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的误区
2013-03-01何辉
何辉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毋庸置疑。但由于少数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片面,阅读教学中花里胡哨的现象比较普遍:媒体运用接二连三,掌声笑声接连不断,学生静止心读书、深入思考的现象难见踪影,真情读书、深刻感悟的现象难以寻觅。结果课文阅读结束,学生句子难以读通,内容难以理解,情感难以感悟。可见,走出浮躁,才能保证语文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地推进。
一、静读深思考:让学生静心地读书
读书是阅读的重要标志,是阅读教学中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言语实践;指导读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标志,是阅读教学中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而重视读,追求悟,须明确读的目标,讲究读的方法,体现读的层次,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亲历中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个性品质的完善。
⒈轻读,感悟语言情境。轻声读,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象,调动积累,还原语文形象,动化语言画面,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因此,在初读感知、了解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启发其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以构筑心理图象,使文中的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述所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课文语言)——语言画面——语言文字(学生语言)”的心理转换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如:阅读《小珊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可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思考想象:读了课文,在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觉得这些画面感人吗?为什么?读后,让学生口述,并说说每个画面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就有了整体的把握,初步的感受,就为他们理解画面,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⒉默读,感悟语言内涵。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既可使课堂形成相对安静的空间,把相互间的干扰减小到最低限度,又可免去语言符号向语言声音转换的心理过程。这样,可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潜心文中;集中注意,倾心思考,从而感悟语言内涵。为此,在初读想象、构筑画面后,可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静思,以理解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意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初读了解内容、把握画面后可让学生默读思考,通过默读思考,学生则能从语言形象中透视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语言现象中透视深刻的语言实质。
⒊品读,感悟语言魅力。“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这是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的两个来回,前者在于感悟语言内容,后者在于领悟语言技巧。由于对课程理念理解片面,不少教师对此已经忘却,阅读中满足于书声、笑声和掌声,语言内涵难以理解,语言魅力难以感悟。可见,失去语言品味,学生对语言情感的感悟难以真切,语言内涵的感悟也难以深刻。因此,在领悟语言内容、感悟语言情感后,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联系探究,领悟语言规律,加深对语言情感的感悟。如:“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一夜的工作》),上述句子中的“好像”蕴含丰富,可这样引导:作者为什么用“好像”呢?你从“好像”你领悟到了什么?——探究情感内涵,领悟语言奥妙这样引导,能促使学生平心静气,细读深思,以深刻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具体感受语言运用的魅力。
二、潜心会本文:让学生深入地感悟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引导潜心会本文,就是要带学生走进语言情境,领略语言形象,在情境中感受,在形象中感悟。这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感受的重要前提。而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至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阅读中往往难以还原语言形象,难以走进文本,因而难以真切感受语言情感。为此,须重视情境铺垫,借助具体形象,唤醒学生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潜心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
⒈在形象构建中深入感悟。在阅读中引导想象,既可还原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又可再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还可显现语言文字所关联的形象,以使学生眼前产生活的画面,形成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似闻其声的心理图象。而形象的想象还原、想象描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
⒉在情感创设中深化感悟。在课文中,语言情感与语言文字一个个聚焦点的整体联系,才构成了语言文字与语言情感有机结合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才使得我们面对的课文景物是那么鲜活,人物是那么活脱,情感是那么真切。为此,可抓住语言文字与语言情感的聚焦点,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促使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语言情感的深切领悟,以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水乳交融。
⒊在语言运用中升华感悟。引导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这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又是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为此,可抓住语言实践与情感实践的结合点,由课文延伸开去,指导语言实践,以求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结合。
(江苏常熟市塔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