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电行业寒冬添一丝暖意

2013-03-12陈向国

节能与环保 2013年10期
关键词:华锐黎明风电

文 / 本刊记者 陈向国

曾经需要多次认证才能进入的国外风电市场,如今通过国内机构的一次认证就可以拿到通行证。9月4日,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携德国TUV莱茵集团与金风科技签署风电机组认证协议,实现了“一次认证,两张证书”国际认证合作的第一步。这意味着制约中国风电产品走出国门的障碍之一正在被清除。“此举对于中国风电产品出口是有利的,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突破。有了这样的合作机制,像金风科技这样有出口需求、出口业务的企业就可以带着鉴衡的证书较为顺利地实现产品出口。”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项目主任乔黎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无疑给正经受严冬考验的风电行业增添了一丝暖意。

打开让别人相信的窗口

“我们的市场周期短,只有短短5年的爆发性历史。同时,产品质量信息披露不够透明,这就造成了国外对中国风电产品的质疑。”乔黎明在分析中国风电产品出口并不理想的原因时如是说。乔黎明的观点得到了德国TUV莱茵集团大中华区工业服务部总监Thomas Fuhrman的佐证,他说:“和当年德国、日本的产品进入其他国家一样,国外的客户对于中国的风电产品实际上是有偏见的,总是先入为主地对其质量、安全性等不信任,这就需要一个独立第三方的检测认证机构来介入。”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与德国TUV莱茵集团的合作就是为了打开让别人相信的窗口。据了解,德国TUV莱茵集团是国际六大权威的独立第三方检验、监测和认证机构,拥有140年的经验,在全球5大洲65个国家设有多家分支机构。

中国风电产品走出去战略需要这样的让人相信的窗口。为了度过行业的冬季,国内的风电企业在努力调整、摸索发展的路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被其他行业证明有效、本行业正在探索、初见成效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认证,双方互认”的“一站式”认证将极大缩短认证周期,提高认证效率,加快中国风电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步伐。2012年,国内风电企业全年出口225台,容量为430.45MW ,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1-6月份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国内有5家企业向国外出口风电机组,已发运台数为139台,容量达274MW,同比增长37%。据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预计,2013年我国风电机组出口总量有望超过同期水平。

中国的风电企业正行进在“走出去”的路上。今年上半年,金风科技在巴基斯坦、智利、罗马尼亚、巴拿马等地区开拓了新兴市场,并实现了风电机组的批量出口,上半年出口风电机组77台,容量达到162.5MW,约为2012年全年出口量的两倍。三一电气、东方电气和明阳风电也将风电机组销售到了埃塞俄比亚、印度和德国等市场。如今,“一次认证,双方互认”的“一站式”认证的实现,将助力中国的风电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

产品升级、质量过硬是生的源动力

中国的风电行业正在经受着严冬的洗礼。严冬里最需要的是温暖的阳光,有了这阳光,就可以制造生命赖以存在的氧气。中国的风电行业还需要更多的阳光。“行业整体不是特别好,尽管有反弹、有回升,但总体还没有真正复苏起来。”乔黎明告诉记者,行业有积极的变化,如金凤科技的上半年报表显示,已经有了盈利。行业正在为过冬积极摸索、调整发展方略。走出去战略是发展方略之一,但无论是走是留,还是两条腿走路,都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那种靠低价占市场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重返了。

国家层面上,已经在引导行业技术创新,以图产业升级。在《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等18项重要标准及《风电场介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出台后,各风机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低电压穿越改造的技术准备。只有在技术方面进行足够的储备才能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认证是阻碍中国风电产品出口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障碍,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在国际上品牌知名度低、质量和服务方面存在问题。”乔黎明强调说。

用先进的技术掌控生产、经营的成本是在去低价占市场后时代的重要竞争力。“目前国际上已经非常注重发电量损失率和度电成本了。维斯塔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测量出在什么时候、有多少发电量损失。零损失当然不可能,但我们可以把发电损失率从5%降到2%;另外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度电成本,这要考虑整体费用,将年发电量、风速、供电量、发电量、损失量等参数全部测量计算,得出一个实际的度电成本。”维斯塔斯集团政府关系部高级副总裁彼德-布隆曾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如此描述。国内的风电企业必须跟上先进技术的步伐,尽管这需要学费、需要时间,但一定要跟上,尽快跟上,否则市场的先机还是会被别人占去。

既要先活下来,又要尽量未雨绸缪

“华锐一路走来,经历了行业的大起大落。行业现在正处在调整期,我们需要学会‘过冬’,也许你出生在春天,觉得一切好,但遇到了冬天,就要挺过去。”华锐风电副董事长、高级副总裁陶刚如是说。华锐风电的沉浮风可谓中国风电产业的缩影。

华锐风电的确生在春天。在政策刺激下的“风电大跃进”中,2009年,初始投资仅2000万元人民币的华锐风电装机容量跃居全球第三。2011年,华锐风电以90元人民币的“天价”登陆A股主板,创造出了近千亿的市值。然而,两年过后,中国风电步入低谷,华锐风电的市值也随之蒸发近700亿元。2013年7月1日,华锐风电股价由90元狂跌至3.81元的收盘价。伴随华锐风电衰退的还有整个风电行业。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2012年国内新增装机容量为1296万千瓦,同比减少26.5%。整个行业至今仍处在低迷状态。“中国风电产业前景仍可期,但掌握核心技术和增强开发能力两个问题亟需解决,否则未来风电产业会面临更大风险。”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资深委员杜广平如是说。这句话正好诠释了如日中天后遭遇黎明前黑暗的中国风电行业的真实状况。

说中国风电行业正值黎明前的黑暗,是因为大环境必定会推动行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对于像风电一样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来说是利好的,政府对这方面的支持是不会放松的。”乔黎明对记者说。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也正在积极行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华锐风电在国内厂商中最早涉足了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研发。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使用的便是华锐风电自主研发的3MW风机。今年前三季度,该项目发电量为1.94kWh。金风科技则在低风速风机研发上要先于其他厂商。2012年4月19日,金风科技宣布,基于1.5MW直驱永磁机组的设计平台和系列化能力,推出了 GW93/1500系列超低风速直驱永磁机组。该机型在年平均风速5.5m/s条件下,年发电可达到2000标准小时数以上。可以说,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竞争力是活下来乃至活得好的根基。

谈及中国风电如何更好实现走出去战略,乔黎明建议,实行绑定策略:与金融机构绑定、与国际援建项目绑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招投标。“相比较而言,中国风电做得比较欠缺的是对早期市场的介入、培育。尤其是对那些很大但还没有启动的市场。对于这样的市场,必须早介入、早培育,参与规则的制定。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市场先机。”很显然,乔黎明强调的是未雨绸缪。

猜你喜欢

华锐黎明风电
黎明之光
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美若黎明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华锐风电浮沉录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黎明
重齿风电
相约看到每一个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