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带队:激活与严管
2013-03-09贺海峰
■本刊记者 贺海峰
20 13年1月,宿州市地税局办公室科员张辉,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遴选考试,成为安徽省地税局稽查局工作人员。更早一些时候,他是泗县地税局一名普通公务员。借助这一上行通道,张辉由县局到市局、再到省局,成功实现了“两连跳”。
从基层公开遴选优秀青年公务员到省市局机关工作,是安徽省地税系统着意而为的战略举措之一。包括公开遴选在内,竞争上岗、干部交流、绩效考评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不仅激发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使各级地税机关更具活力和生机。
“地税系统是个较封闭的系统,干部成长路径有限,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同时,整个社会对干部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地税执法的监督越来越严。过去讲收税难,现在带队更难。因此,必须在‘激活’上想办法,在‘严管’上下功夫,切实锻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安徽省地税局一位官员告诉《决策》。
安徽地税系统初步建成了一个覆盖省、市、县局和基层分局四个层级的廉政风险防控网络,为权力涂上“防腐剂”,给干部戴上“安全帽”。
系统动力:地税人的“五项修炼”
2013年4月15日,第18个世界读书日前夕,“2013年安徽省地税系统读书书目”新鲜出炉。其中,包括《邓小平时代》、《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中国文脉》、《前进一步深呼吸》等10本经典与通俗书籍,涵盖了政治、经济、人文、励志等各个方面。目的在于引导地税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滋养人文精神,建设书香机关。
书香机关与学习型组织建设,一直是安徽地税系统孜孜以求的方向。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将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五项技术概括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这一从系统动力学视角切入的“五项修炼”,一直被西方公共部门视为组织强身健体的宝典。那么,安徽地税,这个有着13000员工的垂直管理系统,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激发系统动力,去获得学习型组织的基因?
早在2008年2月,安徽省地税局就下发了《关于实施干部职工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其中包括每年一次“秋考”、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每年对业务骨干培训一次、每年精读一本书、每年精学一项业务、每季度一次专题讲座等12项内容。
2010年5月,“地税发展大讲堂”首次开讲,省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主任科员汪愉主讲“普通发票知识”,得到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好评。迄今,“大讲堂”活动已举办了20多期,成为安徽地税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汪愉也已通过竞岗走上了副处长的领导岗位。
2012年,“双百双千”人才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按照规划,到2017年底,全系统将培养200名左右领军型人才,2000名左右复合型人才和业务能手,与之相配套,分别建立了涵盖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各主要门类的省局、市局、县局三级人才库。大规模培训也随之展开,仅2012年,全系统就举办专门业务培训班505期、17432人次受训,其中99%以上人员来自基层一线。
每年春节之后的首个工作日,全省地税系统都会启动“春训”,训思想、练业务,也称为“收心会”。而系统全员“大考试”则是春训的重头戏。考试内容主要侧重通用能力知识和税收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知识等专业能力知识,既有面上的“应知应会”,又有点上的“精推细算”。
大阅读、大培训、大讲堂、大考试、大练兵……激发了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情,“我要学习”成为地税人的自发行为。
基层活力:现代化分局“抢位赛”
2012年,安徽地税系统又有47家基层分局被评为“现代化分局建设省级先进单位”,这意味着安徽地税现代化分局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
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保证。
建设现代化分局的理念,肇始于2007年。当时,安徽省标准化分局建设已见成效,然而,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都在倒逼基层分局建设必须从标准化进一步走向现代化。2008年1月,安徽省地税工作会议,专门对现代化分局建设进行了统一的部署;同年2月,正式下发《关于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的若干意见》。
何为现代化分局?《若干意见》开宗明义,指出“现代化”的四个维度,即现代的人才结构、现代的税收服务观念、现代的管理理念、现代的技术手段等。
那么,又如何衡量现代化分局建设成效?那就是“五个更”——纳税人更满意,党委政府更放心,基层建设更扎实,税收管理更高效,干部队伍更过硬。
《决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代化分局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考核、有进有出,这样一来,压力和动力并存,动态管理成为一种“争先抢位赛”。2012年,全省共有15家现代化分局省级先进单位被摘了“帽子”。
在这场赛事中,全省800个基层分局,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开展纳税服务。
2010年7月,马鞍山市地税局在全省地税系统内率先组建了一个专业的集中办税服务机构——办税服务分局。该局创建了一个办税大厅,从单纯的专业型转变为集受理、转办、督促于一体的全能型服务大厅,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分局“全能型”窗口建设。同时,实现日常征管业务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窗口负责、一个窗口办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赢得了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的一致好评。
按照预期,到2013年底,全省地税系统将有30%基层分局达到省级先进单位,50%基层分局建成市级达标单位,20%基层分局建成县级达标单位。
“收入任务要靠基层完成,税收政策要靠基层执行,纳税服务要基层落实,系统形象也要靠基层展现。抓好基层建设,就抓住了根本、夯实了根基。”一位基层税干深有感悟地说道。
在“激活”上想办法,在“严管”上下功夫,切实锻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制度约束力:两条生命线与“热炉效应”
2012年11月,安徽省地税局组织力量,对全省地税系统16个市局机关、市局征管分局及其办税服务厅、部分县局机关及其基层分局共196个单位,进行暗访检查。
暗访发现,少数单位和人员工作期间上网购物、玩游戏等现象仍然存在。省地税局随即下发了督办函,严肃处理当事人员,责令限期整改。
“我们要求全系统始终强化‘两条生命线’教育,一是将‘依法征税’作为税务部门的生命线,二是将‘廉洁从税’作为税务干部的生命线。”安徽省地税局局长汪建国说。
作为执法部门,地税部门的确面临很多诱惑。一旦越过雷池一步,极有可能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危害。如何防患于未然?用制度做“天条”,去规范执法行为。
管理学有一个“热炉法则”,形象地阐述了制度约束力的四条基本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必然性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对组织里的“天条”及规章制度心存敬畏。2012年,《安徽地税系统效能建设“十项制度”》正式出台,第一条制度就是“岗位责任制”,第十条则是“责任追究制”。其中,特别提到,“工作人员有违纪违规行为的,按规定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地税系统800多个基层分局,是执行政策、落实任务的主体,基层税收执法人员与纳税人接触最多,税收执法面临的诱惑和风险也最大,这就需要来自系统内监督和系统外监督并重。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风险,宿州市地税局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内控法”。各部门根据自身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并查找出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滋生腐败的“风险点”,评估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制订预警防控措施,亮起规范征管行为的“红绿灯”。后来,这一做法得到了安徽省纪委认可和肯定。
对于外部监督,早在2010年,安徽省地税局就下发了《基层执法人员向纳税人述职述廉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基层分局(所)直接管理服务纳税人的干部职工,均要按照“确定对象、述前告知、自我总结、会议报告、代表评议、反馈意见、问题整改”等步骤参加述职述廉活动。
述职述廉的对象,主要是基层分局(所)管理和服务的纳税人代表,也可邀请当地党政有关部门的代表和政风行风监督员等有关人员参加,但纳税人代表的比例不低于与会人员的80%。纳税人的评议意见,作为个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轮岗交流、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2012年,安徽省地税局在全系统部署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围绕清权确权、排查廉政风险、评定风险等级、制定防控措施等重点任务,分步实施,全系统累计清权确权7828项,排查廉政风险点22603个,制定防控措施29784条。初步建成了一个覆盖省、市、县局和基层分局四个层级的廉政风险防控网络,为权力涂上“防腐剂”,给干部戴上“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