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诗学的现代性特征
2013-03-1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诗学”这个概念广义上指的是对所有文学作品的理论研究及批评,狭义的意义则是单纯地对诗歌的研究和批评。本文采取的是其狭义范畴,探讨的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体现出的现代性特征。中国现代诗学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五四时期以胡适为发端已经得到了开创,这一时期为现代诗学发展的初期,继而在二三十年代走向了兴盛的中期,其后在40年代则是现代诗学发展的后期,诗学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诗学的历史发展,既受社会外部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中国诗学内在力量的驱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呈现”在中国诗学的现代化过程中,虽然还有着诸多不完善的方面亟需努力,但是其中体现的现代性和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5.2 蛋种鸡的输精周期延长实验是建立在标准化饲养的基础上的,即标准化鸡舍中使用自动化饮水、喂料、通风、光照、清粪系统,为蛋鸡提供适宜的生长和生产环境,保障鸡群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为员工创造稳定轻松的工作氛围,便于员工安心、愉悦地投入工作,提高操作技能。
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与古代相对,体现的是一种时间上的线性变化以及现代特征。其次,现代性是一种哲学思想上的概念,金耀基先生在《从传统与现代》书中,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它包含了六个基本要素,即:工业化、都市化、普遍参与、世俗化、高度的结构分殊性、高度的“普遍的成就取向”。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对传统价值的反叛与重建,对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价值的认同。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是有着独特的生存背景的,简要的概括就是内外力量的结合推动促使中国诗学由古代向现代范畴转向。“不妨这样说,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它的基本指向, 就是借用西方话语改建中国诗学话语,实现中国诗学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始冲破封建的禁锢,“五四”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和思想都处于大变革的时期。首先,传统价值与信仰的失落让知识分子无所适从,渴望反叛传统中的糟粕,寻找到新的价值体系来重构自己的思想。其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发展着,社会急剧地转型,新鲜的事物、思想正在不断发生,旧有的诗歌体式已经无法满足诗人们表达思想的要求,难以容纳新的社会内容和现代的思想。最后,现代文学作为反叛古代文学传统的姿态出现,它力求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来发展新文学,这必然需要向外寻求理论支撑。向外看,五四时期是中外交流相当密切的时期,中国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互派的留学生数量达到了空前之多,五四时期的文学家群体很大程度上是由留学生构建起来的,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等都曾是留学在外的学生。正因如此,西方思想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此时,由于思想交流的密切,西方的各种先进思潮几乎都涌进中国。西方“上帝死了”的现代思想带来的价值重建,正符合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学思想没落的情况下的精神诉求。由此,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西方自现代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思潮都在中国重新演绎了一遍。没有西方诗学的影响,中国现代诗学不可能取得发展;同样,倘若没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积淀,没有中国自身文学发展酝酿的内在变革力量,西方的思潮也无法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找到结合点。
3.炒:体现出原料的本身颜色,以自然色和接近自然色为主。严禁使用色素及任何食品添加剂等。青绿、金黄、酱红、枣红等几色能够增进食欲但关键要新鲜。
中国现代诗学正是在中西方诗学观念的互渗,和对传统诗学的扬弃中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这个现代性首先不同于现代主义,其次由于中西哲学基础的差异,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性也是不同的。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更多地是体现在诗学观念的革新、重建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上即表达现代人的生存体验。正如龙泉明先生所言“中国的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主要不体现在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追寻上,而是体现在中国作家和诗人为适应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对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一切现代世界先进的文学资源的合理吸收与综合运用上。”在现代诗学初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发展阶段中,虽然不断出现着如“为人生”与“为艺术”,情性化与智性化等的诸多争论,但是它依然有着曲折却一直在持续发展着的精神内质和特征。
3.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传统优势企业之间可以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难以真正实现所有传统优势企业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只有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时,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外溢效应,可能会导致其他企业“搭便车”的行为,传统优势企业则可能无法获得技术创新应有的收益,从而无力改变其“高消耗、高污染、高度资源依赖”的增长方式。因此,大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并与其他企业的创新平台进行合作,中小型企业则可以通过契约、协议的方式共同组建技术创新组织,这些企业可以各自侧重于不同方面如废弃物处理、资源再回收等的技术创新,或者可以共同研发某一项技术,从而实现企业间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共享。[5]
中国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完全抛弃诗歌已经成熟的形式的创举。中国诗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唐宋时便发展至圆熟,形成了精致的格律诗。同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直是最主要的创作标准,这也决定了在传统诗学统治下的诗歌是无法充分地表现时代带给人心理上的变化的。在中国社会从晚清进入现代之时,在拘谨的形式束缚下的格律诗已经无法满足诗人表达现实生活的要求。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愈加丰富,旧体诗词的局限性也愈发明显。虽然在晚清时,已经出现了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提倡的“诗界革命”,但是它只是在既定的形式里植入新的语言和事物,并未显现出冲破传统的魄力。直到五四时期,胡适等人的提倡才真正标志着现代诗学开始脱离古代诗学的束缚,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于自由的追求一直酝酿在中国的诗学中,而它能拥有真正打破藩篱的契机则要归之于西方的影响。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精神即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上帝死了”、超人哲学等理论基础的支撑,西方建构起了一个极具自由精神的现代性体系。这正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变革提供了养料。在现代诗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胡适,还有许多文学家都主张自由地进行诗歌创作。郭沫若亦是一个在西方思想影响下追求自由的典型,他先后受到歌德、海涅、惠特曼等,尤其是泰戈尔、斯宾诺莎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泛神论和个性解放思想。郭沫若的诗学主张的自由不仅仅是形式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自由。他在《湘累》中借屈原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自由地表现自己。”这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便形成了感情肆意汪洋,形式绝端自由的鲜明特点。郭沫若的诗学观集中地可以表现为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是自由意志的载体。由此可见,中国现代诗学的自由意志包含的是宽容、个性与创造的现代精神,这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唯古意志是大不一样的,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超越与转型。
最后,现代诗学的另一重要特质还表现在它不断地以理性的视角关注着变化的时代,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同步。“现代”作为一个概念,与古代、近代最显著的差别必然是在时间上。现代所表现的是现代的情绪、现代的内容、现代的思想。自西方的现代性进程开始以后,西方的许多文学作品的内容便开始转向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等等,诗论也出现了二十世纪语言学的转向,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直到后来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诗论都呈现出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倾向。这与中国传统的诗学是有天壤之别的。在中国传统诗学里,虽然有关注现实的作品,但是一直以来抒情都是诗歌的主流,而且表达的感情多为较具有永恒性的如:爱情、友情、别离之情、自我抱负。古代的诗人和评论家一般来说是相分离的,如最负盛名的理论家刘勰等并未有像李白、李商隐等人那般优秀的诗篇。所以,传统的诗学大抵上是一种“鉴赏论”的诗学,较为感性的诗学。及至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家往往是相互联系起来的,诗歌流派也往往是理论与创作并重,诗学观和诗歌创作互相促进。
注释:
变化过程中,美国诗人起了极大的作用。”诗的现代意识不是将诗作为载道或娱乐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艺术。新月派是较早地通过对诗歌格律化的追求以清算白话诗“非诗”的特征。当然,这里的格律化与传统格律诗的严谨已经是有了截然不同的内质。闻一多作为新月派理论代表人物,在《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了《诗的格律》将自己对诗的主张集中概括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对音乐性的推崇和对视觉美感的重视,是与西方的纯诗论不谋而合的。在中国正式提出“纯诗”主张的是象征派诗人和诗论家穆木天,他在留学期间接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倡导象征主义的诗歌。他急切呼唤“纯粹的诗歌”:“我们要求的是纯粹诗歌,我们要住的是诗的世界,我们要求诗与散文清楚的分界,我们要求纯粹的诗的Inspiration。”这一理论论及的内容几乎都是直接来自于象征主义诗学。正是外来思想的促导和影响,使中国长久以来被压抑的诗歌本体的纯粹的美得到重视,并持续地发展着作为诗歌的独特审美特质。这正契合着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的“审美现代性”,显现出中国诗学对现代主义诗学的自觉追求。
其次,对诗歌本体艺术美的重视与追求一直贯穿在现代诗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传统诗学在很长时期内都是“工具论”和“载道说”的变体。从《诗三百》开始,诗歌便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也是成熟得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词、小说等体裁都是在诗歌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脉络的时候才臻于成熟。再者,古代除诗歌外,文学家们借以表达政见、表达现实、表达抱负的体裁非常少,诗歌必然成为一种极其功利性的文学体裁。虽然对诗歌自身美的关注也在不断地呈现,但其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诗歌完善使得它能更好地发挥其工具作用。直到胡适等人诗学观的提出,其实关注的还是诗歌的工具作用。他们力求建构一种新的诗学,并兼以自己的实践,希望新诗能够在自由的白话中充分地发挥其现实功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文学家们越来越感到白话诗的流弊正日益显露,它近乎丧失了诗本来的意蕴,诗歌作为一个纯粹的本体的美学价值正在褪去。
4.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1页。
应该借这辆车,能多装人。北美洲多米尼加警察巡逻时发现一辆可疑车辆,命令所有乘客下车。这个过程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辆小小的轿车乘坐了18个人,而世界纪录才17人!
到了现代诗学发展的中期阶段,“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前后连续相承传,基本构成了‘纯诗化’诗学潮流的发展趋势”。“纯诗”是现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来自于瓦雷里为诗集《女神底诞生》所写的前言中。这一理论关注的是诗歌本体论,他认为诗歌是纯粹的自觉,绝对的澄明。“五四”时期,英美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诗歌,朗费罗和费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文学给中国诗歌的现代意识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王锦厚先生系统地论述了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带来的影响:“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时候,诗才得到真正的革命。从诗的现代意识的觉醒,到诗的技巧,诗的语言,才算是起了根本的变化。这一
1.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闻一多全集》[M]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2.龙泉明 邹建军,《现代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首先,现代诗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追求自由,具有反叛精神。它具体表现在诗学上便是情感的自由和形式的自由并举。这一时期,胡适率先举出“诗体大解放”的旗帜,倡导自由的诗体,白话的语言,不再拘泥在旧体诗词的范围内。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尝试集》的自序中鲜明地提出:“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的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打破”。虽然这一主张在以后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但是胡适对于现代诗学的开创意义是无人否认的。
另外,回复顾客评论我们也能够倾听到消费者的声音,能够知道哪些是自己餐厅现在缺乏的,哪些是可以进行优化管理的,对于自己也是一种反思。
虽然在现代诗学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全盘西化、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体系建构等缺陷,但是它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言而喻的。最显著的便是它以一种严格区别于传统诗学的姿态开始在重建。现代诗学的诗论家们首先本人就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所以他们具有着与传统诗论家不同的身份,这也使得他们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诗歌和诗学的发展脉络。现代诗学便是在优秀的诗论家们不懈的推动下走向了发展,其中诗论家们对于外来思潮的学习和引入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这些外来的思想影响极大促进了中国诗学的现代性转换。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力求使诗歌能更好地表现现代人当下的生存体验,使诗歌能够获得其独立本体的审美意义。而其具体的现代性历程即把西方的现代性文学、哲学思想引入中国诗学,使它们获得在中国的生长土壤的漫长过程尚未完成,并仍在构建着自己的框架。
且不说胡适的诗论是敏感地对时代变化的关注,以及现实主义成为抗战时期诗论的核心。中国的诗学空前地与现实的变化相联系,这正是现代性带来的人们对于时间、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现代诗学后期发展阶段中,影响最大的九叶诗派更是“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其主要理论家袁可嘉提出的“新诗现代化”概念包含的是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在思想上既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又不失掉个人情绪的自由;其二是在诗艺上追求“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种现代性的特征依然是和外来的促进分不开的。英美新批评派从诗歌的本体出发,主张知性和感性的统一。袁可嘉广泛地接受了艾略特、里尔克等人的诗学观点,在强调诗歌应该表现时代的声音的同时仍旧未忽略诗歌作为特殊艺术的本体性价值,实现了传统诗学一直难以平衡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同时,国际上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的思潮。“九叶派诗人在后期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下,成了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们从现代派的诗学观出发,调整了诗歌观点,自觉地意识到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继承传统的中国气派与精神,又要继承最进步的世界新传统”,因而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具理性地表现了其时现实的变化,倡导的诗是人生和艺术相融合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代的风貌。他们综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诗论,将中国的现代诗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5.胡适,《尝试集·自序》[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6.龙泉明 邹建军,《现代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由此可见,隐喻翻译主要是依靠经验和思维进行对等认知映射,但同时又有许多制约条件。在进行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身兼两种文化的连接桥梁,既要考虑到源语作者的体验和思维,还要考虑译语读者的思维和体验,译者对隐喻的成功翻译就是让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相协调,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是否有相同经历体验和思维认知模式就成为十分关键的因素。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7.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美国文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7页。
8.潘颂德,《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M],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622页。
[1]龙泉明、邹建军,《现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胡适,《尝试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 潘颂德,《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5] 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M],广州 :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 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 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