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联分析
2013-03-12问美琴苌庆辉
问美琴,苌庆辉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300457)
随着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的确立发展及其传播,高等教育的第三职能理论也得到不断强化与认可,尤其对于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地方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1],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得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会做出有力的调整,扩大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学科,缩减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学科。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越来越密切。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关联性分析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为目标,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当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演变时,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也随之进行优化,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高校学科建设也影响着区域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与发展前景,当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符合区域产业结构时,可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区域的经济发展。所以,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调适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关联性之理想模式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高校的学科建设能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而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提高地方高校在区域的社会地位,为地方高校争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地方高校的最理想的模式应该被称为“物理真空”模式,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理想境界,就是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紧跟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不错位,不脱节,不滞后,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没有生源的消退和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对于地方来说,就是可以完全吸纳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财政保证和社会保障。这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最理想的关联模式。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关联性之现实模式
1.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促进地方高校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
地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既受内动力的作用又受外动力的作用,内动力指学科自身发展律,外动力主要指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2]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往发展较好的产业会逐渐缓慢甚至消亡,因此,地方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需要在方向上作调整,紧跟产业发展脚步,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真正起到服务社会的效果,避免人、财、力等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许多新兴学科如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现代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就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年轻学科。毋庸置疑,这些学科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市场的急需决定的。[3]首先,我们用天津来做例子,看一下天津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改变。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表1 天津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清楚看到,天津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在总体趋势上是保持上升的,因此,与第一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会受到影响,而二三产业需要的人才可能会得不到满足,我们来看看天津市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相关变化情况。
表2 2006—2012年天津高校新增专业类别汇总表
从2006年到2012年,天津市新增专业门类中,有29.7%是工学所占比例,文学占26.3%,管理学类占20.5%,理学为10.46%,这四类新增比例占新增全部门类的87.03%,基本上与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变化相匹配,二三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专业在不断上升,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迅速发展。
天津在“十五”发展期间,经济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工业增加值达到1921亿元,年均增长17%。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1.6%。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24.8%。服务业增加值1485亿元,年均增长11.4%。商品购销总额8300亿元,年均增长27.7%。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房地产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市在教育“十五”期间实施重点突破,投资5亿元重点支持49个学科,以尽快形成与6大支柱产业和12个制造和加工厂配套中心相匹配的相关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4]。到了“十一五”期间,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天津市教委于2010年4月增加了一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审批并通过22个新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包括:① 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等。② 信息网络产业。传感网、物联网技术。③ 新材料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④ 农业和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⑤ 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等。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2011年,天津市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建设59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的专业,使之成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急需和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天津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与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相符合,适应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天津市产业变化后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对学科专业的调整与指导起着主导的作用。
2.地方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5]也决定了地方高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必然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学科专业结构决定着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的比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紧密的关系。[6]地方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调整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与保障,起到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的作用。同样的,当高校的学科结构不能适应区域产业结构时,必然阻碍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面向市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体现。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切性,还有利于加快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天津工业大学控股的天津膜天膜公司在膜法水资源化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使得近十年来在市政、冶金、电力、纺织、食品等行业的应用业绩持续提升。[7]推动了天津经济的发展,而膜天膜项目涉及纺织、化纤、环境、化工、材料、机械、自动控制、水利等多个学科,单靠一个专业解决不了问题,天津工业大学合理的学科设置为膜技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作为“水处理中空纤维膜材料集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的领导者张宏伟,把天津工业大学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组合在一起,利用项目平台开展攻关。因而,天津泰达新水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用天津工业大学天工膜公司的水处理设备完全替代了美国产品。为天津滨海新区众多企业提供再生水,可大大节约自来水资源,满足开发区生产用水需求,从而大大缓解天津滨海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8]促进天津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演变。因此,地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为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信息技术。通过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进度,针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培养人才,可以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在需要加强建设的产业中提供更多的可用人才,使相关产业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9]因此,高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产业结构演变中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于地方产业结构的演变,阻碍经济发展
由于地方高校以地方经济为依托,主要为地方企业提供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应以区域产业结构为主导,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以地方产业结构为导向,密切关注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促使了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但是,往往由于产业结构演变在先,在产业结构已经做出改变之后,高校的学科建设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相对于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劳动力市场上对某一方面的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当出现某一新型行业人才极度短缺的时候,地方高校才会纷纷开始优化自己的学科建设,调整自己学校的专业设置,这样,既不能解决当时人才的短缺带来的新型行业发展受到阻碍的问题,又会使很多地方高校盲目设置专业,不考虑自身是否有能力建设好这个学科,导致毕业生毕业后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毕业后此方面人才已居于饱和难以就业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在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演变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脱节
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地方高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及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因此,地方高校的定位应该是为地方经济服务[10],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应根据办学基础和条件,以地方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结合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校内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却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盲目跟风,都努力争做名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如今一提建设高水平大学,言必称争名校、创一流,恨不得个个都成为哈佛、牛津。所有大学都往综合化发展,向学术型转变,这种趋势如果愈演愈烈,最终将使很多学校丧失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11]因为地方高校的定位不准,都盲目求大求综合,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方发展严重脱节。基本上每所大学,不管有没有条件,都设置了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12]蜂拥而上的热门专业不仅会加重学校经费支出,也会使得同一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造成就业困难,各大地方高校即不顾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也不考虑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既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会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专业总量增长过快,新增专业设置盲目,偏离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
一些专业由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和论证,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局面。一方面,供过于求的专业人才仍然大批培养,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使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而急需人才却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脱离自己本身的特性,争设热门专业。[13]培养出的人才或质量不过或需求不足,使得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而且地方经济所需的人才又不足,阻碍高校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该符合当地区域产业结构状况,适应当地的人才需求结构,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开设专业,导致专业总量增长过快,新增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偏离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
三、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适应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对策
(一)以政策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
教高[2007]1号和2号文件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这对地方高校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大都位于中小城市,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其专业设置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务地方”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通过科学预测和论证来设置专业,才能更好地争取地方支持。[13]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第一章第三条也做出了相关规定,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第三章第九条在高校专业设置必须具备的条件中第三条要求必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因此,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而我国学科建设的制度不断演变与完善也为高校学科建设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提供了支持与保障,从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初具雏形,到始于1986年而延续至今的三次重点学科评选,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半个世纪来学科建设的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以及在政府引导下由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制度化的建设过程[14],高校在学科建设制度化过程中从没有自主权到拥有少量的自主权再到后来的参与直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保障了学校的更多自主权,使得地方高校可以依据地方特点来进行学科的建设与优化。
(二)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学科适配性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允许适时地调整学科建设情况以适应区域经济转型需求[15]。高校如何做到为地方经济更好地效力,关键要科学地对市场进行监控,及早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与判断,及时地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搞好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学科建设的细微方向,及早发现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中的变化,总结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宏观和微观规律。然后根据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学科建设的方向,明确重点学科,给学科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16]避免因为滞后性所带来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学生的就业问题。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使得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更加科学,培养出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人才,不仅使得地方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有保障,还为地方新型产业提供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合理规划学科结构,确立学科建设目标
地方高校必须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需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从学校学科建设实际水平、特色、发展潜力出发,合理规划,制定出学校学科建设目标。[17]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科研院所与大学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18]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活动建立起良好的接口,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格局与变化来合理规划学科结构,确立学科的建设目标,才能有效发挥其技术创新辐射作用,才能体现地方高校的价值。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要想排除盲目性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确定学科建设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建设高校学科,做到不盲目,不跟风,切合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成绩。
(四)健全组织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领导和管理
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地方政府也应该参与其中。其一,政府应该抓好监督与审批的工作,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专业重复设置盲目设置等情况。其二,学校应建立校、院(系)两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明确职责,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管理的效能。[19]而学科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而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学科建设的项目将无法实施。长期以来,国家的投资政策倾向于对重点大学的建设和扶持,投入地方高校的经费十分有限。而地方高校又在经济实力上存在差距,这就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20]加强了领导和管理,才会使得高校在面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时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动时不会盲目的设置专业,不会出现专业的重复设置于稀缺并存等现象。而加大财政投入,才能保障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的有效完成,确保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使得地方高校的学科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必然会带来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动,因此,只有抓好了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才会使得高校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会使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更加科学与有效。面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高校在学科建设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使高校的学科建设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使得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完善。
[1]张皓.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3):65.
[2]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
[3]朱宏飞,朱晓邈,李娜.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关系[J].农业与技术,2007(3):176.
[4]何致瑜.天津教育已逼近中等发达国家[J].科教文汇,2005(4):27.
[5]谷建春,陈艳.湖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对策研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云梦学刊.2008(1):86.
[6]李永东.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四川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研究[D].四川大学,2007.
[7]刘寇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天津地区为例[J].区域经济,2012:127.
[8]温维健.校企联手成就领先膜技术——解析膜天膜的产学研用合作道路[N].中国纺织报,2013-03-12(003).
[9]沈娇.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高校专业调整原则初探[J].基础理论研讨,2010,36:456.
[10]丘绍雄.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湖南理工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云梦学刊,2013,34:92.
[11]赵临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OL].http://gjzx.aku.edu.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 Url&wbtreeid=1019&wbnewsid=1076,2010-06-21/2013-10-07.
[12]朱红.高校专业调整势在必行[J].中国教育报,2013(6):1.
[13]于维阳,张亚明,袁旭梅.河北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1):3.
[13]尹丽.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J].大家,2011(12):188.
[14]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5]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108.
[16]朱宏飞,朱晓邈,李娜.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关系[J].农业与技术,2007(3):178.
[17]李彤彧.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适应辽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2007(12):125.
[18]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v-8LVX2 BD3Qfle7mOAXxtv7RaUGh8kjx6qN-IpgrXsrgQxvGmediSO D0OkWgKC4YIlc0Vj7eWKg3WPovWnkzK.
[19]田恩舜.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2):128.
[20]李思.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研,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