于4%。

4.4山l段

砂体孔隙度值大致集中分布在6.0-8.0%之间,陕263井-陕282井-陕100井区砂体物性为本层系内最优,孔隙度最大值逾8.0%,陕127井、陕250井一陕96井井区为本层系内最差储层,孔隙度值均低于4%。该套储层物性总体上明显好于上部层系,是本区重要的开发层系之一。

4.5盒8下亚段

与上部层系一样,本套层系储层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值集中分布为6.0-8.0%,物性较好的储层分布局限,仅在仅陕284井、陕280井、陕279井、陕273等井区附近发育,最大孔隙度为10%,其它地区储层孔隙度一般小于4%。

4.6盒8上亚段

研究区盒8上亚段砂体孔隙度值大致集中分布在6.0-8.0%之间,陕101井等部分井区晶间孔和溶蚀孔发育,储层孔隙度最高可大于12.0%,其它地区,物性较好的储层孔隙度一般大于8%(如陕132井、陕131井、陕134井等)。总体上,西部陕136井一带储层物性最差,孔隙度值一般小于4.0%。其它地区孔隙度一般为6.5%左右。总体上该套储层是研究区物性最好的储层。

参考文献:

[1]陈孟晋,刘锐娥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地区山西组碎屑岩储层特征分析[M].沉积学报,1999,17(增刊):14—17.

[2]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特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

[3]姜在兴,操应长等.砂体层序地层及沉积学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