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发展中的“城市病”

2013-03-07陈华文

产权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城市病精神发展

■ 陈华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

反思发展中的“城市病”

■ 陈华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

城市的出现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期,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城邦的存在。城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今天意义上的国家,如雅典和斯巴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我国古代,城市也是权力的象征,君主生活工作的都城,赋予独特的政治象征意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进程的快速提升,100多年来,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加速,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水平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城市的发展水平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

城市规模:更好不是更大

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地方为了早日实现城市化,满腔热情地进行大规模建设,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是光明的。然而现实问题是,如何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规划、现实的关怀稳步有序地推进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以“摊大饼”的方式无节制地扩展,提供舒适、稳定的工作和高水准的生活环境,让民众感觉到生活幸福,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

城市作为人类的最大人造物,当它开始向大地注入钢筋混凝土的那一刻,便注定不能像植物那样简单地靠水、空间和阳光进行自给自足,也无法通过轻盈的呼吸和无声的腐烂回馈自然。每座城市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破坏了所在地的自然秩序。因此,当前中国城市的建设,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适度控制城市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发展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人口、建筑等成倍增长。如果任其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城市将面临一系列的棘手难题。无数事实和数据表明,城市的规模越大,人们的生活压力就越大,幸福指数也就越低。作为城市管理者,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适度控制城市规模是当务之急。比如上海、天津、青岛等多数城市,已经制定了城市发展规划,然而也有少数城市非常迷恋城市规模。当工业经济指数、人口规模、医疗体系、环境标准不能与规模配套时,城市面积越大,高楼越多,问题越严重。某些地方出现的“鬼城”,就是没有因势利导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反证。

其次是找准城市发展定位,探索差异化的特色之路。城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作为大城市,汇集着各种产业。然而城市经济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产业优势,找准发展路径,集中力量在特色经济领域进行谋划发展。现在很多大城市,在发展经济时,喜欢赶时髦,喜欢跟风,比如光伏产业前几年很热门,于是很多城市投入大笔资金,蜂拥而上,其后果可想而知。有一些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清晰,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深圳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大量引进外资,走开放型经济之路,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西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打文化牌和旅游牌,使得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颇具特色。武汉九省通衢,也是传统的工业城市,并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云集,该市在这三个方面大做文章,竭力发展机械制造和光电产业,使得武汉逐步成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然而,有很多三线城市,没有看清自身潜在的优势,发展中走了很多弯路。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内地很多县级城市,提出建设国际都市的目标,这种凭空想象,只会影响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城市污染: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作为普通的市民,普遍关心生活工作的环境。有关生态环境的治理,实事求是地说,前些年国内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这几年来,很多城市把环境生态的治理列入城市发展的重点内容。不论是走在中国哪一座大城市,都可以见到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的绿地公园。这些标志性的景观,无疑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增添了砝码。然而,城市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却不容回避。

城市污染源包括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声光电磁污染等类型。这四大污染如同四把利剑高悬在城市的头上,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带来健康威胁。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染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大城市污染的治理力度,若干年后城市就会像病人,被有毒的病菌侵占,最后城市躯体走向溃烂。这绝非危言耸听,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曾经说过: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需要从外界输入食品、燃料和原材料,同时也输出产品和废物,这样才能生存下去。不能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就会趋于混乱,乃至消亡。

城市环境污染中,固体废物的处理是第一大难题。固体废物包括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旧电子产品垃圾等等。现在很多城市,主要的街区、马路和广场看上去光鲜靓丽,但是在城郊,各种固体废物随处可见,有的大城市周围涌现出一座座的“垃圾山”,这些固体废物散发出有毒气体,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另外,城市新房建设与旧房拆迁中,建筑垃圾也随处可见。电子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在珠江三角洲的某些城市,废旧电子垃圾几乎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中的顽疾。妥善处理人口、发展、废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大气污染同样是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又一沉重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更为糟糕。《WHO全球1100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显示,被列入统计的31个中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空气质量排名最前的海口市仅为814位,排名最后的兰州则为第1058位。目前全国大约1/5的重点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的1/3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大气污染的源头,除了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中排放的各种废气以外,数量庞大的机动车尾气加速了空气质量走向恶劣。今年上半年中国诸多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大气严重污染种下的恶果。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加剧了城市用水的需求量。城市里的水到底是不是放心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城市水质安全确实是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毫不客气地讲,中国多数城市里的水质让人心生怀疑。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源。城市水质安全出现危机,对城市形象而言几乎是致命的。城市水污染问题虽然受到各地主政者的重视,但是“精明”的企业总是能避开各种监管,给城市里的河流、湖泊排放工业废水。比如长江流经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而对于长江实行的是多头治理的模式,这样一来给企业钻了空子,故“拯救长江”的呼声这些年一直不绝于耳。

城市里的文明程度不论有多高,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淡水和未受污染的土壤,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当城市真正变得天蓝、地绿、水净之时,城市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美好的家园。

城市精神:发展中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产业构成、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方面。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最大区别,就在于城市精神的不同。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构筑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支撑和依托。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很多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模样,但是有的城市却牢固地坚守历史传统,在世界城市丛林中独树一帜。比如英国小城牛津,由于牛津大学的存在而闻名天下,这座城市不到10万人,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不算城市。但是谁都无法忽略牛津在世界知识界的地位。这里是学术与知识的殿堂,整座城市都处于浓郁的求知氛围中。再如作为德国首都的柏林,人文底蕴深厚,可这座城市曾经是纳粹德国的老巢,在二战中声名狼藉。战后新组建的德国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反思与忏悔,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为这座城市重新定位。为了洗刷历史的罪恶,柏林每年都会邀请那些遭到纳粹迫害的犹太后裔来此缅怀先人足迹。

城市的精神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绝非哪一个人能说了算。当今中国很多城市纷纷提炼各自的城市精神,但是纷纷“撞车”,了无新意。笔者粗略统计了2012年全国部分城市精神表述语的频率:“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创业、创新、奉献、和谐、争先、立德、图强”等表述语也随处可见。城市精神表述语的雷同,其实已使得很多城市丧失了应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城市的精神不但没有得到彰显,反而被掩盖甚至消解。

凝练城市精神的内涵,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是在历史文化中寻找吸收营养。历史传统是城市精神的源头与活水,每座城市经过长期的积淀,都形成了特有的风土人情风貌、各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因此,要提炼城市精神,就必须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抓住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

其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精神的物质基础。只有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都感受到幸福,都有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城市精神才能真正被市民所接受、认同,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体现到市民的日常行为之中。

最后是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城市精神归根结蒂是人的精神,离开人这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育市民的公德意识,这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要求。此外,培育以自由、平等、法治和民主为核心的公民精神,在现代城市精神中也显得尤为迫切。

猜你喜欢

城市病精神发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共享单车准确把脉“城市病”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大城市如何破解“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