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建筑的两次飞跃
——“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

2013-03-02李圆郭新王仕杰

重庆建筑 2013年10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运动

李圆,郭新,王仕杰

(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1311)

现代建筑的两次飞跃
——“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

李圆,郭新,王仕杰

(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1311)

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代社会,历史跨越了2000多年。尽管社会不断地发展,但对于建筑营造的内核却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工业革命开始后的300多年以来,这种思想内核才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的转变,第二次是从现代主义建筑到晚期现代主义建筑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导致了西方建筑思想内核根本性的变化。第一次转变通过“新艺术”运动这座桥梁,使欧洲从古典走向了现代,而第二次转变则依靠“后现代主义建筑”从现代主义的刻板、单调、缺乏人情味中寻找新的出路。“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看有很强的相似性,那就是人们对于现状的不满,渴望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而对新事物、新形式、新风格的追求与向往。

1 现代建筑的两次飞跃

1.1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并主要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装饰运动。它的影响面极广,从建筑、绘画、雕塑到家具、首饰、服装、平面设计等。“新艺术”运动随着各国国情与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在名称上也各有不同:在英国和西班牙被称为“新艺术”运动,德国被称为“青年风格”,而在奥地利被称为“维也纳分离派”(图1)。

图1 新艺术运动代表作: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大楼(麦金托什)

“新艺术”运动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反对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过分的装饰,反对工业化风格,旨在掀起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和热衷。但“新艺术”运动不像“工艺美术运动”那样以中世纪哥特风格为依托,而是完全放弃对传统装饰的依赖,转而寻求一种新的设计道路。

“新艺术”运动不再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拼凑,而是试图在那个迷茫的时期找到一个突破口,冲破腐朽,摆脱西方悠久但沉重建筑历史的束缚,让那种古典复兴带来的长期折中混合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就此消失。它所追求的那种源于自然,来

自生活的有机形态,注重功能与造型的结合设计理念,以及对建筑材料进行的广泛探索,都表明“新艺术”运动已经摆脱了历史的桎梏,开拓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这使“新艺术”运动成为了一座链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也为现代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后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于70年代,80年代达到高潮,80年代末基本消失。它是对现代主义那种片面强调纯净、简洁思想的反抗。后现代建筑的产生是在对密斯·凡·德罗极力推行的“少就是多”的格言的怀疑上建立起来的。在现代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国际主义风格时,成为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模式,它试图利用均质化的方式来满足一切功能的需求,反而使形式成为了主导。密斯·凡·德罗这种功能主义的形式在范斯沃斯住宅、德国新国家艺术馆等设计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所追寻的国际主义风格使建筑日趋均质化,逐渐失去了特色,使得现代建筑只追求所谓的合理性,而忽略了本应该贯穿于其中的“人性”。建筑变得空洞,失去了灵魂。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包豪斯的民主、经济、功能的原则,在精神上脱离了现代主义。如同安藤忠雄所说“现代主义建筑在否定过去形式主义建筑的过程中,将其丰富精神的一面与它原有的形式一同排除掉了[1]。”

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对盛行了半个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价值观产生了疑问,特别是对于国际主义风格带来的刻板、单调产生了极大地反感。许多人对现代建筑的基本理论产生了怀疑,开始对现代建筑进行“反思”。于是,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针对“少就是多”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成为了后现代建筑最早的宣言(图2)。

图2 文丘里代表作:母亲住宅

“后现代建筑”认为建筑需要通过设计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依靠现代主义那种功能式的意义传达。他们反对“形式追随功能”,认为形式应该是在风格和精神上更为丰富,继而把形式和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后现代建筑把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格言看作是旧有体系,而极力从另一条路找到代表自己的时代精神,那就是具有历史因素和现代结构的混合物。为了表现与现代主义建筑的根本不同,他们重视对历史的追溯,追求形式上的历史内涵,刻意地采用某些历史符号、比例、材料使建筑具有象征性,文脉性。

2 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的异曲同工

2.1 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的“试金石”

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诞生前,世界各国建筑界,尤其是欧洲的建筑存在着对未来建筑形式的普遍混乱。在新兴资产阶级期待用极端古典主义复古的建筑来体现权利和财富时,“新艺术”运动的建筑师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冲破传统风格的壁垒以及寻求建筑艺术的革新。

别名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小鸡菜、扁豆秧,为罂粟科植物紫堇的干燥全草,夏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

在这场运动中,建筑师们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探索。比利时的亨利·凡·得·费尔德提出“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程程序明确清晰”这三个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期达到“工业与艺术的结合”的最高目标[2]。而英国的查尔斯·麦金托什则无论在建筑、家具设计或是绘画中采用大量的直线和简单的立体几何形式,而不是“新艺术”运动倡导的曲线和自然形态。但他同时也没有放弃“新艺术”风格的细节装饰。这就使建筑的整体感非常强烈,同时又充满“新艺术”运动的浪漫气息。西班牙的安东尼·高蒂是一位具有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大师,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新艺术”运动之路——高度曲线化并伴有某种神秘的色彩以及有机主义的特点使他的建筑作品具有强烈的雕塑式的艺术表现特征。他对所谓的风格单纯从来没有兴趣,他的设计充满了各种风格的折衷处理[3]。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新青年风格”从“新艺术”运动中发展而来,他们重视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开始摆脱单纯的装饰性,而向功能性第一的设计原则发展,从而应该被视为介于“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的设计运动[4]。

“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虽然各国建筑师对它的理解不尽相同,体现出的风格也各不一样,但它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统一,那就是寻求精神的突破和思想的革新。在那个没有主题的时代,面对未来世界的不透明,人们依然纠结于历史的风格,妄图从中找寻未来。与之相反,敏锐的建筑师们完全放弃了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拼凑,把寻求突破,力求创新作为目标去挑战。“新艺术”运动以不同的设计形式表达了一个同一的、根本的主题,于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成功地引起了设计思维的“动荡”,成为下一个时代发展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新艺术”运动是现代建筑的“试金石”。

2.2 后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磨刀石”

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将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指导原则,用统一的语汇、规范和标准来建造世界。他们把建筑看做是机器,连同人类一起拖进了机械化大生产浪潮中。20世纪60年代,当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到国际主义风格时,失去了最初的民主精神和革命色彩。失去进步意义的现代主义建筑最终成为了一种体现资本主义价值的“权威”。同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变得僵化,仅仅追求意识层面的合理化,成为了形式功能主义的傀儡。最终迫使人们的生活均质化、单一化。于是后现代建筑呼吁一种能够把艺术和技术,现代和历史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应该是能够“把强调功能的现代主义风格与强调装饰、象征和表现功能的前现代风格结合起来,同时也应对建筑所处区域的本地考虑在内[5]”。

詹克斯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失败的原因是“部分在于它没有跟使用者进行有效沟通,部分在于它没能跟城市和历史建立有效联系”[6]。现代主义建筑以自己的喜好“安排”人们生活与行为习惯,但最终发现这甚至与人类丰富的心理需求背道而驰,致使人们反而开始怀念中世纪那种复杂而丰富的街道生活。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建筑采取了与历史、文化坚决决裂的态度。他们不断质疑“现代”之前的建筑设计方法,力求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创新。但这种一厢情愿的“创新”所带来建筑的辉煌,就像是“脑袋下面没有了脖子的支撑”[7]。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实质是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相关联的。20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瓶颈,现代主义建筑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一样渐渐凝固,它不再充满世纪之交那种进步的冲动,不再像曾经批判古典主义那样重新审视自我。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也无法再从他们已有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框架中找到进一步提升的依托。于是,在垄断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很多人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失去了方向,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产生了怀疑。随后,建筑界的多元论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不少建筑师们纷纷转向后现代建筑,开始审视现代主义建筑走过的路,批判它带给世界的千篇一律。后现代建筑的出现正是对于失去批判和反思能力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击,让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重新审视自我,把批判和反思的精神保持下去。所以不能不说后现代建筑是现代建筑的“磨刀石”。

“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曾一度遭到误解,被称为“蠕虫风格”,“面条风格”,“女人风格”,甚至被贬为“傻瓜风格”[8]。在西方艺术史中,它并没有像哥特建筑、文艺复兴的创作那样被纳入历史分类的正统体系,在当时也没有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风格被人们所认可。他之所以被排除在艺术主流之外,而没有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有参考价值或推广意义的风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探索的仅仅是形式问题而缺乏对“内容”的探究。后现代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后现代建筑是一种毫无新的做法,不过是“将传统变成了一种可以随便用来造形的材料,变为一种趣味低劣的玩具”[9]。这样的批评更多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们所展现出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但不能否认的是,后现代运动继现代建筑运动之后再次涉及建筑的价值观核心,它不仅仅反映出建筑于物性完善统一的美学,建筑更应该具有载体的附加值,现实中这个附加值大过载体本身。当下市场化的建筑中,文化作为包装和卖点并非都是该鄙夷的,这正好反映了人之于建筑本质的追求。

时代在发展,“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建筑都已成为历史,它们的造型方法和设计技巧逐渐显得陈旧而多余。但从现代建筑发展的角度,“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建筑在精神和思想上的突破与革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暂且不分析“新艺术”运动昙花一现和后现代建筑失败的原因,不关心“新艺术”运动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同样也不评判后现代建筑那种模糊、不确定价值观的利弊。我们只把它们作为一面旗帜,正视它们在现代建筑发展上起到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图3 高迪代表作:米拉公寓

看过安东尼·高迪的作品(图3),我们才会感叹创造力的疲乏。相较于以往的艺术革新,“新艺术”运动摆脱传统束缚的创新精神更加伟大。它断然拒绝了传统的装饰手法,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到来创造了一个开放而自由的环境。后现代建筑则是以无比的勇气对同一世界的一元建筑理论提出不同的声音,它的批判精神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建筑的多元论开辟了道路。虽然“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的产生背景,指导思想,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全然不同,但它们那种对待历史的批判精神和指向未来的开放态度注定了它们在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无比重要。

3 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的启示

当前,在商业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刺激下,人们似乎来不及探讨“个性”,甚至艺术的个性也被抹杀了,为了追求利润,有时也要放弃最本质的性格。而这种“个性表达”却正是经济与文化发展比例极不平衡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今天的建筑师应该学习这种“新艺术”运动的“精神”,即为新时代而开拓的新思想、新行为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进行城市化改造时,“习惯性”地热衷于建造地标式的摩天大楼,追求所谓合理化、功能化的城市与社区布局,其中显然有不少仍是在重蹈现代主义建筑的覆辙。决策者常常忽视城市居民的实际感受、不尊重建筑所处环境的地方特色、不注意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等,使得所有城市几乎都呈现出同样的面貌。相较之下,后现代建筑的批判精神却更多考虑了建筑的沟通性、地方性和历史性。反思后现代建筑在这些方面所实现的对现代建筑的批判与超越,必将对我们当下的城市建筑实践大有裨益。

在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图4)中,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苏州园林、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建筑屋宇等建筑符号语言被大量运用,人、环境、功能有机巧妙的融合,自然环境美和建筑艺术美高度和谐统一的原则被始终贯彻其中。在改革开放之初融入世界后现代建筑运动浪潮中的中国大陆,它否定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简洁主义、技术至上的原则,诱发着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历史文脉、大众文化的关注,使传统及文化的建筑意义得到重倡,无不体现了后现代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延续。建成于世纪之交的上海金茂大厦(图5),在中国建筑20年的发展之后,展现给世人的依然是建筑师对传统文脉的关注,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高度概括,体现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讲求秩序的传统文化精神,虽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是建筑师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从未停歇。

图4 香山饭店

图5 金茂大厦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最前卫的建筑与艺术,我们可以模仿他们,复制他们,甚至可以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类似的作品,但是我们永远摆脱不掉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像青年建筑师马岩松认为的那样:“西方+中方传统≠中国的未来……中国建筑师今天所面临的任务是需找一个东方大国内在的精神——它不是低级的、表面的,不能用一种形式化的东西代表中国。”或许我们应该用“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建筑那种批判与反思的态度来审视我们今天的繁荣,理清混乱的意识形态,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建筑。

[1]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4.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

[3]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Jencks C.Postmodern and Late M odern:The Essential Define-tins[J].Chicago Review,1986,(4):31-58.

[5]原口秀昭著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M].徐苏宁,吕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8.

[6]罗咸辉.新艺术运动与当代艺术设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M].洪天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孙苏

Two LeapsofModern Architecture

“新艺术”运动引领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是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现代建筑则是对于失去批判和反思能力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击,并试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找到现代建筑新的发展方向。虽然二者产生的时间、背景、形式不同,但它们在精神的突破和思想的革新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现代建筑的这两次飞跃推动了建筑设计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特征对于当代建筑设计都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新艺术”运动;后现代建筑;突破;革新;当代建筑设计

A rtNouveaumovement,an importantpart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history,led the developmentof architecture.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sa force fighting against the lossof criticism ability and reflection capability inmodern architecture and it tries to surpassmodern architectureandmake outa new development trend formodern architecture.Although they differ in establishment time,background and forms,they exertpositive and important spiritual influence on every aspectofmodern architecture.The two giant leaps inmodern architecture push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architectural design.With the progressof the times,Art Nouveaumovementand postmodern architecture's spiritual essence and thoughtcharacteristics w illhave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rtNouveaumovement;postmodern architecture;breakthrough;innovation;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design

TU-86

A

1671-9107(2013)10-0010-04

2013-07-22

李圆(1988-),男,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

10.3969/j.issn.1671-9107.2013.010.010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后现代运动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不正经运动范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