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施治咳嗽120例

2013-03-0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化痰止咳内伤风热

陈 娟

(江苏省兴化市临城镇临城卫生院,兴化225700)

辨证施治咳嗽120例

陈 娟

(江苏省兴化市临城镇临城卫生院,兴化225700)

目的观察通过中医对咳嗽的辨证论治,分析其辨证施治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咳嗽病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根据临床辨证,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痰热郁肺、痰湿蕴肺和肺阴亏虚五类,并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联邦止咳露溶液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83%,对照组66.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咳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使用。

中医药疗法;咳嗽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都会引起咳嗽的发生。在西医治疗中,一般采取止咳平喘,治疗原发病等方法治疗,但对于咳嗽效果不佳。在祖国医学上,对咳嗽的辨证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认为外感、内伤都会令肺失宣降。《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任何器官的病变都会累及到肺,引起咳嗽,故需要通过辨证来确认类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药。现代基本把咳嗽分为风寒、风热、风燥等几种外感咳嗽,痰热、痰湿、阴虚等几种内伤咳嗽[1],笔者根据以上证型,对咳嗽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效果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200例咳嗽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

疗组120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男78例,女42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53.4±3.7)岁,病程5天至14周,平均(25.36±7.69)天。对照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52.6±5.1)岁,病程6天至13周,平均(26.78±7.19)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组辨证风寒咳嗽:见咳嗽急促,痰白薄,咽痒,伴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全身酸痛,舌薄苔白,脉浮紧,治疗组有23例属于该类型。风热咳嗽:咳嗽频繁剧烈,咳嗽粗亢,痰黄稠,发热,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舌红苔黄,脉滑数,30例属于该证型;风燥咳嗽:以干咳多见,痰黏难咳出,或痰中带血,唇鼻干燥,舌红苔少津,脉细数,17例属于该类型。痰热郁肺型:可见咳嗽时间长,痰多黄色黏稠,不易咳出,或有腥味,平日口苦咽干,喉咙肿痛,便秘,苔黄,脉弦数,21例属于该证型。痰湿蕴肺证,可见痰多白而黏,痰咳出则咳嗽止,伴胸闷,体倦,饮食减少,或见恶心呕吐,大便溏,苔白腻,脉濡,19例属于该证型。肺阴亏虚型,见干咳少痰,咳嗽时间长,伴形体消瘦,口干咽燥,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10例见符合此证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风寒咳嗽:以疏风散寒为原则,拟以下方:麻黄9g,紫苏12g,杏仁12g,桔梗12g,半夏12g,陈皮6g,前胡9g,茯苓12g。风热咳嗽:以疏风清热为原则,拟以下方:荆芥12g,桑叶12g,菊花12g,薄荷6g,连翘12g,杏仁12g,前胡12g,甘草6g;风燥咳嗽,以清肺润燥为原则,其中温燥者,用栀子6g,杏仁12g,淡豆豉12g,沙参6g,桑白皮12g;凉燥:桔梗12g,荆芥12g,紫菀6g,百部6g,牡丹皮12g,陈皮6g。痰热郁肺以清肺泻火,化痰止咳为主,拟以下方:鱼腥草12g,桔梗12g,半夏12g,枇杷叶6g,瓜蒌仁12g,知母6g,栀子9g。痰湿蕴肺,以健脾化痰止咳为主,用陈皮12g,半夏12g,莱菔子9g,白芥子9g,苏子9g,厚朴12g,茯苓12g;肺阴亏虚型,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为主,用百合12g,熟地黄12g,麦冬12g,天冬6g,贝母6g,白芍9g,桔梗12g,甘草6g。以上药物,每日1剂水煎服2次服用,风寒咳嗽、风热咳嗽服用5天后观察结果,其余证型服用10天后观察效果。

1.3.2 对照组给予联邦止咳露溶液10ml,3次每日服用,服用一周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以下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0例,显效31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达75.83%;对照组治愈34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66.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为清肃之脏,外合皮毛。当肺气受到外来邪气或因皮毛闭塞,则会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下降,发而咳嗽。根据不同病因,大体分为外感和内伤。而就寒热表里来分,可分为表寒、里寒、表热、里热四种,而夹杂痰、热、虚、燥等。其中,痰不仅指肺系在病理状态下分泌的产物,更指体内犯湿邪,或脾虚不得运化体内湿邪,而郁于肺不得宣发,形成咳嗽。或久病体虚,肺气无力,则久咳不愈。故治疗要分清寒热虚实,外感内伤,再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外感咳嗽多为实证,以驱邪利肺,而内伤咳嗽则多为邪实正虚,若邪实则以驱邪止咳为主,本虚则扶正补虚,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健脾、补肾、滋肺阴等。

在用药中,除止咳降痰外,还需要结合证型治疗,如麻黄、紫苏除了可以宣肺平喘外,还可以祛风散寒;桔梗宣发肺气,祛痰止咳,能够引诸药入肺经;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杏仁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而枇杷叶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甘草润肺,调和诸药[2],以上药物适合外感邪气时使用。而对于内伤咳嗽,通常用祛痰通窍法,但要观察咳痰的质、量、色而用药[3]。如痰多而清稀者,多用温肺的药物,而痰多黏腻者,多用燥湿化痰的药,如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陈皮等;若痰少黏稠者,需加瓜蒌皮、鱼腥草、栀子等祛热排脓。

而虚咳者,除肺虚外,多与肾虚有关,往往可见干咳无痰,或声响而痰不易咳出,并且伴阴虚证候,此类多为肾阴虚,虚热内生,上灼于肺,化而为痰[4];也有阳虚者,但咳多兼喘,遇寒咳更重等,需温脾肾之阳,再加敛肺止咳的药物,本研究中并未见阳虚型咳嗽,故无研究。

在疗效上,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对症用药,对咳嗽有较好的效果。

[1]邵明霞.咳嗽的辨证诊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6):192.

[2]洪春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咳嗽120例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7(28):85.

[3]张洪生.咳嗽的中医治疗临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5):48-49.

[4]于福宏.浅谈内伤咳嗽与外感咳嗽的辨证[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0):17-1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0.010

1672-2779(2013)-10-0017-02

��韩世辉

2013-04-04)

猜你喜欢

化痰止咳内伤风热
内伤内服
内伤内服
清肺化痰祛瘀汤联合西药治疗1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川贝母止咳化痰作用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