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蒙牛被泼粪
2013-03-07
李铁
最近,一条关于食品安全的微博在网上疯传。内容是一张蒙牛酸奶的照片,上面印着的生产日期是2月30日。这一调侃味道十足的微博点到了公众食品安全的那根敏感神经,迅速被转发七万多次。
然而事实和澄清随之而来:这张照片在2012年的3·15之前就出现过一次,当时蒙牛已报警并核实,照片内容为“假冒蒙牛产品造谣信息”,当事人已道歉并承担法律后果。况且蒙牛酸奶的产品编码为13位和14位,无8位生产日期情况。
假造得并不专业,粪倒是实实在在泼了出去。造谣的微博被转了数万次,后来蒙牛澄清的微博却应者寥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播规律如此,奈若何?
近年来从不间断的食品安全丑闻,使得中国的食品企业在声名狼藉中找饭吃。不少企业正在为信誉的丧失付出长期代价。这不是一句责怪公众不理性所能解决的问题,商业信誉的恢复,岂是一朝一夕的事。佛家有“共业”之说,蒙牛此次躺着中枪,算不算一种变相还债?
要打起精神分辨的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种新的作恶正在兴起。那就是利用公众对食品的高度敏感,一股碰瓷的恶势力正从另一个方向包抄过来,以搅浑水的方式进一步摧残着中国的食品安全。
还是以奶粉为例。上网一搜,国产奶粉就不说了,就连最大的几个国际婴儿奶粉品牌,都曾被谣言击中,无一例外。“多美滋奶粉致婴儿结石”的新闻曾被诸多媒体大肆报道,尽管最后都被证实是谣传,多美滋也讨回了清白,但企业所受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被人泼粪,洗净了都要臭三天。
这里面固然有媒体专业失当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借安全问题碰瓷敲诈食品企业,已屡见不鲜,甚至已成产业链。有不良媒体借此敲诈广告的,有竞争对手借此打击对方的,有公关公司借此大揽业务的。惯用的手段就是炮制一篇“某某奶粉陷入含毒疑云”、“某某疑似含有致癌物质”,用捕风捉影和暗示来达到实际的泼粪目的。谈毒不谈量,就是耍流氓。
食品企业生产伪劣产品,是对公众食品安全的伤害,有人借爆料揭黑之名,碰瓷搅浑水,同样是对公众食品安全的伤害。又到一年3·15,爆料揭黑,又有多少罪恶借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