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与地貌——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
2013-03-11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我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新高潮,在高校规划建设中也形成了新的发展特点。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创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空间环境,满足社会化的需要。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应该从校园的整体环境入手,使校园呈现出多样性和有序性。为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可将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中,在近几年大学校园新建高潮的背景下,创造出特色艺术类校园空间环境。
一、研究方法
从景观规划学的“高度综合性”特征上看,校园整体规划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园林学、美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交叉利用多学科知识要点,还要利用适当的操作方法。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从整体出发,有针对性的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校园场所整体问题会涉及到环境审美艺术和视觉艺术,尤其是有关艺术类校园环境设计。
二、相关学科联系
1.校园整体环境建设与风景间的联系
风景分为自然风景和人工风景,而任何人造的景观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只有人为适当的参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够创造出适合人生存的有利环境。 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描述的景象都说明了在自然环境中有其自己的协调性,山与水之间的关系,水与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如汤贻汾的《画荃析览》中写到“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山和水构成了风景,不仅表示着阴阳五行对立也阐述了自然力量的互补,自然风景本身就是一切有生命物体内在精神的外部显现。从中国魏、晋时代起,许多书画家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研究风景,因此对自然山水风景的赏绘意识开始出现。如王微的《叙画》中描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无疑是表现了自己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情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同样也是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山河无穷魅力的赞美。
人沿着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游览,都能够发现土地格局、山岩、动物、植被等自然现象,天际之间均存在明显和谐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一体。江、河、湖、海、溪流、山川、农田、潮汐潮落等等,这些大自然造就的景象特征构成令人神往的风景画面。
社会进步需要不断的建设,人为活动会给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只有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与保护,才能够去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庄子·缮性》中所言“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莫之为而常自然。”说明了人不能忽视自然的力量,不能蔑视地形、表土、空气、水文、森林和植被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与意义,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在其间养生养性,修治生性。弗雷德·M·塞韦鲁提到“虽然听起来不太可信,但这是事实。现代的建筑和工程极少面临自然还没有遇到和没有解决的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以我们自己的标准,自然的设计结构比人类的更为有效,更富美感。”同样也是认为自然界中的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各要素相应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生活现状。在自然界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其必要的存在形式,每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达到自然系统的平衡。
当代社会提倡的生态环境等概念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提到。正如前文中说到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词都有阐述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情感交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他虽然描述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但这些都是原于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从自然的不断变化中得出的心得体会,说明在自然中的生命以本身各自的形式和现象存在,并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人们在欣赏和向往美好环境的同时也应去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性,这样城市山林的生态景象才会持久,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平衡。
校园环境是一个特定场所,这个场所是建立在自然地表之上,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和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对场所中的一切事物与人都有不同的作用。英国美学家纽拜在《对于风景的一种理解》中描述环境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时写到:“时间的流驰对风景较之对其他艺术更有意义,根据这一尺度,可以肯定自然过程对风景的重要性。在这一程度上,风景是受季节变换支配的,因此气候变化的广泛样式是很重要的。气候条件能够增强对风景的意识,……风景不仅顺应自然力因时而变,而且它也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时间而变。因此时间的流驰使人面临的不是一个风景而是一个风景序列。风景是一组活动画片,它是在空间中也是在时间中展开的。”
气候的自然属性,四季的更替,时间的演变都能够对环境和人造成影响。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描述的气候季相意识很能说明时间的变化对风景的深远意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日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不同区域的气候、四季特征能够带给该区域内的地方特点,形成的景观现象也会不同,每个气候带下呈现的环境特点都不一样,任何区域内场地的组织安排都是对气候时节的反映和人对其适应的表现。
湖北地处中原长江流域,温度变化多样,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多被灌溉且比较肥沃,河流湖泊分布较多,自古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地表覆盖丰富的植被,地形地貌的景致也呈现多样变化。在该气候条件下的地区要进行场地规划和建筑的建造,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生态环境,应采取一些有效有益的微气候原则,例如避免不要产生炙热、寒冷、太阳直射等极端情况;根据太阳的运动调整场地和建筑物的布局;利用自然风能源和临近水体的有益影响;根据四季气候的特征选择植物种类种植等等。
在对新校区的整体环境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结合产物,作为设计者,应该对于场地中的所有自然因素都要仔细的观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场地建设。
2.校园环境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然风景尚且不是园林,只有通过元素和材料的选择与合成才能够建好园林。合成就是要调节阳与阴之间的平衡与张力——水和山、人类的秩序与大自然的道、阳光和阴影、微风和静止、声音和安宁,这样才能够形成对我们有意义的关系。”自然风景中所有生物都彼此适应,有自己的生物圈,以求达到平衡,而在人类建造的园林中所有生物也顺应自然的生存原则,根据适当的建造、种植、修剪、灌溉达到另一种平衡状态。
粗略的概括两种园林存在形式,一种是有秩序的方形庭院,一种是自由形式的园林设计。中国的园林当然属后者,园林中的的线条能曲勿直,阴阳相生相克,能够不对称就很少对称,层次叠加,错落有致,柔和地借景营造自然的效果。将园林建成融入风景的样子,而且使其中的一部分显现的非常特别。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写到作为园林之父的“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意在使园林建造接近自然,在形成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塑造空间,开垦地貌,覆盖地表,建造标志物、围合物、小品、通廊,营造气候,灌溉与排水,照明,采暖与冷却,制造香气、声音,引入植被及动物,增设栖居地,取名,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都非常重视园林的生态原则,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园林的建造与维护应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及问题,研究和总结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同时吸取古典园林中关于人、自然、植物、建筑等方面理论,不去刻意地追求传统和具体模式,维持地球表面生态平衡是风景建造的最终目的。
在校园建设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进行适当灵活运用,特别是对中国江南私家园林设计手法加以借鉴。因为,它的整体空间尺度比较接近在校园组团之间和建筑庭院空间设计中进行运用。例如:私家园林强调在有限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空间意境;强调对自然的效仿手法;借景、空间对比、造山营水等细部园林处理手法;注重空间之间的过度,建筑与环境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等。
3.中国古代书院模式对现代校园整体建设的影响
中国自古书院之多,能够被称为“千年学府”的当数湖南长沙湘江畔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北宋天禧二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的门额。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轼到书院主持讲事,朱熹闻名也从福建赶来书院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刻石嵌于讲堂的两壁,所刻四个字笔力遒劲,是岳麓书院道统源流的象征。绍熙五年,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说法。历代的文献史籍上还把岳麓书院和孔子讲学处并提,誉为“潇湘洙泗”。
岳麓书院座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前临湘江。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巅,早有古道联通,形成一条风景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此中轴线上的中点。历代书院是传播文化思想的重地,其人文精神特色浓郁。岳麓疏远勘称代表,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反映着湖湘文化特色。书院中的景致不像中国皇家园林中那样雍容华贵,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具有“天人合一,朴实无华”的风格,景色与人文融为一体。
由于书院皆为名儒读书讲学之地,故常以人名或地名命名,创办的地点也都喜欢在名胜之处。原因在于“环境宁静,景色秀丽,其清颖之气,足发圣贤玄奥,以利澄心治学。”因此,中国传统书院园林的格调形式皆崇尚自然,从自然中取景,吸天地之灵气,不求雕凿和华丽,讲求静、幽、淡、雅,文人气息十分浓郁。
现在的学府环境,从选址到营造需要从中国古代书院文化艺术中吸取精髓,创造幽雅宜人的校园景观特色和人文环境。
4.校园整体环境中主要的物质基础
景观大师斯坦利·怀特在形容场所时描述到:“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么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削弱……且最终的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其中以乡土地域或场地的特质为主。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整个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新的景观若要在高度艺术形式方面,在永恒性、历史性的意义上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必须……对原始的各种形式进行提炼或升华,这一规律不能违背。”场所是天气、环境、尺度、空间、性质、人类的活动等一切的综合体。对一个新的场地进行调查和勘测,进行现场的场地体验,把握场所内环境的感觉,依据现行的法律规范,改造场地。在此构成中尽量去适应地形,减少景观实现的干扰和土木工程的花费,防止场地内的表土流失,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和绿化创造理想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它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自然地貌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佳形态,是长期与自然磨合的结果。适应它们就是要与适应这种地形的自然力和条件相和谐。
地形在整个场地中的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反映:能够围合、限制、分隔空间,隆起的土地范围、高度,可以约束空间的开敞或封闭程度、边缘、范围及空间方向;地形的形态可以影响视野,有助于引导视野和限制视野,突出主要优美的景色;地形的变化可以改善场地内的小气候,影响风向,有利通风、防风,改善日照等作用;地形的平面形式可以起到组织交通的作用;优美的地形环境可以产生美学价值,使景观更加丰富、有层次感,反映自然。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开发能够创造出比原有景观更加出众的人工景观,保存和融合当地最好的自然要素。微地形的产生要顺应自然秩序,要重新且合理的定义已被干扰的土地,通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开发与再利用、修复和资源管理,使残缺的景观能够恢复到比较满意的形式。而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及原理即是对场地的有效规划,让自然的地貌、地势、覆盖物影响建筑和景观的形态。对原有的地貌进行重塑,表达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融洽,考虑土地的布局,确定修正后的表层以承接建筑物、水与植物,丰富场地的构成,让每一处景观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质。
水文特征是场所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物质因素。水体在自然中能够自成风景,温和的水性特征有很多存在的形式。在中国园林中水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地位,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中“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充分说明了水是万物之本源,之血脉。有水就有灵性,它具有影响场地温度、气候、空气、土壤、生长、新陈代谢和与所有与生命相关的力量,它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它会给任何场所带来景观价值。同样水体也会很容易受到自然界任何因素的影响,例如阳光、风、地形、声音、重力、颜色等,产生的效果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而且水体的使用通常也是要和许多其他功能相共存的。人类要想保持水的良好感觉就要学着与自然要素相互结合地去合理利用和保护水。
我们在对一个场所利用时,水文特征对土地的使用、对场所中的人的活动和感受会起到作用。场地内有水的存在,要对地表地下水资源的考察,合理利用临近水体的优越性,可以帮助调节限定场所内的微气候循环。场所中对水的处理要具有整体性,保持、净化、蒸发、渗透不可或缺。很多恶劣的环境在重新利用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对场地内水体的改善而缓和。
任何一个包含水体在内的规划,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考虑对现有水环境进行管理保护。因为水体不仅能够单独成为吸引人的风景,而且它还可以创造出影响任何情绪的环境,它可以营造和维持一种氛围。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的方面有:a.保护流域、湿地和所有河流水体的堤岸;b.将水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拟订保护净化水体的方案;c.场所的利用和发展应与水体的供给相适应;d.保证地下水的质量;e.限定用水量保持当地淡水储存;f.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地表径流;g.利用生态的方式设计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h.开拓、修复、更新被已经使用的土地和水体,使之达到自然、健康状态,保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i.致力于推动水的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在补充技术的改进。
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整个场地内原有的水文特征不多,面积范围也有限,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体与绿地、建筑之间的关系,修复湿地系统。由于校区有一面临湖,可以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营造湖边的景观。
三、校园环境设计中的视觉因素
人通过眼睛感受周围的环境,环境空间、事物的形态、颜色等都会影响场所中人的感官。捷尔吉·凯派什的描述十分形象,“我们生活在观感旋风的中心。从这个不断旋转的混乱状态中,我们建立起统一的整体,且将这种体验形式称为视觉形象。觉察视觉形象实际就是参与一个造型过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行动。”
人对自然界里的生命都会产生感官反映,人处于不同的角度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感觉,相同的一个画面给人的感受也会有差别。在一个限定的场所内,基地、建筑物、道路、流水、植被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安排,在场地内形成的区域位置,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会形成不一样的景观。好的景色会给人从空间和时间上带来不同的变化和特点,增加人在活动过程中的视觉愉悦感。相同景色或不同景色从先后的次序性,相互之间的连续性,彼此之间不断地重复而且和谐地变换着节奏,就像优美的乐章让人值得回味与再发现。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那些常用的造景手法,如借景和对景,目的也是为了使观赏者在一个被限定的场所内观看到变化无穷且自然的景色。俯瞰、仰观都取决于被观赏对象的方位,在景物的层层叠叠之中,相同属性的物体从形状、大小、颜色、尺度上不断变化可以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而一些对环境美的感受也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大地、背景、天际线、色彩等构成的整体场所效果是给人第一印象好坏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场所环境的评价是通过人的亲身体验得到的,评价的好坏又是在视觉审美过程中得到。这种视觉审美不是偏向于个人的审美取向,而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
校园环境的视觉体验对象应该说更加严格,整个环境要符合教育背景,特别是在艺术院校的整体环境设计中,其针对性更加强,更加强调对环境景观的视觉感受。
四、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
1.新校区地理位置
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经济开发区,东临11号公路,西临汤逊湖。整个场地东西长1265米,南北长352米,呈狭长形,总用地面积为419243平方米,净用地面积为386825平方米。
2.设计初衷
从校园景观整体效应入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体现人性化的当代生态校园场所和校园文化,营造有特色的校园风景。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地的土壤、石料、植物、建筑垃圾等创造校园环境特色。
4.3 环境设计(场地、建筑、景观、工程)
当代大学校园的扩建都在城市的近郊或是在经济产业开发区,对场地的建设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在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研究更多的是运用什么样有效率的设计方法,操作手段使得规划的过程步骤对结果或是前期规划产生利大于弊的效应。使现在的建设(场地建设、建筑、景观、工程)对未来校园再开发、维护、审美、经济等多方面造成生态且有弹性的循环效应。
(1)借“土”造“景”,再创校园地貌
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如何有效利用场地挖填方过程中剩余的土进行景观设计,对损伤过的地表面貌进行修复、重建,优化整个校园环境系统。
(2)“隐”入其中——地形、建筑、景观环境
在规划校园地形、建筑与其周围的环境时,借用了中国古代造园之理,“亏蔽景深,一隐一显之谓道”。在山水园林景色之中有隔与不隔、透与不透、露与不露的说法,为在制造隐约模糊,若隐若现的风景,增添游览的趣味性和场所的生动性。布颜图的《画学心法问答》论证到“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趣深”时指出:“显者阳也,隐者阴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比诸潜蛟之腾空,若只了了一蛟,全形毕露,仰之者咸见斯蛟之首也,斯蛟之尾也,斯蛟之爪牙鳞鬣也,形尽而思穷,于蛟何趣焉!是必蛟藏于云,腾骧矢矫,卷雨舒风,或露片鳞,或垂半尾,仰观者虽极目力,而莫能窥其全体,斯蛟之隐显叵测,则蛟之意趣无穷矣!”虽说的是作画中对山水风景一隐一显的处理手法,但也可以运用到环境景观的营造中,这样才能够达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境。造园、建造建筑与环境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全形毕露,一览无余,而是无论从哪个视角或方位观看,都只见掩隐藏露。
① 地形
新校区校园整体规划最具特色的地方体现在场地之中各个要素的适宜与协调性。在场地平整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建设的生态性,避免校区内场地整合过程中多余的土外运、增加建设经济成本压力,利用余土制造地形的变化,达到理想的风景地貌。“绿地的自然起伏为最佳景观效果”是对整个校园环境设计的总体概括,在创造人工景观的时候要结合自然要素,效仿自然规律法则,使营造的景致接近自然。因此,在新校区的地形设计中,不是无意义的将这些剩土堆在某处或是将场地全部整平,而是用土造景。校园内三处隆起的山丘,在原始地形高程中都相对较高,结合道路的走势,将原有高程强化,增加它们的高度,然后覆盖上厚厚的植被。从二维平面上看,它们的边界随着场地内道路的确定变化而变换着,与周边环境结合,而不是孤立存在。其二,通过这些“山体”在场地空间中形成“屏障”,起到“隔”的作用,可以缓冲通道与视线,为建筑的“隐”提供铺垫,犹如古代诗词中描绘一般,“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愁绪。”
校园整体规划最基本的原则仍是以“人”为出发点,让人在校园场所进行任何活动时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浓郁气息,而氛围的形成必通过“景”。《看园林的眼》一书中提到:“何谓‘引景’,即点景引人。……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难浦,人倚西楼。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说明的是在场地环境中建筑物的重要地位,通过它与其他的事物相融合形成风景。如同我国古代造园之理:“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② 建筑
当代社会提倡打造高等教育特色化校园环境,其“特色”就应该因地制宜。作为艺术院校,不仅要在学科专业上发挥特色,在校园整体环境上也应具备独特性。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校园建筑的形式,建筑与环境的紧密融合发挥着特色作用,遵循校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设计原则。整个校区内的几乎所有建筑朝向为南北方向,有大面积的采光面,建筑楼层均不高,除学生宿舍、艺术家工作室局部为6层外,其他建筑都控制在二至三层,基地面积较宽敞,为了能够让建筑物能够被掩蔽在植被、“山体”之中。
教学区的建筑采取的是组团化整体式布局,强调集约化建设和营造交往空间,有利于设施资源的集中使用管理。由于组团化设计,不仅可以采用统一的柱网和构造形式,还有利于管网系统设计的经济布局,从而节约投资,而且可以保留更多的用地用于景观建设或后期的发展空间。教学区环境氛围的形成,能够成为校园最具吸引力的焦点,同时也是反映学校整体品位的地方。
从空间形式方面看,建筑物创造的空间可分为内部围合空间和外部空间,而外部空间层次的形成是依靠建筑群体的组合。新校区绘雕系建筑群以及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学楼,均为正南北方向坐落在场地中。从建筑单体上看,建筑形式为传统的院落式格局,传承了中国古代书院多进多跨式的优点,南面一角设置尺度较宽的入口平台,教学楼前都有相当宽敞的楼前广场,这样的建筑入口设计具有开放性,能够加深人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感受。由于建筑是四面围合,在建筑内部形成庭院空间,四周内回廊相通,达到很好的避风、采光、活动的效果,而且还创造了安静的教学环境空间。教学楼的屋顶为内单坡,其目的之一是能够缓解季候风带来的影响,之二是考虑到建筑屋顶排水,将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并利用。设计系教学楼建筑,几何形的建筑形式更能够体现学科感,五栋设计系教学楼根据需要环绕地形起伏,整体建筑群形态与环境和谐生存,开放及优雅的面对人群。
学校学生生活区建筑,其中包括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提供学生生活娱乐的场所。新时代下的校园学生生活建筑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睡眠、休息的需求之外,还要提供学生交往、自习的空间场所,创造家庭式的空间模式和宜人的生活环境。由于是艺术院校,相对其他大型综合型院校其就读人数少,在学生宿舍建筑的设计及布置方面就较为简洁、集中。在两排平行的学生宿舍楼之间,形成学生街,既便于集中管理,有创造更多的艺术交流行为,优化学生生活服务。
作为艺术院校校园特色的另外一点,是学校临湖,湖边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在这里安排艺术家工作室是最合适不过。沿湖岸线400多米长,是艺术一条街,整个环境能够激发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而且具有开放性,将艺术学术价值与经济效应充分融合,成为校园内产、学、研的重要区域。
在校区里大部分建筑都采取了坡屋面的形式,主要原因是考虑到雨水的排放收集利用,同时也是达到场地内水生态循环目的的手段之一。
在建筑外墙材料及颜色的选择方面,主要从美观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出发,例如:学校教学楼建筑局部采用片石墙面,加强建筑与基地的协调感和地域性,均采用的是当地的石料。建筑外观颜色大面积为浅色,局部为石材自身的颜色,和仿木颜色,整体感和谐,能够与周围环境融合。
③ 景观环境
校园整体规划最根本的体现在于校园整体景观环境的控制。因此,在新校区整体规划中,是以景观优先的原则开展设计。在研究过程中,参考借鉴了相关理论和案例,通过归纳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景观设计因素用于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中。
由Richard· P·Dober写的《校园景观》中提到校园景观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气候、植被、环境、地形、场地尺寸及形状、风格、程序、视觉特性、技术等,对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的深化有很大的启发,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价值与经济效应理念。
A.景观
景观概念: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
现代景观发展阶段可以归纳为:1、Landscape是以一个绘画术语在16世纪期间从荷兰传出,表示地区或一片地方,在17世纪有被人在艺术上定义为描绘陆上风景的绘画。现在,一般定义为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景色,包括自然与人工的。但是,仅仅只是偏重景观被观赏的一方面,还远远不能够体现景观的价值。2、消极阶段:大规模工业景观及工业城镇化的出现,扭曲了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观点。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威胁。3、修复、重建、整合优化的景观现象,侧重景观环境的资源、生态、经济价值,将景观定义为一个复合概念,是地理、生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综合体。从景观认识到景观设计再到景观管理,整个过程已经上升到人类社会学科的阶段。
B.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a 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校园是一个特定的大型公共场所,要形成和谐优美的开放空间,必须强调强调场所的地域文化性、强调环境与人、人与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景观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
公共空间环境中,尺度因素决定着事物形式本身的尺寸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有限制性也有伸缩性,尺度的大小变化决定不同空间形式的出现。质感因素一般指物体的色彩、肌理、声音、气味等,在空间环境中,人作为体验者对场所物质环境的感觉比较直观、亲密,因此对环境材料的选择要十分考究,满足观赏者基本的视觉、听觉及触觉感受。色彩要素直接影响公共环境中人的视觉感受,高质量的色彩环境会给人带来舒适感,应协调搭配色彩元素,增加场地的艺术性。公共空间的层次序列也影响人的行为,所以,要在确定好空间用途之后,划分合理的层次。
b 进行景观环境设计的过程,是建立某种秩序将人的活动相对固定下来,为在其中发生的活动建立条件和氛围,是人在环境中的活动过程具有意义。
c 创造生态条件及生态环境,体现生态价值。景观学家俞孔坚认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可以概括为:⑴自然优先原理;⑵整体设计原理;⑶设计适应性原理;⑷多学科综合原理。体现景观环境既是一门人类社会科学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C. 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的模式因素:
根据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理念,针对校园场地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校园景观环境模式的研究。
a 道路及道路节点景观:校园道路不同于城市路网关系,它更加强调步行道路及自行车道路空间。道路不宜太宽,不能设置太多太大的转弯路口,路形追求变化性,将道路分叉口与场地中的公共空间适当结合形成自然的道路节点景观,道路绿化应该在统一中寻求变化,道路铺装及设施遵循园林化、人性化。
b 场地边界绿化景观:当代大学校园都具有开放性,普遍与城市主要干道相连,但它有别于大学城的概念以及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它的边界性相对较明显,为了能够使已被界定的范围看上去自然,一般是采取绿化种植的方式。然而,在很多实际校园景观设计中忽视其重要性。在美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中,对校园边界景观的处理有轻有重,特别强化校园入口边界绿化景观以及湖岸湿地景观。
c 建筑单体之间、组团之间的景观:校园内建筑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室外场地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广场景观、水体景观、绿化景观等。
d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景观:新校区建筑的院落景观相对较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
e 建筑物入口景观:建筑物入口开敞,入口空地设置绿化,停车系统。
D. 校园景观环境设计包含的细部因素:
在景观环境整体设计与实施操作过程中,景观细部建设一直属于的角色,只是在整个过程中被考虑程度的轻重变化。它是整个景观环境中可见的最小最有限部分,也是在整个场地环境中最接近人观察的部分,优质的景观环境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场所中景观细部形式的逻辑性、美观持久性及个性化的表达。
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一书中强调景观细部建设在整个场地规划中的重要性。书中这样描述:“它们影响着整体的外观,一旦像通常那样未经设计地堆砌起来,就产生了混乱的感觉。”并且他还强调:“设计师的重点在于对景观建设细部的感觉和使用。”景观细部设计的整体构思也存在艺术性与美学价值。
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归纳出景观细部设计的内容:
1.空间形状:强调基地整体景观在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及垂直空间的具体形态。注重图案、色彩和纹理的形式美感表达和景观细部在空间上的连续性。
2.尺度、边界:景观细部的尺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尺度。它是同时作用在所个事物上,例如: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尺度关系,与地块之间的尺度关系,与整体大环境之间的尺度关系。在场地边缘地带,有很多需要处理的景观细部,在进行规划与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其美观、经济及构造功能和持久性,因为它处于相对不被重视的地段。
3.自然要素:在校园内营造小气候环境,所包含的主要的自然要素有:太阳辐射、气温、风、土壤、树、灌木、草地、水体。
新建设的场地环境中,虽然保留了一定的原生植被,但大规模的仍是移栽或重新种植的植被,因此,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
土壤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固定条件,它是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沙、淤泥、黏土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必须保持土壤酸碱结构的平衡,保持土壤的透气、排水、保湿与营养,才能够保证植物耐以生存的基本环境;
树木根部的生长环境因素。强调的是树木根部周围的渗透性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能够提供足够的水分和氧气;
季节、天气因素。对于大量移植的树木,必须掌握移栽的恰当时间,否则,对树的损坏会很大;
种植方式与固定。这个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内容;
修剪与维护。是在树木种植后和在整体绿化景观完成后,进行整体的保护,考虑更多的应是整个校园场地环境景观的绿色生态的循环持续性,也是经济因素的潜在体现。
视觉因素的影响。观赏者的感受一部分取决于场所中植物景观的的外形以及植物的配植方式。
4.人工要素:场地中景观效果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以及文化因素三者的结合形成。其中,人工建设的景观内容能够体现出构想与设计的人文性。包括花坛、绿篱、雕塑、挡土系统等等。
⑴ 花坛;
⑵ 挡土墙;
⑶ 边坡;
⑷ 瀑布;
⑸ 铺装;
⑹ 公共设施。
5.校园整体设计带来的环境审美价值
当代环境建设中出现许多新的定义,如:视觉平衡、非对称规划、有机设计、有机生长、有机规划、视觉资源管理等。这些概念在实际景观规划设计过程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环境景观具有不确定性质,会随时间变化,建设环境景观的过程是研究它能够产生的最终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在时间的变化中,逐步显现和被完善,正如在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中,对场地的开发、利用建设,到对场地创面的修复而形成良好的环境景观,使得能够被更好使用一样。环境拥有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美学价值。环境景观美学在体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环境景观问题不仅仅是属于人类社会科学范畴,它的理论在某中程度上上升到艺术领域。环境景观的外在体现往往会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得到,通过自身外观色彩、线条、形态等,其中,色彩是形式美感外现的重要方面。环境景观与艺术的结合,还在于都强调整体性与多样变化性,都会影响人的情感和生活。
从视觉审美经验方面看,环境景观必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达到基调与特色的融合,才能够被看成是和谐以及美学意义上的平衡状态。当代对环境景观进行评价的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从视觉美感方面入手:有视觉美感文字描述法、视觉印象评价法、视觉心理测量评价法、计分评价法、平均信息量法、回归分析法、加权网络分析法、模糊集值统计法、系统评价法、图形叠置法等。从“功能上的适合”方面看,现代艺术审美的发展,不再只谈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是将形式法则与实用性结合起来。环境景观在当代社会中同时具有情感性、功能性和观赏性的特点。
凯文·林奇在“感觉品质营造”中这样描述到:“美学常被认为是一种泡沫,难与分解,却易于消逝。我们的文化将感性形式设想为一种表面现象,一种光辉,是在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形成后被贴上去的东西。但是,外表连接着内部。它们在整体的运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外表是所有转换赖以发生的地方。所有我们认识和感受的、超出我们的遗传继承的东西,全都来自外表。”审美也是对事物认识的过程之一,通过视觉、触觉以及心理的感受对对象做出评价。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整体的思考方式,遵循规律的同时,根据周围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合的判断,能够使做出的设计成为一种不可反复的艺术作品。
[1]Forman,R.T.T.and collinge,S.K.Naturecon served in changing landscapes with and without spatial planning.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129-135.
[2][美] 约翰·欧文·西蒙斯 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 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第三版.
[3]涂慧军 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4]邓述平、王仲谷 主编.《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5]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6]俞孔坚、李迪华著.《从选择满意景观到设计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北京.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7]斯坦纳、周年兴、李小凌 著.《生态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途径》,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8][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9][美] 伊恩·本特利、艾伦·尔科先、保罗·马林、苏·麦格琳、格雷厄姆·史密斯 著.《建设环境共鸣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英] Randall McMullan 著,张振南、李溯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1][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 著,《景观大师作品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12][加] 艾伦·卡尔松 著,陈李波 译,《自然与景观》,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3]陈从周 著,《说园》,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陈从周 著,《看园林的眼》,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15][美] 史蒂文·布拉萨 著,彭锋 译,《景观美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蓝天园林》杂志,香港 中国蓝天园林出版社
[17][美] 查尔斯·莫尔、威廉·米歇尔、威廉·图布尔著.李斯 译,《风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18][日] 土木学会 编,章俊华、陆伟、雷芸 译,《道路景观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19][美] 查尔斯·E·阿瓜尔、贝蒂安娜·阿瓜尔 著,朱强、李雪、张媛、刘英 译,《赖特景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景观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20]周维权著.《园林·风景·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1]金学智著.《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2]包小枫 主编,《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总第七辑.
[23][美] 哈维·M·鲁本斯坦 著,李家坤 译,《建筑场地规划与景观设计指南》,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24]顾小玲 编著,《景观植物配置设计》,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
[25][英] 托比·马斯格雷夫、威尔·马斯格雷夫 著,董晓黎 译,《改变世界的植物》,希望出版社,2005年.
[26][美] Richard P. Dober 著,《校园景观》N.Y:J.Wiley,1992年.
[27][美] Kevin Lynch, 《Managing thesense of the region》[M]. The MIT Press, 1976.
[28][英] 纽拜,《对于风景的一种理解》摘自《美学译文》(2),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9][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 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30][美] 阿诺德·伯林特 主编,刘悦笛等 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四川 重庆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