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9例
2013-03-02田志刚王秀娟
田志刚 王秀娟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卫生院,潍坊262118)
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9例
田志刚 王秀娟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卫生院,潍坊262118)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法,给予吡哌酸0.5g加黄连素0.3g同时口服,每日三次,疗程同中药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内服中药方剂配合中药灌肠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组的有效率(97.9%)比对照组的有效率(77.5%)明显提高,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药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较好疗效,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中药方剂;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的一种慢性肠道疾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中常伴有粘液、脓血,粪便溏软而不成形或稀薄如水等症状,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传统的西医治疗法服用抗生素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却会有较大的副作用,而且停药后又会反复发作,难以完全治愈。我院选取49例患者进行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摘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在临床表现都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中常伴有粘液、脓血,粪便溏软而不成形或稀薄如水,且患者多数兼有脘闷食少、畏食生冷、小腹胀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尿少,脉沉缓无力等症状,病程3个月至18年,平均7.5年,泻下每日5~10次65例,10~20次30例,20次以上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1岁;治疗组患者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7岁。两组患者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内服中药方剂(基本方:附子8g,干姜8g,补骨脂10g,鹿角霜10g,五倍子10g,肉豆蔻12g,赤石脂12g,黄芪60g,党参15g,山药15g,白术15g,炙甘草10g,茯苓15g,薏苡仁15g,车前子10g。便血加地榆炭20g,白及15g;腹痛加木香10g,白芍10g,纳差加焦山楂20g,鸡内金6g,以上方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随症加减)配合中药灌肠方剂(白及30g,苦参30g,黄芩20g,黄连20g,连翘20g,红藤20g,野菊花20g,秦皮15g,五倍子15g,大黄10g,以上方药加水1000ml,浓煎成140ml,冷却至35~40℃,嘱患者排净大小便,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用碘伏棉球消毒肛周,用100ml无菌针管吸取70ml药液,连接中号一次性导尿管并在前端涂上液体石蜡油,缓慢插入肛门内15cm左右缓慢注入药液,一般5~10分钟注完,病人不要活动,保持侧卧位并休息30分钟,使药物在肠道内充分吸收,发挥作用。)内服方药加灌肠方药每日一剂,早晚进行,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2~3个疗程即可治愈。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法,给予吡哌酸0.5g加黄连素0.3g同时口服,每日三次,疗程同中药治疗组。
1.3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每日2次以内,质软成形,无粘液及便血,半年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每日3~4次,质软成形,无便血。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用上述治疗方法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疗效比较(n,%)
从表1可以看出中药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中常伴有粘液、脓血,粪便溏软而不成形或稀薄如水等症状,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中医认为湿毒壅盛,脾胃功能失调是根本原因,故内服方以健脾利湿为主,参以淡渗为治疗方法,方中补骨脂、鹿角霜温补肾阳且能暖脾止泻;附子、干姜助其温肾暖脾之力,使虚衰之阳得以复兴;五倍子、肉豆蔻、赤石脂收涩止泻,以救水谷之流失;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等药补气健脾益胃,厚土制水而止泻;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渗湿利尿,起到“利小便以实大便”作用,全方共奏温肾健脾利湿、固涩止痢之功。配合中药灌肠方,方中诸药发挥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祛腐生肌之功,注入肠道内药物直接作用发病部位,使肠道炎症尽快消除。内服加灌肠,二法相辅相成,互相协同,共奏奇功,故取得显著疗效。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6.021
1672-2779(2013)-16-0029-01
杨 杰
20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