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反季节食用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天祝县、永昌县的调研

2013-03-04田云张俊飚

长江蔬菜 2013年2期
关键词:菇农双孢天祝

田云,张俊飚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0;2.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甘肃反季节食用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天祝县、永昌县的调研

田云1,2,张俊飚1,2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0;2.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专家论坛张俊彪

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曾先后到英国、荷兰、法国、日本等进行访问考察。2008年被聘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城乡统筹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经济学界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农村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食用菌协会高级顾问,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理事。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基地,其反季节双孢蘑菇、金针菇生产在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天祝县和永昌县为例,就甘肃省反季节食用菌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院地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废弃物广泛利用、老板注资等经验都值得其他食用菌产区借鉴;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食用菌相对收益下降、发酵难题亟待破解、目标市场较为单一等则成为了困扰当地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五大制约因素。最后,据此简要提出促进甘肃省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反季节;双孢蘑菇;金针菇;发酵

食用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植物性蛋白和营养要素来源之一,因其具有较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而备受重视,并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一项新兴朝阳产业[1]。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中,食用菌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产业[2]。因食用菌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可点草成金,变废为宝[3],其在自然循环、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4]。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食用菌主产区之一,全省各地均有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5],其反季节双孢蘑菇、金针菇生产在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天祝县和永昌县为例,就甘肃省反季节食用菌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在肯定其经验的同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简要的对策和建议。

1 天祝县、永昌县地理概况

1.1 天祝县地理概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祁连山东端,东靠景泰县,南接永登县,北邻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境内兰新铁路、312国道纵贯南北。山脉与交通线交汇的乌鞘岭是地扼东西的通道,势控河西的咽喉,地势险要,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全县辖域面积7 149 km2,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共22.14万人。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有郁郁葱葱的苍茫林海,终年积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广阔草原及大小河流10多条。天祝县最高海拔4 874 m,最低海拔2 050 m,属大陆性高原气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称。就气候特点来看,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 500~2 700 h,年均气温-8~4℃,相对无霜期90~145 d,年均降雨量265~632 mm。

1.2 永昌县地理概况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全县总面积7 439.27 km2,总人口24.3万人。永昌县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河渠纵横,川原山峰相间,戈壁绿洲相连。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3个隆起带、2个狭长走廊平原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 442 m,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戈壁沙漠区的张家坑海拔1 327 m,为县内最低处。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高山环绕,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四季温差较大。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季严寒。全年日照时数2 884.2 h,年均气温4.8℃,年均降水量173.5mm,年蒸发量2 067.9 mm,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34 d。由于境内地形复杂,不同的地区气候也不尽相同。

2 食用菌生产基本情况

2.1 天祝金针菇生产现状

由于一直以来缺乏长期规划,天祝县双孢蘑菇产业在2008年遭遇滑铁卢,受此冲击,双孢蘑菇栽培规模迅速萎缩,虽在2011年有所恢复,达到30万m2,但相比2008年的80多万m2减少了60%。近2 a来,为避免重蹈覆辙,该县另辟蹊径,大力发展金针菇产业,成效显著。2011年,该县金针菇栽培超过700万袋,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8 000万元。以甘肃幸福专业合作社为例,就天祝县金针菇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甘肃幸福专业合作社金针菇生产情况

甘肃幸福专业合作社有菇农30多户,采用“分散种植、各自收菇、技术指导”的模式进行运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由表1可知,每袋金针菇纯利润为4~5元,成本利润率维持在40%~60%。投入方面,近几年棉籽壳、用工价格的上升加剧了金针菇生产成本,目前,棉籽壳价格已飙升至近2 000元/t;劳动力价格则达到了每人每天50~60元,其中技术工每人每天高达90~100元。产品销售方面,2011年价格较为稳定,维持在8~10元/kg。由于气候适宜,该地金针菇生产具有生长周期长、出菇率高的特点,出菇期通常能持续近7个月(5~11月),菇子则能收获5~6茬。

表2 永昌反季节双孢蘑菇生产情况

2.2 永昌双孢蘑菇生产现状

2011年,永昌双孢蘑菇栽培面积为40多万m2,拥有菇棚100多个,除少数菇棚由散户菇农经营外,绝大多数菇棚都被外地老板出资租用,并从事双孢蘑菇生产。近2 a来,反季节双孢蘑菇生产效益总体令人欣喜,具体情况如表2。

由表2可知,双孢蘑菇纯利润为30~40元/m2,成本利润率维持在60%~80%。投入分为3部分:原料费、人工费和采收费。其中,原料主要包括大麦草、小麦草、玉米秆以及牛羊粪等,就生产效益而言,以大麦草、小麦草作为原料,产量差别不大;以玉米秆作为原料,产量相对高一些,但鉴于玉米秆发酵难度大,生产中仍将大麦草、小麦草作为主要原料。相比原料支出,双孢蘑菇种植的人工费支出额度更大,每1 m2高达25~30元,生产技术落后、工序繁琐、劳动力价格过高等是造成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采收环节是双孢蘑菇生产的最后一道步骤,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近几年双孢蘑菇采收价格也水涨船高,2011年已攀升至0.56元/kg。

由于具有反季节特性,产品多于食用菌生产淡季上市,供不应求,市场行情较好。2011年,双孢蘑菇收购价总体维持在7~9元/kg,在经过一系列分类处理之后产品主要销往兰州和上海。其中,运往上海的双孢蘑菇还增加了洗泥、施放安全添加剂等细节处理,产品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零售价格也得到了极大保障,通常保持在13~15元/kg。

3 食用菌生产经验借鉴

3.1 院地联合,科技下乡,为菇农排忧解难

甘肃省农科院与主要食用菌产区地方政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农科院食用菌研发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待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出来之后,则依托科技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示范推广,将品种、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菇农增收。以永昌县为例,近些年来一直非常重视与农科院的合作,每年县政府拨款专项经费近20万元予以支持;而为了更好地指导当地菇农从事食用菌(主要是双孢蘑菇)生产,农科院常年不间断地派科技人员到地方蹲点。在2011年永昌食用菌试验站成立之前,下乡科技人员甚至居无定所,但他们并未因此退缩,而是竭诚为广大菇农排忧解难。这些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永昌县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专业合作社增强了菇农抗击风险的能力

目前,农民合作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又以专业合作社方式最为普遍。在此大背景之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无疑为当地食用菌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分散播种、各自收菇、技术指导”模式也与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相适应,分散种植、各自收菇赋予了广大菇农栽培的自主选择权以及自主经营权,而统一的技术指导则极大地增强了菇农抗击风险的能力,摆脱了过去单个面临风险的不利局面,对保障食用菌产量无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3 双孢蘑菇种植促进了“两型农业”发展

鉴于当地水热分布特征,耕地以旱地为主,农民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玉米和马铃薯。在发展双孢蘑菇之前,大麦草、小麦草以及玉米秆除了部分用于牛、羊等牲畜的饲养,其他大多数资源采用就地焚烧的落后方式进行处理,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了周边生态环境。而近年来随着双孢蘑菇的大规模种植,小麦草、大麦草等作为培养料逐渐被菇农广泛利用。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有效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发展;与此同时,许多农民通过出售小麦草、大麦草等,获取了一定经济收益,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3.4 资本注入,为食用菌企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由于当地许多菇农放弃食用菌栽培,空出来的菇棚越来越多,一种新型产业运行模式应运而生,即企业家注资模式。首先,企业家出资从农民手中租用菇棚,按面积付给农民租金;然后,企业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从事食用菌生产,至于雇工则仍以当地那些已放弃食用菌栽培的农民为主。该模式具有两方面优势:其一,农民可获取两份收入,租金收入和雇工收入,其收入水平并不比自己从事食用菌栽培少,但劳动更为自由;其二,借助于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企业家们也能获取理想收益。而更为重要的是,该模式的良好运行为今后食用菌企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4 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调研中发现,在目前的食用菌栽培中,无论双孢蘑菇还是金针菇,其基础设施构造普遍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土墙构造,通风效果较差当地菇棚以土墙结构为主,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有效降低了菇棚建造成本。但同时,土墙构造的菇棚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没有设置专门的风洞,导致棚内采光效果差,阴暗潮湿;其二,土墙做工一般,且年久失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就美学角度而言也不甚美观。

②排水设施不畅,导致棚内地表积水较多为解决温差大的问题,双孢蘑菇菇棚通常由地面下挖1~1.5 m,从而菇棚内部要低于周边,形成了一个低洼区,而通入菇棚里面的唯一入口简单地设计为斜坡沟状,遇到雨天,棚外雨水易由该入口流入棚内,导致棚内积水增多,异常潮湿,进而影响双孢蘑菇生长。

③棚顶设计随意,防水性能差多数菇棚棚顶在构建时由于所采用原材料较为普通,加之建造时随意性较强,能用即可,并未追求质量,使得其防水性能较差,漏雨现象较为突出,从而导致许多待收获的双孢蘑菇易染上黑斑病。

4.2 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

近2 a来,在全国食用菌产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之下,天祝县和永昌县2个地区食用菌规模不但未出现增长,反而还大幅萎缩。以永昌县双孢蘑菇为例,2008年栽培面积创历史最高,超过80万m2,而2011年仅为40万m2,面积减少超过50%。2008年双孢蘑菇价格遭遇寒流导致农民种菇积极性受到影响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务农,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这才是制约当地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年轻一代厌农情绪较为突出所致。当前,年轻一代多以务农为耻,借用当地科技人员的话可形容为“年轻一代宁愿去城里刷盘子一个月拿1 000元,也不愿为了一个月3 000元钱去从事蘑菇栽培”。当然,这种厌农情绪不局限于甘肃农村,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普遍,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劳动力缺乏对当地食用菌生产影响巨大,规模上不去只是一个方面;因为缺少人手,鲜菇损耗严重才是更为突出的问题。调研中的两个场景也证实了这一点:一是许多双孢蘑菇已成熟但无人采收,二是晾晒在空地上的双孢蘑菇因雨水冲刷而变质发霉。

4.3 食用菌相对收益下降

目前,当地食用菌价格平稳,供不应求,市场行情较好。但是,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食用菌效益下降的现实,相对收益下降也是造成大量农民放弃食用菌栽培的重要原因。相对效益下降主要是由以下2个方面原因造成。

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近年来,食用菌栽培原料诸如大麦草、小麦草价格不断上涨,由过去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吨几百元甚至近千元,大大加剧了菇农的物资投入成本;与此同时,劳动价格也水涨船高,由前几年的每人每天40~50元迅速升至当前的每人每天80~100元,短短几年间劳动力成本翻了一番。

②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导致食用菌实际收益水平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CPI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环比增速屡创新高,而同一阶段当地食用菌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上升趋势,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为此也不难理解,一旦扣除价格增长因素,会发现单位食用菌收益水平实际是下降的。由于效益下降,许多菇农放弃了食用菌栽培,选择了进城务工,调查中经常可以碰见废弃的菇棚。

4.4 发酵难题亟待破解

对原料(如大麦草、小麦草)进行发酵是当地双孢蘑菇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当前较为低下的发酵水平以及较为高昂的发酵成本极大地制约了双孢蘑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相比大麦草、小麦草,玉米秆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性,但受制于当前的低发酵水平,玉米秆难以在双孢蘑菇栽培中广泛运用。除此之外,高昂的发酵成本也极大地加剧了双孢蘑菇生产成本,据科技人员介绍,以1个菇棚为例,在发酵过程中仅将原料翻一下就需6个工,以每个人工80元计算,需耗费成本480元。由此可见,原料发酵是困扰当地双孢蘑菇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提高发酵水平、降低发酵成本将是当地食用菌试验站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为此,永昌食用菌试验站准备投资200万元,建造二次发酵隧道,彻底解决菇农发酵难题。

4.5 目标市场较为单一

由于饮食习惯差异以及自身市场狭小,当地食用菌主要以外销为主,目标市场主要集中于兰州和上海。虽然就目前市场行情来看,由于拥有反季节优势,产品供不应求,但相对单一的目标市场构成却极大地制约了食用菌生产规模的进一步壮大。同时,销往海外的比重也相对偏低,如何进军国际市场也是今后产业面临的又一挑战。目标市场的单一也暴露当地食用菌生产的劣势:其一,产品异质化较弱,单纯依靠金针菇和双孢蘑菇,未能形成多点开花格局;其二,产品出售以初级产品为主,食用菌加工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其三,未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食用菌品牌,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产品不能走向世界。

5 对策与建议

由前文可知,虽然近些年天祝、永昌2个县在反季节金针菇、双孢蘑菇的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寻出了许多地区可借鉴的生产模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为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促进甘肃省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菇棚由土墙结构向砖石结构转变,并构造风洞;棚顶则需采用更多防水材料,增加菇棚防水性能;棚内要加强防水设施构建,避免雨水流入。

②由农户分散经营逐步向企业化、公司化经营转变现有的食用菌生产模式过分依靠劳动力资源,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均较为低下,为此,今后应逐步向公司化经营转变,通过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缺陷,从而实现生产效率与生产能力的双提升。

③整合资金,尽快建造二次发酵隧道当地双孢蘑菇生产的发酵环节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极大地影响了菇农收益,为此,建造二次发酵隧道势在必行,当地科技人员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当前则急需筹措资金,迅速落实二次发酵项目建设。

④扩大目标市场范围,打开国际市场大门今后应在维持双孢蘑菇、金针菇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品种,并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产业,增加产品竞争力,从而扩大目标市场范围,尽力将产品打入到国际市场,增收创汇。

[1]黄文清,张俊飚.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一) [J].食药用菌,2011,19(3):1-5.

[2]李鹏,李波,张俊飚.我国食用菌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0,29(6):58-60.

[3]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态势[J].食药用菌,2011,19 (1):1-5.

[4]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发展展望[J].食用菌学报,2006,13(1):1-5.

[5]包会存.甘肃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3):3-4.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Anti-season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in Gansu Province——Taking Tianzhu County and Yongchang County for Example

Gansu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base of anti-season edible fungus in China,where both the antiseasonand anti-seasonproduction play vital roles in the mushroom industry in China.Therefore,taking two counties of Gansu province,Tianzhu and Yongchang,for example,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nti-season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was asse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other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bases can tak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two counties for reference,such as th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form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extensive use of wastes,boss investments.But there are five constraints hinder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dible fungus industry,including poor infrastructure,severe shortage of labor resources,decline in the relative gains,unsolved fermentation problems and single target market.Finally,relevant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briefly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Anti-season;Fermentation

10.3865/j.issn.1001-3547.2013.02.00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研究”(CARS-024)

田云(1986-),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电话:13554101207,E-mail:tianyun1986@163.com

张俊飚(1962-),男,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

2012-12-25

猜你喜欢

菇农双孢天祝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鲜双孢蘑菇采收和自动化分级方法研究*
复合护色剂预处理及不同冻融条件对冷冻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精准扶贫与其实效性探析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扶贫实践为例
对天祝藏区推进双联行动纵深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