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痰袪瘀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

2013-03-02黄年斌林莹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短暂性先兆脑缺血

黄年斌 林莹莹 高 敏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510095)

化痰袪瘀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

黄年斌 林莹莹 高 敏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510095)

目的对中药化痰祛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对TCD、hs-CPR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 将60例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痰瘀阻络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中医证候疗效评分、TCD脑血流情况及血清hs-CRP,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76.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中药化痰祛瘀治疗有一定的优势;②治疗组、对照组经治疗后脑血流速度及hs-CPR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化痰祛瘀法治疗TIA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脑血流速度和降低hs-CPR,从而改善TIA的预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化痰祛瘀;中医药疗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入选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住院及门诊TIA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的诊断标准拟定,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诊断为TIA。中医辨证标准参照1993年11月全国脑病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2]辨证为痰瘀阻络。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3~69岁,平均(56.14±10.98)岁;伴高血压24例,高血脂1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4~71岁,平均(57.76±11.82)岁;伴高血压23例,高血脂17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6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予化痰祛瘀中药(饮片):姜半夏10g,竹茹10g,当归10g,丹参15g,胆南星10g,水蛭10g,姜黄10g。以上中药加水300mL,煎汁100mL,再复煎取汁100mL,两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一剂。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片,每次100mg,每日1次,晨起服。

两组均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统计。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TIA的基础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调控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循环代谢等治疗。禁止合并使用溶栓、抗凝或降纤药以及其他化痰活血祛瘀药物。

1.3疗效观察

1.3.1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参照《中风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有效性评价采用计分法,根据中风先兆的主症和次症进行评定,包括眩晕、偏身麻木、言语蹇涩、昏厥、轻瘫、视物昏蒙以及次症头胀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润、神情呆滞、倦息嗜睡、步履不正等。②TCD脑血流情况、血清hs-CRP。③观察期TIA复发例数或出现终点指标:a脑梗死;b出血;c其他严重不良事件。观察期内脑梗死或出血例数及皮肤黏膜出血、便血或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病情;④安全性检测: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分别在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

1.3.2疗效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参照《中风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以疗效百分数为主要依据:疗效百分数=[(治疗前总分数-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95%;显效:疗效百分数≥60%,但<95%;有效:疗效百分数≥20%,但<60%;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其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hs-CRP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35;*P<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053;*P<0.05

hs-CRP(mg/L)组别n TCD(cm/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0 36.06±8.43 29.51±8.26△16.26±3.12 7.23±0.91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 43.34±9.05 36.02±9.13△17.79±4.05 12.41±1.36*

2.3两组治疗前后TCD脑血流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cm/s)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cm/s)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项目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P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P 0001 LVA 40.06±8.43 29.51±8.26 0.0000 40.67±8.02 31.54±7.82 0.0000 BA 45.34±9.05 36.02±8.13 0.0001 37.81±7.13 33.76±8.48 0.0523 RACA 51.76±9.81 42.25±8.65 0.0002 49.33±10.67 40.35±7.80 0.0005 LACA 49.30±10.36 39.86±7.28 0.0001 51.25±9.33 42.40±8.33 0.0003 RMCA 77.36±15.64 60.85±8.65 0.0000 78.67±14.45 59.25±9.45 0.0000 LMCA 84.54±14.23 58.67±9.33 0.0000 81.45±13.50 56.75±10.64 0. RVA 38.2±8.67 30.24±7.33 0.0003 39.67±9.3 29.62±8.94 0. 0000

治疗组在观察期间复发TIA患者6例,观察组7例,均出现脑梗塞2例;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事件,安全性检测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

3 讨论

TIA是由于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多发于中老年人。TIA已被认为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尤其是频繁发作的TIA,若不及时治疗易继发引起脑梗死。TIA的早期诊治,对预防和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微栓子及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发生TIA的主要病理机制[3]。研究资料显示,TCD检查可直接判断颅内动脉的功能状态,能较早而又敏感地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目前对脑动脉硬化诊断最直接、简便、无创性又较客观的一种诊断方法[4]。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TIA往往在相应部位存在动脉狭窄。当血管狭窄引起血流量相对减低,但未造成血流中断时,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反复TIA发作,而CT、MRI等影像学检测可无异常发现,但TCD可检测出单支或多支血管血流速度的异常升高,提示脑动脉狭窄的存在,可获得TIA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临床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可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此外,TIA患者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处于一种低度慢性炎症状态[5];而血清hs-CRP是反映人体内非特异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标志物之一,hs-CRP水平能提示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敏感性高,可能与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甚至脱落,从而使斑块中的CRP释放到血液中有关。hs-CRP浓度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6]。因此,笔者选择通过TCD、hs-CRP检查来对TIA的诊治进行动态观察,对监测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对评估疗效和防治发生不可逆性脑缺血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学称TIA为“中风先兆”或“风中经络”,好发于气血虚弱、阴阳失调以及肥胖多痰等体质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肥胖更是导致TIA的常见易患疾病。中老年人由于长期的生活工作操劳,已进入内伤积损之时,气始虚,血始滞,脾胃渐弱,痰浊渐生,痰瘀互化终至痰瘀阻滞于经脉,造成痰瘀交结,停滞不通而发病。“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不用”。但此时“气血未并”、“五脏暂安”,因此仅表现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临床上大部分中风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一段时间或长或短的先兆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提倡的预防医学思想,特别对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认为中风先兆证主要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痰浊、瘀血留滞脑络经脉所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气虚或肝肾阴虚,标实为痰瘀上扰清窍,或痹阻气血经络而发病。人们由于过食肥甘厚味,运动减少,劳倦过度,耗伤正气,而致气虚痰阻,气虚血瘀,其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因此,我们提出中风先兆“痰瘀论治”的思路,确立了化痰降浊,活血祛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拟用化痰祛瘀汤,方中半夏、竹茹、胆南星化痰祛湿,降逆止呕,当归、丹参活血补血,改善脑供血不足,水蛭破血逐瘀,其所含水蛭素有抗凝血、阻止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从而使血液粘稠度降低,姜黄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具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之功。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化痰袪瘀法能提高痰瘀阻络型TIA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脑循环状况及降低血清hs-CRP,考虑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非特异炎性变化和血液有形成分的异常聚集,促使软斑转化为硬斑,减少TIA的诱发因素,从而达到改善TIA预后的目的。

[1]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6次学术会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2次会议.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S].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

[3]李长安,马海,丁国祥,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现代认识[J].医学综述,2007,13(4):306-308.

[4]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2版.上海:复亘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90-97.

[5]Di Napoli,Papca F,Bocola V.Creactive protein in ischemic stroke: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J].Stroke,2001,32:917-924.

[6]李卫,邢成名.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8):620.

焦树德经验方——三痹汤

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牛膝、杜仲(姜炒)、桂心、细辛、秦艽、独活、防风,上药各6克,加生姜3片、大枣4个水煎服。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凝滞,手足拘挛,行、痛、着三痹症状皆有者。

明代医家喻嘉言曾称赞曰:“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2.003

1672-2779(2013)-12-0008-0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属于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通常被认为是近期可能发生卒中的预警事件。笔者应用化痰祛瘀法治疗痰瘀阻络型TIA,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TCD、hs-CPR的变化,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苏 玲

2013-05-10)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No:A2010449]

猜你喜欢

短暂性先兆脑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先兆流产,别害怕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结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的临床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