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的区域差异研究

2013-03-01赵小康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结论校园文化

林 平,赵小康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的区域差异研究

林 平,赵小康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文章在回顾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归结了现有研究的特征,指出开展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在对8省、近千名公安院校师生调研的基础上,应用频数分析和对应分析得到了各个文化要素作用程度和重要性差异方面,以及不同地域对文化要素的倾向性差异方面的结论。

公安院校;文化;要素;区域差异

公安院校文化是在大学文化的基础范畴内,融合警察职业精神和公安工作特点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下位概念,公安院校文化一方面遵循其基本规律、符合其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来源于它是公安院校师生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集中体现在它以服务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为目的,以培养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根本。

一、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研究的理论回顾

(一)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研究的文献调研。

相较于80年代末出现的大学文化研究,专论公安院校文化开始较晚。国内探讨公安院校文化的文章出现于90年代中期。王奎宏[1](1994)从规划性、协调性、特色等角度分析了公安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陈宏[2](1995)从校风、未来警官的全面素质、公安院校建设、公安教育发展等角度阐述了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自此,关于公安院校文化的研究逐年丰富,并在近三年大幅增加,但研究总量仍然较小。笔者以“公安、警察、院校、大学、校园、文化”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字段,在CNKI中共检索到117篇文献(表1)。

这些文献中专题探讨或主要涉及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的约30篇。其中支持文化要素四元论观点的占多数。韩敏[3](2006)认为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等方面建设公安院校文化。李运庆[4](2011)提出了制度建设、规范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组织建设的层面。胡吉红[5](2011)在探讨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指出要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力度。 曹礼海[6](2013)认为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为主要内容。 王娜[7](2013)在探讨公安武警部队院校安全文化建设时,讨论了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作用。另一种主要的观点是公安院校文化要素三元论,一些学者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理念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角度开展了阐述。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以精神文化为主,辅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的一个要素,进行了公安院校文化要素二元论的探讨。

表1 公安院校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数量

(二)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研究的特征归结。

第一,要素研究集中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关于精神文化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最多,探讨的内容也最为丰富,研究对象包括对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忠诚文化、警院精神、服从性、正义性、献身性、公仆精神等。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研究也较多。制度文化主要在于探讨有关学生管理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相关制度,而对规范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事务的制度探讨较少。对行为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中的各项行为,另一方面涉及学生从警后应当具备的行为素质。相对而言,对物质文化的探讨较少,一般只在关于环境文化的研究中有所提及。

第二,研究以定性描述和理论分析为主。现有研究无论是从内涵探析出发,如定义和概念的探讨、构成要素的解析、文化层面的剖析等,还是从外在抓手出发,如网络文化、寝室文化、体育文化、课余文化等,都重在分析文化建构的重要性、作用角度和深度、要素间关联等内容。这些研究基本是阐述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其与思想政治教育、院校发展等相关工作的关系,理论方法的阐释、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研究规模较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直接探讨公安院校文化的期刊论文近百余篇,其中专题探讨文化要素的文章则只有数十篇。这对于一个科学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是远远不够的。但从发文时间来看,2011年以来的发文数量正在迅速增加。这说明该问题正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三)定量研究的必要性。

现有研究之所以具有上述特征,与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研究从属于、并大量借鉴大学文化要素的研究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一方面表现在文献的年代分布较为相似,都表现出总体规模不大,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并逐年增加,以及2011年以来增长迅速;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文化要素研究的主要观点为“四元论”、“三元论”、“二元论”,即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这些要素的内涵、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笔者以“院校、大学、校园、文化、要素”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字段,在CNKI中共检索到222篇文献(表2)。

从现有研究的定性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结论来看,将公安院校文化要素定义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方面是合理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但考虑到公安院校毕竟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其明确的职业指向性、日常秩序的纪律性、教学管理的严肃性等都与普通高校差别较大。

由此我们有必要考虑,这四方面要素在重要性、公安院校师生的认同度方面是否有差别;地域经济、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各个要素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对公安院校乃至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素养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公安院校中开展深入调查,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的定量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表2 文化因素研究期刊论文数量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样本。

该研究的问卷调研工作历时8个月,调查对象为浙江、广东、河南、江西、山东、青海、四川7省警院和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这8所院校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东部、中部、西部的代表性,办学层次的代表性,以及各地经济、文化、民情、社情状况的差异。

具体调研对象为各校高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教职工以一线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为主。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在调研对象中占一定比例,具体份额依据各校情况控制在15%到25%之间。通过如此控制可以保证调查对象对公安院校文化的充分了解,进而保证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该研究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941份,其中有效问卷894份,有效率为93.13%。

(二)频数分析。

针对问卷中关于公安院校文化要素认同度的问题,将文化要素和地域做列联表分析(表3),以此观察2个变量间的关系。表4给出了数据的卡方检验结果。由于样本数量较大,皮尔逊卡方值(Pearson Chi-Square)和似然比卡方值(Likelihood Ratio)差距相当小,且二者的双侧近似概率显著水平均小于0.001。

表3 公安院校文化要素区域认同情况

表4 “地域——认同要素”列联表卡方检验

(三)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是变量因子分析与样本因子分析的结合,是通过降维度的思想来简化数据,在对总惯量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简化数据结构以反映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对应分析中可以得到行列维度最小值减1的维度。该研究中文化要素和地域是一个4×8的多维数据集合,即可以得到具有3个维度的解释。“地域——认同要素”对应分析结果汇总表(表5)显示,第一个维度解释了总惯量的59.0%,第二个维度解释了总惯量的23.8%,说明在两个维度上已经能够说明数据的82.8%,这是可以接受的。卡方检验P值小于0.001,也说明了这一点。

图1 对应分析图

表5 “地域——认同要素”对应分析结果汇总表

三、主要分析结论及其理论解析

(一)主要结论。

结论1:列联表(表3)卡方检验P值小于0.001,零假设被拒绝。这说明公安院校文化要素和地域关联密切,即公安院校文化要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

结论2:列联表(表3)中无论是单个学校对四个文化要素的认同度,还是各校选项的频数总和,都呈现出对精神文化的认同度遥遥领先,占61.4%,对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同度居其次,分别占18.5%和14.1%,对物质文化的认同度最低,仅为6.0%。这说明公安院校对四个文化要素的认同度有明显差异,从另一角度而言,说明四个文化要素的作用程度、重要性是有显著差别的。

结论3:在对应分析图上居于中心的点表示无明显特征,在图上偏离越大,特点越明显。观察对应分析图(图1)中代表文化要素的四个点的散布可以发现:相比而言,精神文化大致居于代表院校的8个点的中心位置;代表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2个点居于边缘位置,但与个别院校较为接近;物质文化的偏离最为明显。这说明各地区对精神文化的认同最为集中,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其次,对物质文化的认同最低。

结论4:观察对应分析图(图1),从邻接区域的视角来看,在对精神文化的认同趋向上,四川警察学院等5所高校特征明显;在对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同趋向上,江西警察学院和青海警官职业技术学院特征明显。从距离代表物质文化的点的距离上来看,距离全都较远,并可大致分为3个层次,广东警官学院和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最近,浙江警察学院、四川警察学院次之,其他地区的公安院校再次之。这说明在对物质文化的认同趋向上,各地公安院校都处在较低水平上,但仍可根据认同度分为3个层次。

结论5:在对应分析图(图1)中代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点大致居于代表文化要素的4个点的中心位置。这说明在对某个文化要素的显著认同或排斥上,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相较于其他院校特征不明显。具体而言,该院对精神文化的认同不及四川、山东、浙江三地的公安院校明显,对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同不及江西、青海两地的公安院校明显,此外,对物质文化的排斥上不及河南、山东两地的公安院校明显。

(二)对精神文化要素研究结论的分析。

结论2与结论3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说明公安院校文化要素作用程度的差别,但在表达形式和目的上各有特点。前者是由频数分析得到量化的表达,结果准确。后者是由对应分析得到定性的描述,形式直观。此外,前者侧重说明各个文化要素的作用程度和重要性,后者侧重说明各个文化要素的区域差异。

这2个结论中较为突出的反映了当前公安院校对于精神文化要素的高度认同。对此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不明显。这与当前关于公安院校文化的研究是高度契合的。

早在1997年 刘丽梅、梁颖[8]在讨论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及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时,就从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革命理想主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角度阐述了公安院校精神文化的建设路径。李桂生[9](2000)从公仆精神、求是作风、自律意识的角度论述了文化要素。2008年以后探讨精神文化要素的研究开始大幅增加。学者们结合公安院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从核心价值观培养、忠诚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提升、服从奉献等角度开展了研究。其中 李贝尔[10](2009)、朱甜甜[11](2010)、连春亮[12](2012)等学者都提出了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在公安院校对精神文化要素的高度认同上,还可以从更为深入的角度来认识。

第一,精神文化具有教化与化解功能。在国内,《周易·贲卦·彖传》中便已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以转移、代替、陶醉三种方式来缓冲痛苦。实质上,这都是对精神文化教化与化解功能的阐释。这一功能不仅对公安院校学生快速从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转化为预备警官的角色,从而更加顺畅的接受公安教育的思想和技能作用突出,还对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运用这一思想处置各种纠纷和案件,维护社会治安作用巨大。

第二,精神文化具有能动性功能。郑永廷、张彦[13](2001)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精神文化的内在推动力、调节和重组作用,从人的主体性回归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精神文化在发展自主性、减少依赖性、发展能动性、减少被动性、增强创造性、克服保守性方面的作用。卢晓中[14](2010)在专论大学精神时也探讨了精神文化的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特征。这一功能与公安院校所强调的顽强、自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三)对文化要素区域差异结论的分析。

结论4明确指出了样本区域与文化要素的关系,回答了哪些区域更加倾向于哪个要素的问题,是对结论2和结论3进一步的具体表达和分析总结。对于结论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可以从地理、经济等因素做出解释。

地理因素方面,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地理决定论。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从生态学视角论述了自然环境在文化变迁中的地位。大约在60、70年代,文化生态学、地理决定论逐步在人类学研究中丧失了地位[15]。但地理因素对地域文化特征、性格形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才有大陆性格、海洋性格的区分,以及北方性格、南方性格的差异。

该研究中,结论4中对物质文化要素的倾向性充分体现了经济性的地域差异。从对样本地域的观察结果来看,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对物质文化的要求明显要强于经济状况欠发达地区。这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公安院校的师生大部分长期生活在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基础设施、装备、环境的较高要求,进而在文化构成要素中有所体现。

结论5对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文化要素倾向做了分析,虽然得到了特点不明显的结论,但其恰恰较好的支持了该研究的预期,即公安院校文化构成要素具有区域差异。原因在于,相较于地方公安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为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源。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招生对象是全国生源,江苏籍学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导致了地方公安院校可以代表本地特征,而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混杂了全国大部分地域的倾向。相互抵消后,这种特征便不明显了。

四、结语

认识到公安院校文化要素的构成比重、作用程度、重要性等方面存在地域差异,并且对不同区域的要素认同做出初步判断和量化研究。在实践方面,有益于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在研究方面,有益于就各个文化要素作用程度、作用方式、适用对象等方面的区别不断深入。该研究是对公安院校文化要素地域差异的初步探讨,下一步还应在要素与文化建设的因果关系方面开展更为细致和详尽的工作。

[1]王奎宏.关于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4,(5):72-75.

[2]陈 宏.论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5,(1):68-71.

[3]韩 敏.对当前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3):39-42.

[4]李运庆.浅析新晋本科警察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4):113-115.

[5]胡吉红.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22-25.

[6]曹礼海.当前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荣耀背后的反思[J].公安教育,2013,(3):68-72.

[7]王 娜.公安武警部队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3,(3):146-147.

[8]刘丽梅,梁 颖.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及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公安论坛.1997,(1):35-37.

[9]李桂生.公安校园文化略论[J].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2000,(1):1-3.

[10]李贝尔.弘扬忠诚文化 培育忠诚卫士——论忠诚文化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 [J].法制与社会. 2009,(17):300-301.

[11]朱甜甜.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5):117-119.

[12]连春亮.论警察类院校核心文化的构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1):92-95.

[13]郑永廷,张 彦.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71-75.

[14]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7):82-87.

[15]Barfield,Thomas.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M].Oxford:Blackwell,1997:138.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Components of Police Academy Cultural

LIN Ping,ZHAO Xiao-ka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current research about police academy cultural and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s.Through the survey of nearly thousan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8 police academy,the pape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mponents of police academy cultural in playing their roles and that different region may not have the same view on cultural tendency applying 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Police College;Cultural;Components;Regional Differences

D035.15

A

1674-5612(2013)06-0001-06

(责任编辑:李宗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公安高等院校大学文化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2JDSZ1010;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LLYJNJSL041。

2013-09-03

林 平,(1967- ),浙江龙泉人,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二级警监,研究方向:校园文化、思政教育;赵小康,(1982- ),河北宣化人,博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科技处研究生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公安情报。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结论校园文化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结论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