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非画报》与近代岭南文化艺术图景

2013-03-11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广东广州5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9期
关键词:艺术摄影图景画报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 广东广州 510000)

1928年5月,《非非画报》在香港创刊。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画报迅猛发展的时期,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上海)、《北洋画报》(天津),1929年创刊的《时代》画报(上海),1930年创刊的《北京画报》(北京)等,北京、上海、天津这些中国近代政治、社会经济发展重地都兴起了画报之风。

画报兴起之原因是多元的,其一在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已萌芽,催生了中国最早形态的大众化城市时尚画报,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良友》画报;其二,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由业余摄影团体所提倡的艺术摄影在中国迅速崛起,同时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背景之下,许多艺术摄影者也开始转向纪实摄影(亦可称为新闻摄影),而画报主要以图像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用照片吸引读者的注意,因此可以说摄影发展与画报的出版风潮是紧密关联的,典型代表如《时代》画报等;其三,民国时期大量美术社团涌现,据有关资料显示,民国30余年中,全国各地及海外留学生组织的各级各类美术社团就多达300余个,这在几千年的中国美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美术社团与美术人才的涌现形成了地域性绘画集群和绘画流派,而各绘画团体纷纷创办相关的美术刊物。《非非画报》就是岭南画坛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创办的一份在岭南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以绘画艺术为主,兼顾摄影、文学、大众生活、时事等内容的画报。本文拟通过分析《非非画报》刊载之内容,来探究媒介所呈现的近代岭南文化艺术图景。

一、《非非画报》编辑群及办刊主旨

一份刊物的定位及刊载内容与其刊物编辑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非非画报》也是如此。《非非画报》之庞大的编辑群中,社长杜其章,总编辑黎耦斋,美术部高剑父、高奇峰、冯润之、冯少芝、尹迪云、邓芬、张云飞等,撰述部劳纬孟、罗海空、邓尔雅、邓晃云等,这些编辑成员几乎全部是岭南地区的画家,隶属于当时岭南画坛的各个流派或社团,并在当时的绘画艺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如其中画报美术部成员高剑父、高奇峰兄弟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而编辑群的其他成员也是活跃于当时岭南各文学绘画团体。《非非画报》社长杜其章,民国后到香港经商。长于文学艺术,尤以书画为最,在港组织书画文学社,该社聚集了冯润之、尹笛云、黎耦斋及劳纬孟等多位《非非画报》编辑成员。而冯润之、冯少之亦是广州“国画研究会”的成员。

《非非画报》编辑成员主体为画家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办刊的宗旨与内容。《非非画报》第一期的发刊词中就如是说:“非非之名,是是之对也。是其所是,机械於以停留。非者愈非,文明於以演进。” 发刊词首句就阐释了刊名之义,同时也可看出该刊主旨不拘泥于守旧的现状,而放眼于文明演进中的诸多新事物;然后讲到创刊之时的时代背景“方今时代,艺术革命时代也”,进一步承接前文刊名的阐释,表明该刊着眼处在于艺术之创新革命;同时也阐明了该刊之主要刊载内容,即“开云林清秘之阁,泛米家书画之船,设歌舞之栏,开金石之谱,举凡马多娜之小象,巴奈斯之名山,唐六如之妙帧,仇十洲之遗垒。小说则东方仲马,曲调则南国明星,纵季礼之游观,博周郎之顾盼,琳琅毕具,珠玉庞遗,郁郁文哉,泱泱风也……”,涵盖了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非非画报》创刊于香港,编辑成员多位粤港两地的艺术家,因此刊物主要以粤港地区的人和事及文化艺术活动为报道对象。从刊物的刊载内容中,我们可以管窥一幅幅岭南文化艺术的图景。

二、《非非画报》呈现的岭南文化艺术图景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绘画艺术图景

地处南方的粤港地区特别是广州,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经高氏兄弟(高剑父与高奇峰,作者注)等人的努力,为广州在近代画坛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清游会”“春睡画院”及“国画研究会”为大本营,分别形成民国岭南画坛上新旧两派艺术力量,他们彼此间的矛盾与斗争,共同推进了岭南绘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在《非非画报》中,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多种绘画艺术样式。

如《非非画报》第一期以“说佛”“画佛”为开卷之专题,刊物撰述人罗海空以《说画佛》开篇,冯润芝之“坐禅山洞”、张云飞之“观音”、邓尔雅之“金人入梦”、黄般若之“达摩图”、李宝祥“无量寿佛”等多位画家的佛画作品在画报中刊出。这就充分体现了岭南绘画的传统。因为在岭南画史上,人物画家比之中原的画家们有更高的成就,清末民初,擅写人物画者主要有冯润芝、黄般若、尹笛云等,人物画分为仕女、风俗、佛像、文士等多种类别,而冯润芝、黄般若等传统派画人尤以佛像画制作最多,这是因为冯润芝等这些国画研究会的国画研究会的很多老画人都信奉佛教,且研究会的会址和展览空间就在广州六榕寺内,受会员铁禅主持赞助,每年的浴佛节展览佛像画颇多;其中冯润芝、黄般若、罗海空即以佛像画获得盛名。画报开篇第一期即以岭南画坛这一传统画人及画作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在之后各期中也有这些画人的画作,充分呈现了岭南传统绘画艺术的图景。

但在对传统美术创作进行介绍的同时,《非非画报》更是顺应了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趋势,对现代的绘画艺术及其成果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如《非非画报》第一期就刊载了日本画家狄召富《风景》、格连氏《模特儿的选择》、中川纪元《探道观》等画作,其中后两幅皆为现代人体画;杜其章又专门著文《日本新绘画》对日本绘画的新发展予以介绍。对日本“东洋画”的关注也源于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等最初就是在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另外该刊也有对岭南绘画艺术理论的评述文章,除对传统与现代相关画人与画作的评析之外,也对当下的艺术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如画报第六期《广州艺术的沉滞》一文就对广州艺术发展现状予以分析,并说到艺术著作的出版:“广州的艺术定期与不定期的出版物,真是凤毛麟角。在这凤毛麟角里的著作,一种是辱骂攻击;一种是为自己吹牛;一种是译自外本的”。

因此,从《非非画报》刊载的画作及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岭南绘画艺术的图景,传统与现代的斗争与融合,从而推进了岭南绘画艺术的发展。

(二)高雅与通俗并存的文学图景

《非非画报》的刊载内容也充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如该画报第二期即“屈原专题”,刊登了如《屈原研究》、《屈原与楚辞》及《屈原及其作品》等文学研究之文章;第五期“陶渊明与菊花”专题,刊载《陶诗之研究》《陶渊明与酒》及《说陶》等文章对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及其生活进行阐述。这些文章从文学理论的层面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及文化进行简括地阐释。同时也颇具文彩,如画报第二期刊载的杜其章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祖国久违胡不归。自以身居异城,盖处境之可悲,慨以往之足戚,似海燕之无依,受仙人之卵翼,胁外族之淫威。萍遥遥以漂流,风飘飘而吹衣。望故乡而不见……”;画报中也有一些摄影照片配文,尽显传统雅文学的特点,如画报第三期“游泳”专题,画报编辑邓尔雅(篆刻、书法、文字训诂等皆颇有成就)就为多幅摄影照片配诗,“月下”之摄影照片,配诗为“雪肤冰骨步轻轻,一笑从教下蔡倾。何似浣纱溪畔住,水烟疏碧月胧明”;“入浴”之照片,配诗为“解衣先觉冷森森,六月清凉绿树荫。二寸横波迴漫水,自知明艳更沉吟”,文字中处处透出深厚的中国传统雅文学的意味。

而现代大众通俗文学样式如小品文、短篇小说等,在《非非画报》每一期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短篇小说《满月》《冰鸿记》《赵老伯》等,另外《非非画报》编辑群中也撰写了小品文,如海空的《说浴》与《海滩杂感》 在《非非画报》第三期“游泳”专号中契合有关游泳的话题,表明了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应改变旧的观念对游泳有新的认识;邓尔雅的《记会同之游》,配合文旁“会同之游”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会同游之情景。

因此,《非非画报》中的文学样式是多元化的,有文学研究的文章、古体诗文体等的雅文学,已有小品文、短篇小说等大众通俗文学样式,这也体现了在新文化运动后,文学的雅与俗、文言文与白话文在当时社会的并行。

(三)纪实与艺术结合的大众摄影发展图景

19世纪末中国第一份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刊,该画报主要以时事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由业余摄影团体所提倡的艺术摄影在中国快速的崛起,这个现象的背后伴随着当时的画报出版风潮。新兴的画报如《良友》与《时代画报》,以照片作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并为当时各类的政治、文学与艺术活动提供了舞台。与当时发行量最多、发行地区最广的通俗画报《良友》与《时代画报》相比较,《非非画报》作为一份美术社团创办的艺术类画报,以绘画作品及艺术类文章作为主体的同时,顺应时代与现代艺术发展的潮流,也刊登了许多的时事及艺术摄影照片。

《非非画报》前期以刊登艺术摄影照片居多,这可能也因为《非非画报》创办之时,也是由业余摄影团体所提倡的艺术摄影在中国快速崛起的时期。因此,《非非画报》第一期就刊载了《立体美》《欸乃一声》《竹下》等艺术摄影照片在《非非画报》第三期“游泳号”、第六期“新年号”这两期中以风光、人像为主题的艺术摄影照片占据了画报大部分版面。并有多篇文章探讨艺术摄影,如画报第一期刊载文章《摄影的研究艺术摄影去》,论述了当时艺术摄影在民众中的盛行,同时也认为摄影者有必要研究艺术摄影;第六期刊载《人像摄影的要点》,专文探讨了在人像摄影中,人体的各个部位应区分如何拍摄等问题;同时在画报中也撰文对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称道:“凡用镜头描写的游戏作品,倘能够把自然界的天趣表现出来,便是佳摄。所以我国评画者置妙品于神品能品之上”。由此可见,艺术摄影在当时中国已有一定的发展。

而纪实新闻摄影则是在中国国事维艰、国难当头的社会背景下,众多的艺术摄影者转向了它。所以在《非非画报》后期版面中,纪实摄影占据了一定的版面,也就是说后期时事新闻在画报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如画报第三期之“中国国民党第五次中央全体会议”“黎元洪在天津出殡”等时事摄影照片,同时由该画报社长杜其章从广西拍摄的“广西梧州长波电台”“广西无线电管理局长家庭合影”“柳州机械建筑时”等照片,对时事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读。而在后期,画报纪实摄影与时事结合更密切,如画报第六期之“广州庆祝元旦之闹热(阅兵)”“广东飞机珠江号抵梧州之情形”;第七期主要是时事人物摄影,如“蒋介石与宋美龄”“李济深之家庭”“国民政府驻美三领事”等。

因此,从《非非画报》纪实与艺术摄影照片的刊载中,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当时纪实与艺术相结合的大众摄影发展图景。

(四)传统与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社会生活图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在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现代性的都市生活方式逐渐萌芽,这一现代性生活方式媒介最佳的呈现就是画报了,这也可以说是当时大量画报在城市里涌现的一个主要因素。如当时最有影响的《良友》画报除刊载国际、国内时事外,有大量的篇幅报道当时称之为“摩登”的都市生活方式。

《非非画报》虽以艺术、文学等为主体内容,但仍然关注时下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为第三期,专辟“游泳”专刊。游泳特别是在浴场、沙滩等公共场所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是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在这一期的“游泳”专号中,有配上优美诗句的女子“出浴”“入浴”等艺术摄影照片;亦有对广州、香港游泳场的图文介绍;以及对水上竞技运动的介绍等。另外该画报对体育比赛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

但对于岭南人们传统的艺术生活,《非非画报》也同样着力刊载相关的文章。粤剧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剧种,它与“岭南画派”、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杰”。《非非画报》对其源起与发展予以介绍。《南音与钟德》(第一期)一文介绍了作为粤剧源头之一——南音及其著名的南音唱家钟德;之后的五期连载了《粤剧变迁谈》一文(第二期至第六期),详细阐述了粤剧的发展历史,而后又刊载了《粤剧之配景》(第八期)、《又谈谈改良粤剧》(第九期)对粤剧的发展与创新予以评述。《非非画报》对粤剧连续的载文介绍与评述,从传媒的传播角度来看有助于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虽已离我们的时代越来越远,但通过那一时期媒体的报道,特别是画报这种图文并茂形式的报道,似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非非画报》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出了近代岭南的文化艺术图景。

[1][5]陈学圣. 摄影在传播时代:从民国期刊看摄影发展. 《美术馆》,2009(1)

[2]《非非画报》第一期发刊词.1928(5)

[3]乔志强. 不能忘记的民国美术社团. 北京:收藏,2011(11)

[4]林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画坛的国学回归潮. 北京:文艺研究,2005(12)

猜你喜欢

艺术摄影图景画报
Scènes盐值艺术摄影空间二期
金潇作品
2022年湖南省艺术摄影采风 创作培训班作品选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黄土地》画报
Game of Drones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关于摄影艺术性与艺术摄影商业价值分析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