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及MRI表现

2013-03-05张志诚郑朝阳黄永础陈向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肉芽肿颅骨酸性

张志诚,郑朝阳,黄永础,陈向荣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泉州 362000)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最常见类型,指局限于骨的组织细胞增生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1];多见于扁平骨,颅骨为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2]。现回顾性分析15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4年4月~2012年9月15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个月~47岁,平均20.5岁。1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5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临床表现:头痛及压痛6例,5例触及软组织包块,4例因外伤CT检查偶然发现。病程2个月~10年。15例中行CT平扫10例;MRI平扫9例,MRI增强扫描6例。

1.2 仪器与方法 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8层CT仪,扫描参数:120kV,100~160mAs,FOV 30cm×30cm~35cm×35cm,矩阵512×512,层厚5mm,层距5mm。MRI检查采用GE Signa Ex-cite 1.5T超导MR仪,相控阵头颈联合线圈,层厚5mm,层距1mm,FOV 28cm×28cm~32cm× 32cm,矩阵512×512,轴位T1FLAIR,T2WI,T2FLAIR,SE-EPI/DWI;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Gd-DTPA(剂量按0.2ml/kg体质量),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其中冠状位增强行脂肪抑制。

2 结果

2.1 部位、数量、大小及范围 15例均为单发,其中额骨8例,顶骨4例,颞骨2例,枕骨1例。病变骨质破坏范围约为6mm×10mm~32mm×36mm。15例均表现为颅骨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伴或不伴有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呈圆形、类圆形4例,不规则穿凿样、虫蚀样破坏8例,梭形破坏2例,粗线条破坏1例。15例病灶均破坏板障,内外板及板障均破坏12例(见图1),2例破坏板障及外板,1例破坏板障及内板,向内累及硬脑膜3例,1例累及窦汇,1例累及上矢状窦,向外累及头皮软组织8例。本组12例伴有软组织肿块,其中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9例,肿块范围与骨质破坏范围一致3例;病灶边缘清楚6例,边缘欠清9例。

2.2 CT及MRI表现 10例CT平扫中2例见破坏区边缘局部硬化,10例均未见骨膜反应;见破坏灶内残留斑点状、小块样或条状死骨6例,其中3例表现为“钮扣样”死骨,即“钮扣征”。9例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6例,呈等及稍长T1、等及稍短T2信号2例,呈稍长T1、稍短T2信号1例;DWI呈高信号5例,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3例,呈等、低混杂信号1例。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3例,其中1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1例呈环状强化,1例呈轻度强化(见图2,3);2例邻近硬脑膜增厚,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累及头皮软组织5例,边缘清楚且明显强化3例,2例呈斑片状强化且边缘不清楚。

10例CT平扫中,术前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4例,诊断为慢性骨髓炎2例,诊断为表皮样囊肿1例,诊断为转移瘤1例,2例考虑为良性病变;仅行MRI平扫的3例中,1例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1例诊断为血管瘤,1例考虑为脑膜瘤可能;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2例诊断为感染性病变,1例诊断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3 讨论

3.1 一般概念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因未明,多认为是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反应性增殖性疾病,包括嗜酸性肉芽肿、勒-薛病和韩-薛-柯病,其中嗜酸性肉芽肿最常见、症状最轻微、预后最好。3.2 临床特点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年龄为5~10岁,75%小于20岁,多为单骨受累[3]。本组发病年龄3个月~47岁,平均20.5岁;20岁以下8例,20~30岁3例,30岁以上4例。15例均为单骨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局部头痛,部分可扪及肿块,部分为偶然发现。颅骨破坏以额骨最常见,其次为顶骨、颞骨,枕骨最为少见。

3.3 影像学表现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CT上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穿凿样骨质破坏,形态规则或不规则,极少数可见硬化边,破坏常以板障为中心,颅骨内外板破坏不完全时,破坏区可残留“钮扣样”死骨[4];内外板破坏范围不一致时,X线头颅切线位可见“双边征”[5]。骨质破坏区常见软组织充填,软组织肿块范围多大于骨质破坏的范围,向内可累及硬膜,向外大多数累及头皮软组织。MRI平扫多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明显。CT可清楚显示骨质破坏区的形态特点、内部结构及周边骨质硬化情况,MRI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软组织肿块及邻近结构的受累情况,对骨质破坏显示欠佳,二者结合可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6-7]。

3.4 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①骨髓炎,常有发热病史,骨质破坏区可见高密度死骨,破坏区模糊,常可见骨质硬化,多数有骨膜反应;②转移瘤,发病年龄较大,常有原发肿瘤病史,病程较短;③骨髓瘤,常多发,典型表现为颅骨穿凿样骨质破坏,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常有广泛骨质疏松,尿中本-周蛋白呈阳性;④血管瘤,病变区骨质膨胀,呈“栅栏状”、“网眼状”或“日光放射状”骨质破坏,边缘轻度强化,未见软组织肿块。

总之,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5~10岁儿童,发现单发或多发颅骨骨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颅骨破坏区内残留小骨块,破坏边缘清楚,边缘未见硬化或可硬化边缘者,应首先想到嗜酸性肉芽肿的可能。

图1 CT骨窗示右额骨内外板及板障均破坏(箭头) 图2,3 分别为同一患者T1WI横断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图像,右颞骨呈长T1信号(箭头),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邻近头皮软组织条片状明显强化,邻近硬膜明显线样强化(箭头)

[1]王伟中,师毅冰,姚振威,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3):249-252.

[2]Hoover KB,Rosenthal DI,Mankin H.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J].Skeletal Radiol,2007,36:95-104.

[3]白人驹,张雪林,孟悛非,等.医学影像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42.

[4]王龙胜,郑穗生,江安红,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4):270-273.

[5]傅筱敏,韩本谊.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3):248-250.

[6]吕婉红,史瑞雪,叶海鸣,等.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与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1):20-22.

[7]黎昕,李丽红,黄柏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5):69-72.

(回修日期 2013-07-05)

猜你喜欢

肉芽肿颅骨酸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测试题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