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求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3-03-11许波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伦理用人单位岗位

许波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除了复杂的就业形势以外,企业和学校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大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共同努力并形成有效的就业机制,大学生求职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求职伦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求职伦理的内涵

大学生求职伦理是指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各自对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及为了实现这样诉求而产生的行为,并在这种的情况下形成的价值选择、心理调适和是非判断的过程。

二、企业和大学生之间的伦理冲突

伦理学家黄建中认为:行为的特征是受意识支配,行为是有机体受意识支配的实际反映活动。相应的,伦理行为的特征是受具有道德价值的意识之支配、是受具有道德价值又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意识支配的行为,说到底,也就是受利害己他意识支配的行为。大学生在求职以及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两者的伦理行为不是一致的,而是受到各自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影响的。

(一)生存发展的双重价值冲突。

目前而言,大学生求职时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希望有稳定的收入、宽松舒服的工作环境,甚至有的海归学生不了解国内就业情况,设定了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的求职目标。然而,企业招聘员工是由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决定的,其本身是一个盈利性组织,并不是慈善机构,当企业的员工人数能够满足自身的经营发展需要即可,并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大学生和企业的生存发展目标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

(二)双重价值观下的动机行为的无法协调。

如上文所述,企业有经营发展目标,刚毕业大学生有着生存发展目标。根据伦理行为理论,企业和大学生在各自的伦理观指导下产生了各自的行为,而这两种行为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是不协调的。对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稳定、有保障的工作环境是他们的首选,这就造成了现在考公务员的热潮。但是现实中公务员的岗位毕竟有限,大多数的大学生毕业还是进入企业工作,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行业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辛苦程度。因此,很多企业的工作强度较大,甚至有的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活力。这些都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竞争压力,逐渐产生职业怠倦,造成岗位的流动性加大。

(三)大学生实际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的不匹配。

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更倾向于招聘有相应岗位工作经验的员工,即无需培训就能上岗的员工。而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更多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求职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受个人的喜好和职业目标的影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工作岗位和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最后造成了在招聘的过程中遭到了企业的拒绝,比如很多大学生希期望进入奢侈品、IT等热门行业,去应聘这些行业里的总经理助理等高级岗位,而这些岗位都是有经验、年龄较大的员工才能胜任的。因此,刚毕业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不符合部分岗位的要求的。

(四)大学生与企业缺少平等的对话机制。

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大学生和企业的沟通是不对称的,缺乏平等的对话机制。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不高、没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应聘于一些大型知名企业时,显得不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在一些岗位上的面试时,企业的面试人员往往站在更高的对话平台上,忽略了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甚至有些对大学生在行为或者语言上表现出不满,缺少人性化的关怀,而对一些有经验的人员往往显得更加的热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应有的话语权。同时,双重面试标准对大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企业对看重的是大学生的面试准备情况和发展的潜力,对已工作人员看重的则是对行业的了解和工作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大学生缺乏的。

三、大学生求职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提高自我求职竞争力。

作为求职过程的主动者,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求职伦理观,对求职的岗位一是要符合自己的切身实际,既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低估自己的能力;二是要考虑到企业的用人要求,熟悉岗位的性质、内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注重自我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以致用,提高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手段。

在就业指导思想上学校要将就业率和新生报到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量保证当年就业率与新生报到率相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有保障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在指导方式上主要以职业生涯培训课程为主,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和性格等其它职业能力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全面充分的认识自我,培养他们合理的求职期望。

(三)用人单位应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合理招聘大学生。

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用人单位应尽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是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该“应人尽其才、应才尽其用”,实事求是,更不能歧视弱势学生群体,最终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双赢。□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注释:

王海明.伦理学导论.2009.32.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2002(5).

猜你喜欢

伦理用人单位岗位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