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2013-03-02蔡恩泽

产权导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利益改革

■ 蔡恩泽

(晶苏传媒,南京 210019)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 蔡恩泽

(晶苏传媒,南京 210019)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3月17日的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回答提问时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改革春风又吹来

今年2月初,千呼万唤,调研讨论长达9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见终于由国务院出台,拉开了2013年改革的大幕。

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对此意见的出台表示认可,在最新发布的主权分析报告中称这一改革步伐“至关重要”,“关乎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再平衡”,“体现了中国政府深化金融业、财政及结构性改革的决心”。

事实上,中共十八大闭幕以来,改革的锣鼓已在多个关键领域敲响。

除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见雏形之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修订了土地管理法,为征地制度改革打下基础;中央出台2013年1号文件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国家发改委提出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为重点的价格改革,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新实施细则,鼓励发展实体经济;财政部提出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深化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财政部还将首次向全国人大报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以此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一大焦点。2月28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项改革被列入下届政府的工作重点。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关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抓紧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务院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问题和阻力还不少

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期望启动新轮体制改革。就像剥蚕丝样,每根丝都触动大

从古到今,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况且眼下的改革是进入攻坚战和深水区,旧势力、旧秩序、旧体制根深蒂固,改革的问题和阻力还相当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十八大后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改革面临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既涉及增量利益的合理分配,又涉及存量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平衡将牵动和影响发展稳定的大局。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郑功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大一段篇幅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用了“依然突出”、“问题并存”、“差距较大”、“障碍较多”、“日趋尖锐”这样的词汇。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我国确实已进入改革深水区,这一阶段也是矛盾的集中爆发期,许多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值得期待的有三个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及期望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

在改革的深水区中,收入分配改革,事关全民各阶层的切身利益。方案出台之所以姗姗来迟,是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团从中阻挠。以部分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力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群体,已经成为妨碍收入分配改革的三大阻力。在当下中国,这些利益群体具有超强的游说能力和博弈能力,能不能排除他们的干扰和阻挠,敢不敢动他们的“奶酪”,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否切实推进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大部制改革重头戏,铁道部并入交通部、成立总公司企业化运作,成为关注焦点。业内人士表示,铁道部2.6万亿元负债如何解决,将是铁道部改革的关键。仅仅是形式上讲撤并,并不能解决铁道部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最突出的两项:政企不分和庞大债务。

大部制改革还有四道难关,关山阻隔,需要攻坚克难,方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一是权力整合难。5年过去了,现有机构都是上一波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每一个部委办局手里都拿捏着显赫的权力,掌管着丰厚的公共管理资源。这些交叉、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

二是人员分流难。大部制下,机构减少了,官位势必也减少,必定要有一部分人为此而牺牲官位。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头疼的事。以1998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为鉴,基本办法有四种,即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和优化结构。但实践证明,1998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大多流产。因此,1998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方法不可继续沿用,需要设置新的分流方式。

三是机制磨合难。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可是,专家们担心,大部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部门拼凑,而应有着更深刻的理念跟进。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叠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

四是运行监督难。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但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相当于过去一个副总理的职权,就会尾大不掉,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

如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最为关键之举。

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下一步改革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从哪里来呢?

首先,有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铺垫,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上一步改革,在国内国际社会多重压力下,逼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经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有了大幅提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遗留了若干问题。GDP总量上去了,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分税制改革改出了“土地财政”,政府和开发商联手,房价居高不下;国企改革增添了活力,也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医疗体制市场化,反而使看病更难、更贵;教育体制改革抬高了大学学费,农村孩子上大学更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社会资本更加集中于富人手中;机构改革却越改越臃肿,现在光乡镇机关,就有大批教师充当临时工。而今,改革工作若要深入,再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要驾船过河或建桥过河。下一步改革都是一些伤筋动骨的手术,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势必要触及权贵们(垄断集团、政府官员等)的利益,会踩响一个又一个地雷。为此,必须向既得利益者挑战,这就是勇气;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这就是智慧。

其次,新一代领导人有担当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党更加成熟,完全有能力推动下一步改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履新百日,开局顺畅,好评如潮:追寻中国梦,制定和执行八项新规,及时查处问题高官,深入企业调研、访贫问苦,在南海和东海频频亮剑,处处显示新一代领导人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踏着邓小平南巡的足迹,宣示改革的决心,传承改革精神,续写春天故事,视察路上不遮窗,不封路,传递出更多自信和开放。在李克强总理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他就明确表示,“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充分表达出新一届政府的决心。党选对了接班人,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下一步改革。

再次,有人民群众勃发的热情和才智垫底。每一次改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给改革者以勇气和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看家法宝,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先进性所在,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社会基础。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福祉,必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于是,重点项目涉及的拆迁,人民群众会理解,会让路,不再当钉子户。环境治理,需要老百姓出钱出力,也会义不容辞,不会与政府扯皮。

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挟着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我们期待数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履职能促进新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出台。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猜你喜欢

利益改革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利益与西瓜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改革创新(二)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